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煤矿小镇的劣等生,异想天开造火箭,居然真的进了NASA 精选

已有 8167 次阅读 2017-3-22 21:4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Sometimes one dream is enough to light up the whole sky.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苏联送上了天空。

这颗叫做“伴侣号”的卫星在距离地面900公里的空中运行,每95分钟就绕地球一圈。

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第一块里程碑。

消息传到世界各地,大多数人都憧憬着地球之外的那个世界,期待着“伴侣号”带来的新生活。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号

可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这个消息就不那么美好了。

1957年,正值美苏冷战的时期,这颗承载了人类美好心愿的卫星成了导火索,将冷战推动到了一个严峻的新阶段。

在煤林,西维吉尼亚州的一个产煤小镇里,聚集了一群等着看“伴侣号”的人。

“伴侣号”以1800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滑过黎明前一小时的天空,人们抬着头,看着这颗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星”从出现到消失,默默无言。

当空地上聚集的人群散去,他却始终盯着已经看不到“伴侣号”的夜空。

天上点缀着钻石般的星星,一个比钻石更闪亮的梦想在他的心中滋生。

“我要造火箭”,他对自己,也对爸爸妈妈说。

即使,他不过是一个挖煤的小镇子里成绩倒数的学生,数学更是差得一塌糊涂,连能不能上大学都还是未知数。

荷默·希坎姆(Homer Hickam)

可是,他还是成功了,荷默·希坎姆(Homer Hickam),NASA的宇航技术工程师。

他从“注定要成为一个煤矿工人”的囹圄中跳了出来,点亮了梦想的天空。

荷默出生在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子里,这个小镇被人们叫做煤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以挖煤为生。

除了少数拿到美式足球(橄榄球)奖学金的学生能出去读大学之外,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一出生就被预设好了人生的轨迹——煤矿工人。

荷默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比起自己健壮的哥哥,他瘦小的身板在橄榄球比赛中一直是个笑话般的存在。

无论他怎么努力,似乎都没办法赶上自己的哥哥,当哥哥拿到了橄榄球奖学金,即将去读大学的时候,他却只能一天天听着父亲说着煤矿。

“荷默,比赛怎么样了?”

“我告诉过你,只要铲一夏天的煤,下个秋天就可以当线卫了。”

“怎么了荷默,没有挖煤的天赋吗?”

“加油吧,荷默,你是真正的煤林人,当你下到矿坑,手拿煤铲时,会觉得自己就是为了挖煤而生的。”

荷默不甘心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日复一日地挖煤,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就在看到“伴侣号”划过夜空的那个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却没有睡着。

第二天早上,家里人正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哥哥的橄榄球比赛,荷默却突然说了一句,“我要造一枚火箭”。

幼年的荷默

听到荷默的话,爸爸妈妈和哥哥都愣住了,三个人面面相觑,不太明白荷默是什么意思。

荷默抬起头,认真又严肃地说到,“像伴侣号那样的,不一定要发射到太空里什么的,不过我会试试。”

荷默的眼睛里闪烁着光,丝毫没注意到爸爸那不相信的神情,也没注意到哥哥诧异的笑容。

他只是自顾自地说着,我要造一枚火箭。

幼年的荷默

荷默很快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尝试,他将30支冲天炮的火药装进了一个玩具火箭的塑料模型里。

他的两个玩伴看着他认真地捣鼓着那一枚绿色的塑料“火箭”,说到,“荷默,你觉得这个能飞多远?”

荷默笑着说,“我想,大概能飞三、四英里吧。”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个用冲天炮和玩具火箭做成的模型,不仅没有飞上天,还顺带把荷默家里的篱笆给炸坏了,纷飞的木屑还差点扎伤荷默的手。

实验的失败,浇灭了荷默的冲动,却也给了他更清醒的头脑。

他需要知识,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火箭的知识,他要做出一枚能飞上天的火箭,而不是小孩子的过家家。

荷默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里,寻找着与火箭相关的书籍。

然而,煤林是个传统的煤炭产业小镇,人们更关心的,是地底下有什么,而不是天上有什么。

火箭学?在煤林生活的很多人根本听都没听过这个东西。

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和火箭关系最大的一本书,是儒勒·凡尔纳写的《从地球到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法国著名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撰写的一本科幻小说。

