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第七章:文化竞争

已有 3394 次阅读 2011-9-5 04:34 |个人分类:文化遗传杂想|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货物不多,售完为止。”—竞争开始。—作者

生存竞争的本质

任何竞争都起源于供不应求。

选择认出弱者,竞争推出强者,生物界存在着广泛的生存竟争现象;物种和物种相争,同一物种内个体与个体相争。人们不尽要问:“争什么?”,争食物?争生存空间?争配偶?这些只是现象。生物的任何竞争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为基因。为了生物信息的存在,为了有机会被自然选择上而不是被淘汰。也就是说,被选择上的机会不多,要通过竞争才能得到。生存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增加了生物系统的不稳定性。竞争与选择是一个事件,我讨论选择时,观察角度是由上而下,即从母系统的角度观察被选择的系统,结果是看到很多不能适应生存条件的生物被淘汰了。现在换了个角度,由下而上,即从被选择者的角度仰视选择者,我们将看到很多能适应生存条件的被选择上了。之所以能选上是因为被选者的生存能力强,生存能力的最佳表现就是竞争力,就是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下生活的能力。竞争的结果是使系统中最优秀的成员被选中,更主要的是这些优秀成员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繁殖后代,使优良品质延续下去,扩散开业。这当然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例如,猛狮追赶一群羚羊似猎取食物。表面上看它是破坏了那个群体的稳定性,杀伤了羚羊的个体,减少了群体的政量。实际上,正是狮子帮助羊群淘汰了群体中的不稳定因素,由于狮子的角度讲(选择者),它淘汰了羚羊系统(被选择者)中的不稳定因素,(可能被吃掉的个体有传染病等威害群体的疾病),结果使羚羊系统(与狮子同属于生物大系统)趋于稳定,这是选择效应。另一方面,从羚羊群的角度讲,能活下来是竞争的结果;它们争先恐后地逃跑躲避,谁体力好,跑得快,谁就能适应选择者提供的测试环境,能存活,能有后代。这是竞争效应。由此看来,羚羊群中到底那一支羊被淘汰掉,是狮子和羚羊群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是选择的结果,也是竞争的结果。选择指出那些是弱的,竞争表明那些是强的,最终的结果是弱者亡,强者存。这就是所谓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那种认为选择是挑选强者,竞争是挑选弱者的观点虽然也能说明问题,可主观因素多,容易引起误解。

应该指出,羚羊群对狮子也有选择作用,如果狮子是狮群中的弱者,它可能连弱的羊都捕捉不到。这就是说,所有生物都是选者,同时也是被选择者。植物也是一样,不过植物由于不能运动,不能主动地去争取机会,竞争常发生在“地下”,所以竞争效应表现得不明显。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信息质量的均衡

系统的存在有赖于系统信息在质和量上的均衡。无论是选择还是竞争都是为了保证系统信息的均衡。保持系统信息均衡的关键就是保证系统信息的均衡,也就是繁殖的质和量的均衡。一个物种要得以生存就要有一定量的相应基因组的基因存在,而这一存在又要适应环境,这就是物种基因在质和量上的均衡。在生物世界上,我们常能看到这种情况,生命力越弱的生物繁殖力越强。如鱼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一次产卵成万上亿,可是能够生育成长到有生殖力的有成熟鱼数就相对少得多。这说明鱼的生命力不够强,经自然选择后存活的不多了,所以它借多之繁殖,借基因受制量业弥补生命力(基因质)的不足,从而保持群种的存在(高繁殖力也是选择的结果)。再如,那些虎、豹等凶猛食肉类哺乳动物,由于生存竞争的能力强,存活率高,所以生殖力相对就低,每产只有一胎或几胎。它们借质的优良弥补了量的不足。整个生物系统就是各种生物以一定质量存在着的完整体系,各种生物的质和量相互牵制,影响,形成一个和诣的生态环境,任何生物质和量的明显改变都会破环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整个生物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我国西沙群岛的一个小岛上,由于人的登陆偶然带去了几支那个环境中本没有的老鼠(生物信息的明显质变),因为没有猫之类的天敌,于是鼠害成实。接着人们又引进了猫来杀鼠,可如景不长,猫发现抓鸟比抓鼠容易,而且更好吃,于是猫不但不尽责地去杀老鼠,反尔把把珍贵的鸟儿捕杀了不少,变成了野猫,鼠害不减。随后又有人带去了狗,想让它抓老鼠,赶猫………。那儿的生态已经破坏了,也许过一段时间会形成新的平衡,象大连的蛇岛一样。

文化竞争的目的是争取对思因其复制专权


现在我们来看看文化竞争。由于文化是人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生物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故文化系统内的竞争既有与生物的生存况争相似的地方,更有其特性。与生物的生存竞争相似,种群文化之间和群体内个体之间存在文化竞争的原因也是为了争得对系统信息最大限度地占有权,也就是争取对思因的占有权和复制权。请注意,这里谈的文化竞争,不象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讲的那样,人类文化竞争就是生存竞争。这种观点作者是不同意的。还是在第一章时就提到过,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因为都是系统信息作用的结果,所以有共同的规律,但绝不该直接从生物遗传现象中去找文化现象的原因,它们是属于不同系统的系统的成员不同,系统的语言也不同。在这里强调这些,是希望读者不要混洧生存竞争和文化竞争,它们有关联,但不直接关联。生存竞争为基因,文化竞争为思因。

