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feng08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kfeng0810

博文

[转载]博主推荐与分享文章:《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的读书思考

已有 1731 次阅读 2023-2-15 13:16 |个人分类:科学史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跋涉并追寻,给予历史的一份敬意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读书思考

 

刘锡凯

 

 现代科学的宏伟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

——W.C.丹皮尔《科学史》

 

这波疫情必定会给予人们以独特的身心体验,让人终生难忘。在卧床难眠的时段里,冯永康先生的《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就在我的床头,高烧的袭击似乎没有挡住这本新书的吸引力,读着遗传学巨子们的非凡历程,体温与之一起汹涌澎湃,血热与之交融并升腾。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侧立封-2.png


品味为学之路,品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回望历史,会给予我们什么?科学史研究的意义何在?这本书让我颇受启发。

1 精神跋涉,为了一份庄严的敬意

精致的装帧,细密的史实,以及别致的排版,使人看到这是一本厚重而沉实的科学技术史与文化哲思好书。初捧此书时,惊讶于详实到繁冗的考证,钦佩于那严谨到极致的整合。——而这本纳入2022年上海市重点之科学图书,却出自一位普通高中教师之手。

20多年前我初入教坛至今,读了作者一些科学史和教学研究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有独钟,感染于其勤耕不辍。作者长期业余自费研究科学史,发表在很多期刊,参编或主编了《中国遗传学史》、《当代中国遗传学家学术谱系》等,这次又走向新的学术高地,给大中学校的师生和科学史寻密者,奉献上了一部文笔流畅的专著。

这本书对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而言,不啻为一次学术长途历险,一份独有的精神跋涉;也是作者与科学大师们的一次深入对话、一次致敬之旅。从我与作者的各次交流中,从书中许多名词、期刊和人物后括号内的小注等等中,从书折口的作者那张深邃目光投向远方的照片,我能体会到。

对历史本身的敬意首先源于内心的敬意,没有事物自带光源,所有的光与色、暗与亮都来自于描绘者本身的投射,包括历史,包括自然。没有光感的人,即便正午时分,他也会认为乌云压顶,如同狗的眼中没有色彩,蛇听不到乐音同一道理。

2 双重担当,学科教学与学术研究并肩同行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的记述线索清晰,人物的历史脉络分明,构架体系硬朗,宏观与细节各有精彩,国家和个人互为映照,事件和时代交相呼应。有心路历程,有思想传承,有学术信仰,横看成岭侧成峰。书中引用史料考证精细,有理有味,耐读耐品。

由此看来此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掩卷深思,推动作者一直跋涉的原动力是什么?

源自热爱之情。从精神层面,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愈高处孤独,热爱可胜自由基氧化。从教学层面,热爱让一名生物学老师从科学史视角俯瞰日常教学,审视科学征程,沉浸文化哲思。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如此坚持,需要对生命科学史的一份热爱,对民族发展史的一腔热忱与至诚坚守。

源自敬畏之心。书中的每一位遗传学者,都是作者心中的大先生;书中的每一个大事件,都让作者心怀敬意。所以,作者才有力透纸背地抒写,才有形神兼备地描述,才有遗传学大咖在书中的栩栩如生,各式性情跃然纸上。例如,鲍文奎在特殊时期的北京农大如何睿智地传授摩尔根遗传理论;谈家桢在青岛会议结束的的晚宴上兴奋的宣称“我没有喝醉”……

源自踏实之风。作者的许多科学史文章都密度饱满,其笔触所及,如阳光照亮角落,故事重现人间。大量的史实来自积淀功力,来自学术耐心,来自近乎超量的苦研精神,我感到踏实之风。

源自心灵之悟。科学魅力之光,需要灵慧的心智去接纳。奥妙之门的洞开,只朝向追索者。一位教师的使命感来自于教学生涯与研究感悟的高度契合,对遗传学史的理解力推动了史料的挖掘力,最后化作一颗珍珠。

这一切不仅为学科教学,也为学术研究,拓展了广阔的实践和空间。有人格风貌,有历史支撑,有文化视野,有哲思深度,更有风骨肌肉。学科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担当,追寻真诚勇敢的科学之梦。虽然不一定是坦途,累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3 回望历史,给予我们的情怀执守

科学的成就昭示人们的多是理性的概念与结论,或有集大成者面容的轮廓。而积累这座科学大厦的普通建设者却少被人所知,包括跋涉征途和心路历程都掩盖在历史的深远处。

初见《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书名时,似乎感到不够精炼或有文饰之嫌。但当我打开该书,翻阅中国遗传学半个多世纪的恢弘画卷,细心品味之时,看到的是这条漫漫长路上的无数背影。

随着文字的徐徐展开,读者可看到的是在这跌宕沉浮的小路上,蕴涵了太多的艰难困苦与顽强拼搏,包含了太多的执着求索与精神历程。这份初创时期的拓荒之路,涂抹着动荡中国独特的民族记忆,是中国知识分子传承华夏科学文脉的的集中缩影。

今天,中国遗传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基于初创时期的艰难和曲折变迁。后辈当知来路,启迪赓续前行,这也是全书传达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支撑作者完成编著此书的精神力量。这一切,都构成了该书的厚重和沉实的分量。

