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海归要学会捕获国内的机会 精选

已有 8960 次阅读 2012-6-17 02:46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上星期三,我刚从新加坡回来就又去拜访了U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Serody Jonathan教授。这是在几个星期前就预约好的访问,刚巧几个PI都在,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就那么三五个人,吃着订餐送来的火鸡三明治,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敲定几个合作项目,包括两个R10K项目和一个技术开发合作项目。

而认识S教授是因为两年前参加免疫学年会,在会议上认识了他的博士后。他们年初开始使用iRepertoire试剂, 效果很满意,所以决定拜访他们面谈其它合作项目。

这,就是一般在美国得到合作机会的常规途径:在国际会议上通过交流认识,e-mail联络,登门拜访。

可是在中国,机会的捕获途径和方法就不同了。

大部分的机会都是在餐桌上碰到的,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的。这让我很不适应。十多年了,来回中国也跑了无数趟了,可是还是把握不好这种餐桌上的机会。

因为我不会喝酒,所以反而对“酒后真言”感到不可信;更何况在酒桌上不能放幻灯片,不能把技术讲透,在对方还不了解(也可能不想了解)技术的情况下谈合作,我怎么能知道他真的是因为欣赏我们的技术才合我合作?还是认定了我这个人?

我宁可他是认定了我的技术特点才跟我合作的,因为那些技术才是我的拿手戏,是我的绝活,是我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不然,我这样的海归还不是遍地都是?

在西方,合作双方的利害关系靠“互通有无”的互补关系锁定:我的技术特长需要他的临床和其它专业经验来补充。在相互衡量了“离不开对方”的程度以后,合作就很容易谈成。

而在中国,这种互补的关系就很难琢磨,原因就是我并不觉得对方真的听懂了我们的技术特点。不懂,就可能不珍惜这个合作机会。如果我不能判断出对方是否真的珍惜这个机会,我就很可能放弃这个合作,而去寻找更识货的人。

连海归都很难把握,老外如何把握得了?我碰到过几个老外,到中国去了一两次,在餐桌上下被招待的非常周密,他们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么热情的场合,所以很容易高估对方的诚意。认为真的有了一个中国朋友,能办大事情了。可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海归们,尤其是很少回国的海归们,千万不要把“餐桌上谈合作”这门必修课放过了。这里面从座位的安排,敬酒的次序和内容,什么时候谈话才进入正题,酒到什么时候说出来的才是真话,都有很大的学问。如果你想回国就一头扎到实验室,凭本事写标书拿项目来发展,那就太天真了。

哪里能找到《海归回国适应餐桌文化指南》这样的书?真的有必要让大家修修这门功课。不然海归们回国要走几年“笔直的弯路”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582916.html

上一篇:跨学科合作是牛人们的专利吗?
下一篇:健康的身体:靠养生还是锻炼?
收藏 IP: 69.1.36.*| 热度|

41 曹聪 戴德昌 武夷山 张波 谢强 朱志敏 褚昭明 郭桅 贺乐 龚明 叶立 王涛 李毅伟 牛丕业 靳强 肖振亚 吴锦宇 翟自洋 唐常杰 彭真明 罗晓敏 李伟钢 陈继尧 侯雄坡 周效华 吴云鹏 赵凤光 邸利会 徐耀 孙国涛 高莉 kexuegzz lixuke2005 truth21ct crossludo xuewu lisgirl lingling101 zhucele vangue xuqing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