图书馆这条路看来是走不通了,荷默不得不另想办法的。

他想到了同学中的那个“怪胎”,那个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却有着相当不错的化学天赋的学霸,昆汀。

昆汀告诉他,火箭的燃料应该用氯酸钾和硫,而不是冲天炮里的火药,还给他看了一本自己的私人藏品,一本关于火箭制造的书。

看到书的荷默仿佛找到了新天地,兴奋地眼睛发光,他激动地与好友回到了家里的车库,正式开始了研制火箭的旅途。

照着书上的描述与图片,他们锯下了一段空心的铝管,打磨好一块圆锥形的木头,装在一起后,总算是“有了一点火箭的样子。”

可要将垫圈焊接到火箭底座上,几个小伙伴就傻了眼。

焊接,这可是一门技术活,荷默和他的小伙伴们连焊枪都没摸过,又怎么能将那一片小小的“垫圈焊在火箭底座上,作为燃烧室和喷管”呢。

荷默摆弄着手上的火箭雏形,若有所思。

夜深人静的时候,荷默悄悄溜出了家门,找到了父亲手下的一名焊接工人。

那位工人自然是不愿意背着自己的老板做老板不喜欢的事情,如果帮了荷默,分分钟都会有被炒鱿鱼的危险。

可荷默告诉那位工人,当“伴侣号”划过夜空的时候,当他在做火箭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像是冯·布劳恩一样。

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德国工程师,在火箭技术和太空探测等方面都有光辉的成就。他先后为著名的V-1、V-2火箭的诞生,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成功,以及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作出突出贡献,而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制也是自他手中发端。

冯·布劳恩

垫圈的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准备让火箭上天了。

荷默和他的小伙伴们满心欢喜地在火箭上写上了“海雀1号(Auk Ⅰ)”的字样,在一片空地上开始了他们的实验。

这一次,火箭倒是如愿飞上了天空,可是,却比第一次炸坏妈妈的篱笆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窜上天的火箭不受控制地朝着荷默父亲工作的矿区飞了过去,一下子就没了踪影。

荷默与他的海雀号

荷默那乱窜的火箭砸坏了父亲办公室的玻璃,还差点弄伤了路上的行人,气愤的父亲严辞禁止他再进行“乱七八糟的火箭实验”。

荷默的父亲将他放在车库中的所有的实验材料全都扔进了垃圾桶。

大雨瓢泼的夜晚,荷默将散落在垃圾堆里的材料一个个捡起来,他不甘心,为什么一定要屈服于煤二代的命运。

他瞒着家里人,与小伙伴一起,抱着好几箱做火箭的材料,走了8英里(约12.9公里),找到了一片没什么人的空地。

在空地上,他们立起了一面写着“煤林火箭署”的旗子,搭建了安全屋,建了发射台,甚至还有静止实验支架。

回到学校里,他们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支持”,所有的人都在嘲笑着他们的火箭计划,大家指着天空对荷默说,“火星在那儿”。

对于人们的嘲笑,荷默从来都不在乎,可他的火箭实验,却始终都没有成功过。

刚发射的时候,火箭还能往天上飞去,然而还不到1秒钟,火箭的方向就变得不受控制,像漏了气的气球一样到处乱窜。

原来,火箭底部的垫圈受不住燃料燃烧时候的高温,熔化了,形状不再完整的垫圈让火箭的飞行方向变得难以控制。

荷默必须想办法赚钱,才能买到更好的钢材。

他打起了铁轨的主意,煤林是一个以煤矿闻名的小镇子,长久以往,有了不少废弃的矿坑,也有了为数众多的生锈废弃的铁轨。

荷默辛辛苦苦撬下了一大堆废弃的铁轨,运到了回收站,拿着换到的8.2刀兴奋地哼起歌来。

有了优质的钢材,火箭总算是不会再被高温熔化掉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接连数次的实验中,火箭都似乎变成了礼炮,短则一秒,长的话可能会有5、6秒,荷默总会听到“砰”的一声,“海雀N号”爆炸了。

荷默使用的一直是固体燃料,通过氯酸钾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作为推进剂,可固体燃料中那些微小的气泡,却形成了小型的燃烧室,导致了爆炸。