全书共分三篇17章,各成体系又相拥为一体。以“根脉-孕育-初创-坎坷-发展”为总线索,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作者以“抢救科学遗产”的使命感,以全景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责任感,遍访当事人和见证人,奔走不息。他用滴水穿石之力,从浩繁史料中搜罗淘洗,拂去了笼罩于纸面的历史烟尘,探幽寻芳,条分缕析,去伪存真,校正明辨。既有古代先民朴素认知的宏观概览,更有重要科学概念的探源辨析;既有遗传学前辈的分章别述,也有国家和社会背景的脉络梳理。

作者禁做花边文学,力避意绪扩展,绝无戏说演绎,更无哗众取宠,而是冷静地钩沉历史,展示了学人的底色。

单论作者研究使用的大量史料,既有建国前后甚至百年前的各类原始文献,也有早年的生物学译著和编写的教科书;既有各时期的日报、学报、校报、通报和国外原刊,还有学术会议的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全书的时间跨度近百年之久,至少引证图书200余本,报刊100余种,学术论文约600篇,还涉及古籍资料多类,所记述人物达两百余人。难以想象作者有多少日夜乃至节假日,都沉浸在图书馆、档案馆中,或者奔波在学术访谈的路上,日积月累才成就了全书的缜密和精彩。这也让我想起历史学家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大书,万千赤诚执守,溢满书页字间。

每个行业都有恪守良知者,每个专业都有热血难凉者,民族大业的每个时代节点都有奋不顾身者,一面仰望着天空,一边立足于大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目睹着霜雪的祖国饱受了屈辱的历史,遭受着灵魂的自我拷问。积贫积弱的中国需要突破多重困境,思想与科学启蒙道路的寻找他们责无旁贷,国力推进提升是他们使命在肩。学术人格,家国情怀,时代担当,对于历史与未来,也许这就是沉于知识分子心底的钻石般永不黯淡的光亮。

4  意义追寻,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科学史

掩卷自问,科学史研究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4.1 书里乾坤大,师者尽启迪

科学史可再现逻辑推理环节,凸显人类智慧经典,构建可借鉴思维模型;科学史启迪我们,如何构建实验探究体系,“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最后突破阻碍证得结论;科学史告诉我们理性审视权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科学史中那些科学大师的思想光芒,焕发人类内心的觉醒,警示人们及时纠正自我,跳出狭隘,唯求其是。

在《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中,陈桢先生身患甲状腺癌住院治疗期间,依然埋头系统整理金鱼变异、遗传与演化的研究文献;李汝祺先生弘扬摩尔根“教而不包”的教学方式,严谨治学,悉心指导吴鹤龄等弟子;李先闻毕生践行导师埃默森“手脑并用”的学研之道,奠定遗传学实验研究基本功,等等。这些遗传学大师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都如光芒闪耀,灼灼其华。

20世纪的“李约瑟难题”,主要围绕“中国科学界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中国人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科学技术发明,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但为何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其实际的历史意义与真伪命题且不做探究,单论其给予我们的启发性来讲,此书也许可给这个历史之问以注脚。

4.2 人类常自省,方可有进升

科学史从来都不是一部永远正确的历史,它是由正确和错误共同书写,科学的光芒是由人格与智慧镶嵌成体后才会映照历史。在科学史上有时充满了局限与偏离,科学界也不乏变调的人性劣根,也会跳跃出强权干预学术,隐晦至暗的低谷时刻,人性或强权可能毁灭科学。科学史如明镜,让人理性自省。

在遗传学史上,有对孟德尔的无视,对艾弗里的成见,对富兰克林的轻视,对麦克林托克的淡漠,这些偏见至少让科学真相重见天日延迟了几十年。

《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一书中所述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也两次陷入极艰境地。“李森科伪科学事件”就是钻营投机者结党营私的恶果。李森科淫霸苏联生物学界30余年,给中国遗传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危害。十年“文革”的动乱,又使中国科学(包括遗传学)再一次跌入险境

历史的悲剧有时是无知者或阴谋家蓄谋酿制而成,野心和欲望一旦处心积虑地膨胀,就极可能导致阴霾满天甚或刀光剑影,使得科学求索的心血功亏一篑。

16世纪西班牙的医生塞尔维特首次提出血液肺循环的正确观点,却撼动了盖伦的权威,有悖于天主教会的“三灵气说”被视为异端,在1553年被日内瓦当局烧死于火刑柱上,其著作全被付之一炬。法国大革命时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曾要求法庭执行死刑缓期,好让他关于人汗的实验做完,但庭长拒绝说“共和国不需要学者”。

读完《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感谢作者让我们懂得了那些背影和情怀,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而尊重自然规律,师法生命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生命而掌握自然规律,解密生命而永绥人类福祉”。

 

(刘锡凯,黑龙江省大庆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大庆市高中生物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生物学通报》等学术期刊发表20余篇生物学专业文章。 电子信箱:xikail2008@163.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4644-1376362.html

上一篇:《遗传学在中国的初创与曲折变迁》之学术专著出版发行
下一篇:[转载]博主对恩师胡锦矗教授的纪念——胡锦矗:走在保护大熊猫的路上
收藏 IP: 125.67.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