|
读书时,身边总有一些学霸让人又敬又恨。
他们背书只背一遍,答题只写答案,上数学课看小说,上化学课看数学书。
但是他们成绩却名列前茅,老师总让同学们向他们看齐。
这要真都看齐了,那真是要完。
若要是一群这样的学霸聚在一起,又会是什么光景?
20世纪天才荟萃的时代完美地展现了这种景象,也印证了即使一群天才一起,也总有让人气愤的存在。
科学界“毒舌之王”泡利是人尽皆知了,一张嘴毫不留情,他眼里“连错误都算不上”的学术成绩比比皆是。
比起泡利,另一位数学家诺依曼不但交际得体,还善于讲笑话,只是大家反而更不愿意和他一起工作。
因为,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发现:天才只有诺依曼一个。
不仅仅是他的同事们,就连大小奖项也对他“敬而远之”,这样一个天才在离世30年后才得到了一个“安慰奖”。
约翰·冯·诺依曼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小有成就的银行家。
父亲非常疼爱这家中的第一个男孩,为了让他赢在起跑线,每天来家中的家庭教师和科学家总是络绎不绝。
诺依曼聪明的脑袋快速吸收着知识,他6岁时就能心算八位数的除法,8岁精通微积分,还常常抱着44卷历史全书孜孜不倦得学习。
据说有一次,著名匈牙利数学家Gábor Szegő为诺依曼讲解高级微积分,竟被他的聪明震惊得哭了。
临近考大学时,诺依曼的父亲开始为儿子的职业规划操心。
他咨询了许多朋友,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最终认定了20世纪是化学工程的世纪。
诺依曼却只对数学感兴趣,但他也明白数学家在匈牙利前景并不算好。
为了达成双赢的共识,两人商讨后,决定同时修两门学科。
只是为了保证专业的质量:化学工程在柏林大学(后转去苏黎世大学)进修,而同时又在布达佩斯大学进修数学。*
就这样,诺依曼开始在三座相距遥远的城市跨专业学习。
*注:布达佩斯大学现已更名罗兰大学。
来到柏林大学后的第一堂数学课上,诺依曼听老师谈起集合论,便被集合论有趣的逻辑所吸引。
他白天听课晚上便攻读集合论,转眼2年,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了第一份长篇论文。
后来,这一份长篇论文经由他的数学老师,转交给了德国极负盛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审阅。
希尔伯特读完后深感震惊,主动为诺依曼的论文命名《集合论的一种公理化》并发表。
从这往后,两人时常在希尔伯特家中聚会,这可是当地许多教授们的心愿。
长时间与希尔伯特接触,诺依曼的数学水平更是一日千里。
有意思的是,尚未完成课业的他仍需要在高等数学的教室听老师讲解题目。
与之相对,化学工程的学习生涯就显得平淡无奇,靠着数理能力卓出,他的理论课成绩一直还不错。
只不过,诺依曼的实操能力却不敢恭维,他摔破的实验室玻璃器皿不计其数。
为了保证最后能够顺利毕业,他只得潜心学习才总算拿到了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总算脱离苦海的诺依曼乘着火车又来到了布达佩斯大学参加博士论文答辩,轻松地拿下数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被柏林大学聘为无薪讲师*,随后又转到汉堡大学。
这段时间,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日益瞩目,但在德国的学术前景却越来越不明朗。
此时的欧洲正是多事之秋,战争将至的氛围即使是诺依曼这样沉迷学术的人都有所感受。
在加上德国教授位置稀缺,去往美国成了他必然的选择。
*注:这是19世纪~20世纪初期,德国为那些有意走学术之路的年轻人设置的岗位,也是取得教授席位的必由之路。
随后他带着自己的妻子,乘上轮船渡过了大西洋。
初初来到美国他就爱上了这个移民国家,这里有着异样的活力,人们更讲究实效,也不墨守成规。
事实证明了诺依曼移居美国的正确性,他入职普林斯顿大学仅一年,便成功晋升教授。
又是两年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他成了首批五个终身教授中的一员,与爱因斯坦成了同事。
*注:纯理论研究的、柏拉图式的学院。研究院不授予学位,所有成员都是获得过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
其他教师对这些教授们可是充满了嫉妒和艳羡,他们不用负责教书还能拿着高薪。
但那时的研究院并没有那么舒服,它如同一座大监狱看押着这些世界顶一流的教授。
爱因斯坦这样描述它:一座古怪而死板的村庄,住着一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
诺依曼也许是这些人当中最快乐的人,他天生便拥有着寻找乐趣的天赋。
他有着一个方便开聚会的大房子,每当闲暇时,就与朋友相聚。
每当聚餐,人们总是想要掂量一下这位天才的斤两,这其中便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
有一次,诺依曼与数个数学家聚餐,被他们一起用伏特加灌醉,最终诺依曼不胜酒力去了趟厕所,估计是吐了,但继续讨论数学时思路却异常清晰。
数学家们面面相觑,感觉智商完全被碾压。
还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和一位被称为“最了解拜占庭历史”的历史专家发生争执。
诺依曼对专家所描述的拜占庭历史提出了一点修改意见,从而起了争执。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其他人随即拿来了史学书,发现诺依曼竟是一字不差地复述了书上的内容。
从此诺依曼邀请这位拜占庭历史专家时,都必须承诺不与其争论拜占庭历史,不然绝不和他同在一个屋檐下。
当然,如果他们的朋友们想要在哪一方面战胜他,或许可以考虑比比开车。
他绝对是一个糟糕的司机,他因为一边开车一边看书,被请进警察局的次数多得惊人。
在普林斯顿曾有一个著名的“诺依曼角”,几乎这里发生的事故时,都能看到诺依曼捧着书等待警察到来的身影。
这些时候,最糟心的应该是他的上司,总要为了捞他出来费尽心力。
除了生活上的自娱自乐,诺依曼还从科研中汲取快乐。