于是,他们找来了酒精,作为液体粘合剂,做成了半固体燃料,放进了燃料舱。

这一次,荷默终于成功了,用了半固体燃料的火箭成功飞上了天空,没有到处乱窜,也没有发生爆炸。

荷默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眼看着一枚枚火箭发射成功,甚至引来了记者的报道,成功似乎已经在眼前。

可是,荷默的成功不仅引来了记者,还引来了警察。

荷默成功试制过十多枚火箭,其中大部分都被他回收了,唯独有一枚,他始终没找到落在了哪里。

而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森林大火,让警察们把目光放在了这几个火箭男孩身上,荷默和他的小伙伴们,都被带进了警察局。

荷默不能说出自己所有发射过的火箭的去向,他们成了犯罪嫌疑人。

他没办法再继续自己的火箭实验,只好一把火把他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火箭发射基地烧掉。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荷默为无法继续实验而伤神的时候,他的父亲,在矿井下出事了。

他的父亲被矿井下的电缆撞裂了头骨,失去了主心骨,巨额的医疗费让荷默的家庭无法承担。

荷默的哥哥刚拿到橄榄球奖学金,要去读大学,荷默只好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下矿井挖煤。

换上工装,荷默看着头顶的星空,看着划过夜空中的“伴侣号”,缓缓乘着电梯进入了矿井中。

黑漆漆的矿井中,头灯是唯一的光源,没有人说话,只有铲子一下一下击打着煤矿发出的“哐哐”声。


你就是为煤矿而生的,荷默的父亲这样对他说,这看似鼓励的话语却让荷默沉默了。

煤矿工人?这从来就不是他想要的。

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荷默拉开书柜,拿出了那本《导弹设计原理》。

一整夜,他坐在灯下,不停地演算着,演算着他那枚失踪的火箭的高度与射程。

只要能找到那枚去向不明的火箭,他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并不是引起森林火灾的元凶,那样,他就能继续他的火箭实验了。

尽管荷默的数学很差劲,可他的学霸朋友,昆汀根据他推演出来的公式,算出了火箭大致的落点范围。

荷默找回了他那枚失踪的火箭,而引起火灾的,其实是附近机场投下的一枚航空用的照明弹。

荷默回到了学校,带着他的火箭去参加了郡里的科学展览,毫无意外地拿回了第一名的奖杯。

作为种子选手,他又带着他们的火箭模型,去到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参加全国科学展。

荷默的火箭模型拿到了全国科学展的最高学术成就奖,掌声响起,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学校纷纷为他和小伙伴们送上了奖学金。

他打破了煤林一直以来的传统,他不是那些拿到橄榄球奖学金的幸运儿,可他仍然走出了煤林,破除了“注定要成为矿工”的魔咒。

荷默进入了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并在1964年得到工业工程学学士学位。

荷默(右上)从学校毕业

毕业后,他成为了美国陆军的一名军人,参加了越战,成为了美国陆军导弹司令部的工程师。

在他37岁那年,他进入了NASA,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宇航工程师。

荷默在越南

曾经的火箭男孩,真的进入NASA了。

他负责许多宇航员的太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任务的训练,负责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载荷培训管理。

哈勃太空望远镜任务的部署,前两次的哈勃修复任务,J型太空实验室项目…

这个从挖煤小镇里出来的男孩子,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荷默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

信念与理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的潜力怎样挖掘才是尽头,这就像“我是谁”一样,是哲学的终极命题。

至于梦想,能始终如一并以之为目标而前进的人太少,大部分的人只是活着而已。

荷默与他的伙伴们

大部分的人,只是在看到别人的成功之时回首过往,感叹一下自己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与已然荒废在角落里的梦想。

荷默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十月的天空》(October sky, 即《火箭男孩》(Rocket boy)的异形词)

其实,实现梦想的办法很多,缺的,只是一个追梦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041040.html

上一篇:从洗衣妹到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这个华裔女孩究竟如何逆袭!
下一篇:听说你也有脸盲症?这可是病,治不好的那种!
收藏 IP: 61.144.147.*| 热度|

16 张骥 李世春 郑永军 曾荣昌 侯沉 任清勇 吴军 晏成和 周洲 张能立 刘钢 丛远新 宋俊 Love1834 sunjian1016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