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太太是业余陶艺爱好者,这是她的部分习作:
昨天晚上陪她在Apple TV上看国内的一个电视节目《China 青花瓷》,(这里有部分解说词)看后让我想到很多:
据节目介绍,仅仅1722-1747这二十五年间,法国进口三百万件瓷器,丹麦进口一千万件,而英国进口了两千伍佰万到三千万件!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因为技术垄断,西方不得不花大笔大笔的银子来购买中国的瓷器(只用白银结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以致西方有识之士担心财富都跑到中国了。
时光快进到今天,我们却在花大笔大笔的钱购买人家的技术,以至于有识之士担心钱都跑到西方国家去了。
曾几何时,西方人也是想方设法地山寨我们的技术,甚至派间谍去景德镇隐藏多年搞材料配方。他们当初的冥思苦想的和我们今天的“创新思维”有什么差别?都是为了赶超先进,方法策略上有什么不同?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通过改良航海工具和制度,使得通商更顺利,效率更高;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则是通过专研工艺,配方来完成技术的本土化。英国还结合当地的需求(瓷制马桶等)另开市场。
我们经常讲闭关锁国导致了我们今天的落后。能不能从他人追赶我们的历史中学到一些经验?我们是否应该少谈落后的原因,多看看人家是如何赶超我们的?这样的教训似乎对我们今天更有用。
比如高通量测序这类的技术平台,我们已经明显地落后于西方,赶超似乎是无从下手。那么,青花瓷的故事应该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我在看记录片的时候有这样的思考:
(1)需求是起因。起先瓷器出国是丝绸之路的陆运,后来葡萄牙人先把中国瓷器通过海运到西方,再天花乱坠地说瓷器的好处(防毒,治百病),加上材料和做工精美,于是就有市场需求。如果没有市场需求,就没有利益,就没有赶超的必要。所以,需求和利益是“令天下英雄竟折腰”的原动力。今天我们引进人家的测序平台,也是因为有用(比如无创产前诊断)有需求,有利益我们才去跟踪的。
(2)商业模式大有“创新”余地。在我们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的时候,没有人像今天的苹果公司或者其它公司那样去思考如何扩大市场,如何让全体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受益。那些制作,研发青花瓷的能工巧匠们也没有成为直接受益者,相反,他们拿着最低的工资,却被各种黑道白道层层加价剥削,最后到了西方皇家贵族手中的时候那些青花瓷作品已经是天价了。经销渠道掌握在官,匪或者“国家”的手里,在西方也是如此,东印度公司垄断航运的时候,连船长船员要买的瓷器也需要经过拍卖才能合法地拿回家。今天,有了互联网,物流途径产生了很大变化,这也是阿里巴巴,亚马逊的成功之本。
(3)技术创新靠多元化。青花瓷的秘密在于材料配方:“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 可是这个配方是如何产生的?有目的的研发?还是无意间的发现?
另外,创新还靠外来因素:“青花,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典型的中国式样,却不知道它其实是各种外来元素杂糅催生的。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1221年,蒙古军攻占中亚城市你沙布尔,杀光全城,只留下400个有专长的工匠。波斯工匠当时烧制的陶器虽然简陋粗糙,却呈现出一种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带来这种效果的是一种颜料,钴蓝。当时只有波斯工匠掌握它的工艺。当13世纪蒙古人打通了中西的通道,波斯的钴蓝工艺就有了大量进入中国的可能。”
种种有意无意的因素驱赶着一些可能性成为必然性。所以,产生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的环境,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碰撞出来的。规划更适用于山寨,就好像影片中讲的一个故事一样:一个国王把一个炼金师关在地窖里,经过多年“研发”出了瓷器的配方。
如果政府花钱去由上而下地鼓励创新,实际上都只是在鼓励拷贝。创新需要的是多样化的环境,让各种人才有充分随机碰撞的机会。但是,营造这种随机碰撞机会的政府机构是不存在的,因为该机构的成绩无法衡量,(不能靠论文数,专利数等所谓的量化指标衡量)所以就没有存在的可能。
(4)优势都是暂时的。当西方人终于学会了造瓷器的时候,瓷器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日常用品了。新的材料,如钢铁,塑料等已经可以代替许多对瓷器的需求。
那么,我们今天对测序仪的需求,是否有朝一日也会被其它什么仪器替代?如果是那样,我们是应该竭智尽力去仿制测序仪?还是该留意,扶持下一个替代技术的出现?
青花瓷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历史的辉煌和失去辉煌的教训,更应该让我们放开视野,看到技术创新史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就是:需求是永恒的,利益是驱动力但是是短暂的,创新技术的产生需要无序的自由的环境,而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
青花瓷让西方人癫狂了几百年,测序仪才让我们蒙受了几年的“耻辱”?大没有必要喊冤抱怨,更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去“夺回技术高峰”。和战场上的一个高地一样,一场战争过后,它的价值无非就是记录历史的一个旅游景点而已。
相关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