他和其他专精于某一领域的科学家不同,他喜欢四处游猎感兴趣的研究。
或许得益于研究数学培养的逻辑能力,他的成果并不比其他科学家差。
他和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联名发表过一篇天体物理学相关的论文;
为美国陆军工作时成为了全美最厉害的爆炸理论专家;
用数学整理量子力学,写下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传为佳作;
在与朋友打扑克时,总结出了博弈论,被称作“博弈论之父”。
令人玩味的是,他的同事爱因斯坦,曾摘得19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的合作伙伴钱德拉塞卡也摘得了198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时代的物理学普朗克和玻尔,更是凭着量子力学的研究纷纷摘下诺奖。
就是研究博弈论的约翰·福布斯·纳什也盖过了“博弈论之父”的光芒,摘下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而他似乎除了赫赫声名,竟没有一个像样的奖章,和同时代的人相比更显得寒碜。
不过无论研究深入后将获得多少荣誉,诺依曼总是毫不停留地寻找下一个研究方向。
往往其他人接过他的研究工作,都能获得不菲的成就,曾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诺依曼只是在经济学领域蜻蜓点水般,便让这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是看过《上帝掷筛子么》一书,就会发现每当量子力学的研究陷入僵局,诺依曼也会出现,提出一个足以打破僵局的建议。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对于科学的态度如此,称他为“科学先锋兵”正好合适。
但他并非对所有领域都浅尝即止,他对电子计算机的痴迷毫不逊色于数学。
诺依曼作为数学家或许谈不上出名,但若是称呼他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便能唤醒大家的记忆。
也总有将诺依曼与艾伦·图灵做个比较,想要知道两者谁对计算机领域贡献更大。
那么他们想必是不知道两者之间微妙的关系。
图灵在普林斯顿攻读博士时,诺依曼便慧眼识珠,发现了他的才干。
图灵在1936年发表了在IT领域具有巨大意义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
论文中,图灵描述了现在称作“图灵机”的简单形式机器,并且证明这样的机器有能力解决任何可想象的数学难题。
图灵机用最精简的方式构建了一台计算机模型,之后真正的计算机都来自于这个概念。
这一篇论文同样让诺依曼感到惊艳,为此他专门为图灵写了一份奖学金推荐信。
只是在介绍才干和成就时,他提到了许多图灵的研究,却唯独没有将“图灵机”及其代表的逻辑当做核心内容。
在图灵毕业时,诺依曼还曾想挽留他当助手,只是早已对美国生厌的图灵婉拒了他,并离开了美国。
无法确定,图灵是否对诺依曼没有发现“图灵机”的伟大而感到失望,但可以肯定的是,诺依曼最终意识到了“图灵机”的价值。
最早意识到“图灵机”的价值的人,是曾经提出“不完备定理”的哥德尔。
诺依曼曾说过,如果哥德尔没有提出不完备定理,或许他就能够成功证明,并提到他在梦中已经找到了清晰的思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对“图灵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诺依曼依然没有哥德尔看得清。
很难说,诺依曼是出于对图灵的歉意,或是因为对哥德尔的惺惺相惜,这件事让他与电子计算机有了很深的羁绊。
他曾在不同场合下都坚称,计算机领域没有被巴贝奇*预见的概念都应该归功于图灵。
*注:巴贝奇提出了差分机和分析机的设计概念,被视为计算机先驱。
后来有一次,他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碰到了一位参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设计的老同事。
在听完他的工作内容后,诺依曼表现出了异样的热情,并立刻随他去看ENIAC。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诺依曼都亲自参与到设计的工作中去,还牵头撰写了一份《EDVAC报告》,定义了“冯·诺依曼架构”。
如今的电脑仍能看到这一架构的影子,诺依曼无意间成了与图灵平行的“电子计算机之父”。
诺依曼在每一个领域都赢得一个称号,如此万能的科学家,历史上不会超过个位数。
但自古天才留不住,1954年的夏天,年仅51岁的诺依曼被检查出了癌症。
早年诺依曼因为参加过曼哈顿计划,与核试验的接触折损了他的健康。
他只再坚持了3年便离开人世,他的床头放着尚未完稿的《计算机与大脑》,里面写着有关神经网络的内容。
他接受耶鲁大学的讲座邀约也没有办法参加了,最终陪伴他离去的,除了家人朋友,还有美国军政两界的要员聚在他的病榻前听他最后的建议。
在他离世后的第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尤金·威格纳在获奖演说时,被提问匈牙利如何在同时代培育出那么多天才。
而他的回答是:只有冯·诺依曼是天才。
在场的人们竟都无法反驳这一件事,尽管诺依曼从未拿过任何成就奖。
又过了30年,似乎为了弥补诺依曼人生的空白,他被授予了美国国家基础科学奖。
或许他们只是杞人忧天,诺依曼何须用奖牌去衬托?
倒是如今维基上添这一笔,徒增一份凄凉。
*参考资料
贾朋群,张萌. 现代数值天气预报之父——记美籍匈牙利数学和气象学家冯·诺依曼[J]. 气象科技进展,2014,4(06):111-114.
蔡天新, 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
冯·诺依曼, 维基百科.
William Poundstone, John von Neumann, Encyclopardia Britannica.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