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l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lr

博文

时间宇宙和物理学

已有 2020 次阅读 2016-8-11 10:22 |个人分类:时空认知|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时间、宇宙、物理理论体系

(0)题目很大,然而文中所说的事情是很具体的,也不大。

1.1)学校的课间,操场上的学生们在做各种活动。每个学生的眼中其他小朋友们都是一刻不停地动着;而操场起着参照系(近似为绝对静止)的作用。操场是相对于所有动态个体的统一的静止参考。

1.2)宇宙中存在各类物质实体,各自不停地运动。这些活动个体之公共的静止参考,哪怕仅仅是抽象化的存在,将其中空间(度量)的部分剥离(抽取)掉后,所剩余的部分,形成本初的时间概念。

1.3)太阳可以近似地作为地球运动的“静止参照”,在此“静止参照”下,产生“年”、“四季”的时间概念。地球可以作为月球运动的“静止参照”,类似地产生“月”(是否还有“旬”)的时间概念。“年”和“月”并不起源于统一的参照,所以“年”、“月”实际上也并不精确整除;大家都清楚公历和农历的差别,在农历系统中,总要时不时来点儿“闰月”什么的,而在公历系统中,累积差带来二月二十九号。

   将以上示例推广,认为存在一个极限情况(或许永远也达不到这样的极限)下的“寂静”或者“绝对静止”,将其中关于距离的部分抽掉(在“年”的例子中,并不关心太阳-地球的距离有多远,只在乎年复一年这样的重复周期),或可以称为“绝对停滞”,来作为所有动体的基准、参照。

   每一个天体星球,都认为自己是不动的,倒觉得是那个永恒的“绝对停滞”在运行;所有的天体星球,一致认可的那种“流逝”,抽象成为时间的观念,一众奉行。

   如果要让时间概念在宇宙各处均成立,其所对应的那个“参照”,需要覆盖全宇宙的范围。

1.4)爱因斯坦相对论指出,时间的同时性是相对的,这件事情实际上仍然可以继续挖掘。如果在全宇宙范围内确实不存在“完美性”的、绝对的时间,而是必须分区独立,则问题可能出现在两处:a,“绝对静止”的参考系的确不存在,在当今科技水平对应的精度上,即便是“近乎绝对静止”也没有价值;b,“空间信息抽取”无法进行,例如光的情况,其中时间-空间高度耦合,无法单独确定其中一个(粗略的理解是,按照光速恒定,时间定了,也就是空间距离定了,二者无法分离)。

2.1)马三立老先生有个相声,是说先写好“没有”两字,然后盖在一个盖板之下,然后问路人各种问题,如果路人回答说“没有”,则一掀盖板,我测对了。

2.2)在学术领域,准备一些理论或者模型,然后与实践领域的测试进行参照检验,真理就总会存在了。

宇宙/自然

实践/测量

物理学

各种不同情况、现象

理论、模型等

以上左右两栏之间的隔线,就是“盖板”。

2.3)关于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失一般性地,可以认为存在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作用的量可以表达为“正”、“负”、“零”数值。“正”代表相吸引,“负”代表排斥,那些不愿意承认两体之间必有相互作用的,令相互作用的量为“零”即可。

2.4)如果实践观测确实是“引力”,则盖板掀开,看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实践观察的现象与“斥力”有关,则盖板掀开,看到“散射理论”;如果有人挖空心思,非要找某种存在,该存在不与任何其他客体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也就是想看到“零”相互作用。为了技术上的原因(因为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如何感知?),此时需要留一个小尾巴,说“除了可在XX现象中观测到迹象,不与其他任何物质体发生相互作用”。则盖板掀开,勉强吧,看到“暗物质/暗能量”什么的。

2.5)区分清楚工作的领域是在“理论域”还是“实践域”现在显得异常重要。举例来说,将四种基本力进行大统一,应当归属为理论域中的工作,即便实现了理论的“大统一”,也并非实践中的、实际的宇宙就必然要遵从这种“大统一理论”运行。

   “实践域”中的工作应该主要还是观察和观测吧,当然涉及到复杂的量度度规,涉及到不存在绝对的长度、时间基准等,对于宇宙或自然的观测,难度相当大。

   关于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工作重心放在“实践域”,则寻找两物体之间的一个特殊位置点,此处“引力”与“斥力”相互转化,距离长一些,则引力开始起主导的作用,距离短一些,则斥力开始起主导的作用,在此点之处,相互作用的量为“零”。该位置点附近行为的研究(如果技术上能够实现的话),其价值应该不次于“大统一”研究吧。

   理论邻域中的工作,无论是近现代数学还是物理,呈现出极强的“结构性/几何性”特征。

2.6)作为对比,考虑一下电磁相互作用。设定场景下,总归是要么相吸引,要么相排斥;不存在什么过渡。

3.1)与光学有关的问题。盖板下存在两种理论:a,大质量体改变时空,b,衍射。太阳那一面水星发出的光线,可以照射太阳这一面的地球,是a理论(广义相对论)有名的实证案例,用b理论光线衍射/绕射其实(至少定性上)也未必就说不通。

3.2)按照矢量光学,一个波源发出各方向的射线矢量,合成后的方向不变,光沿直线传播;如果这些各方向上的射线矢量被附近的物质体遮蔽掉一部分,剩余的、不满额的射线矢量,其合成后的方向不沿原方向,因而发生衍射/绕射。

3.3)上述按照矢量光学解释的现象,典型的装置是光学光栅,或者单孔什么的,并没有关系;重点在于,光栅,单孔,单点等,都不是因为具有较大的质量才能够正常工作的。

3.4)宇宙中有无数的发光体,那些光(光子流/能量流)最终何往?这些光的一部分最终会照射到天体之上,被吸收,然后转化,再次发光被释放出来,最终成为背景辐射的一部分吧。但是是否所有的光子(能量场的量子)都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难道宇宙的能量处于不断流逝之中?

3.5)如果设想一种合理的模式,此模式下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则是否在宇宙的最外沿存在一个“光圈”。无论是空间弯曲还是绕射理论,是否可以解释这样的光子流闭环(在此种解释下,光子流闭环给予宇宙一个范围的上限)?

3.6)以上所假设的光的圈,因为光子流闭环流动,并不逸出这个环,因此宇宙内部的探测器应该是探测不到的(是他们口中的“暗”,是另类的暗能量吧);然而不失一般性地,不需要排除“光圈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可以与宇宙边沿区域进行能量交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16888-995794.html

上一篇:道生一二三至三生万物
下一篇:远程势能
收藏 IP: 166.111.76.*| 热度|

1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