由于人类即是思因的载体也是基因的载体,所以人们很容易把发生在人类的各种竞争现象视为生存竞争。不错,文化的发达能很大程度地提高人群的存活率,如现代医疗科学的发展已在在提高了人口的平均寿命。这就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加了人类与其它生物生存竞争能力,高度文明的群体的“生存竞争”的能力也更强。但是,文化之间竞争是通过人的生物性系统间接地增强人类存活能力的。所以,发生于人类的竞争现象首先是文化的其次才是生物性的。

我们先看看群体间文化竞争的问题。可以把群体、文化间的竞争看成文化系统内子系统间的竞争。子系统的存在是因为有群体文化变异和文化交流屏障的原故。所以,参加竞争的基本单位是文化群体(国家,民族),每个群体都有特征性的变异。群体间竞争的目的是使本群体的文化扩散或者维护其存在形式而不被消灭。竞争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群体变异的存活力。换句话说,能否胜利有赖于这种群体文化能增强人类系统稳定性的程度。当然,群体变异首先要适合文化系统提供的测试环境,还要不破坏人类生物性系统的稳定性,这才可能被人类系统选择上。

在生物的生存竞争中,生物体在竞争过程中所捍卫的是基因,相互攻击的也是基因。竞争常以消灭基因为目的,主要手段就是消灭基因的携带者—化学物质的有机组成。所以,生物种群之间的生存竞争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在文化竞争中,群体所捍卫或攻击的是思因,所以常常在竞争中消灭对方的思想—思因的载体,一种物理化学的功能状态。人们只要设法改就朸想就行了,只是在极端的情况下去消灭思想的携带者—人,战争就是这种极端。由于文化系统的功能就是维护人类系统的稳定存在,所以,以消灭人群为目的的竞争—文化战争,是不符合文化系统,生物性系统及人类系统的功能需求的。因此,战争不是文化竞争的一种如形式,而是一种非扩散性文化。群体间最常用的文化竞争方式是讨论,谈判,通过文化交流和平地完成文化竞争,优秀的文化性状被广泛接受,不能增进系统有序程度的文化变异则被淘汰。人们会把优良的文化变异叫做真理,因为它总能在竞争中取胜。

战争的本质文化竞争

我不禁要问:既然战争是“种非扩散性文化,它为什么总是发生?能否消灭战争这种文化?我想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人类的战争不是以吃对方的肉为起因的,任何战争都具有文化背景,都是“谈判”失败的结果。战争是文化内的矛盾冲突扩大到了生物性系统,所以战争即是文化竞争也是生存竞争,是以生存竞争的形式进行的文化竞争。战争的起因和目的都是文化的。常常是一方为了输出某种文化变异,而另一方则为了捍卫相应的文化。遗憾的是,本质上是文明的文化竞争却未取了和一般动物一样的生存竞争的方式。战争是人类文化的反动。那么,那战争能否被人类消灭呢?即这种文化能否被人类系统淘汰掉呢?我的答案是较乐观的。虽然只要有文化变异的存在就会有竞争,但随着文化的进化,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及群体文化间差距的缩小,文化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和平交流的方式。因为永远会有文化变异的存在,选择和竞争就永远存在。人类不可能也不能没有文化竞争,但我们可以没有以为手段的文化竞争,这样人类系统才更稳定。

淘汰战争文化是必然的,但也是很因难的。生物学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环”的基因常常会带来好的结果。如非洲有种发病率很高的遗传性疾病叫镰状细胞贫血,重症的病人会因贫血引起的心力衰竭而死亡。这个突变破环了人的生物性系统的稳定性,应该被淘汰掉的。可是科学家们发现患镰状细胞贫血的病人得症疾的不多,症疾在非洲也是致死性疾病的一种。所以一个坏的突变或变异会与一个好的结果相联而减轻了它的损害,从而逃避了系统选择。战争是一种不好的文化性状,但它常常又是维护和平和争取和平的手段。当战争与和平緾在一起的时候就很难被选择掉了。

这里谈及的战争很抽象,似乎没有那场战争是该打的,战争都是罪恶。那么有没有正义的战争呢?所有战争,无论是国际性的还是国内战争,争斗的焦点都是某一文化观念。这样,双方的观点就是人们主观地衡量谁是战争正义一方的依据,也是决定谁将在战争中取胜的主要因素。所谓正义战争,就是战争的某方捍卫的文化是扩散性的,是附合文化进化方向的,是能增强人类系统稳定性的,正义的战争就是消灭战争。可是,如我在文化选择一章中讲的,决定文化扩散性的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我们也很难确定什么是绝对真理,值得以破坏人类系统为代价去换取。回过头看看人类历史,有多少人,打了多少场糊涂仗?文化竞争不该掺杂着生存竞争,更不要用生存竞争来“促进”文化竞争。放下武器吧!难道还没到时间吗?文化竞争的目的是减少生存竞争。然而,要沏底消灭战争还有赖于在文化系统的基础上产生出全新的子系统,有赖于人类文化发生质的改变,有赖于超人系统的出现(见文化进化一章)。

战争只是文化竞争中的极端现象。群体文化之间只是在某些敏感的领域内的竞争才易引起战争。在讨论文化之间只是在某些敏感的领域内的竞争才易引起战争。在讨论文化分类时,我曾把传播性文化分为传播行为,传播主体和传播环境三部分。其中传播主体部分的文化包括科学、哲学、艺术等,而传播环境部分的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九俗等。不难看出,科学、艺术、哲学方面的文化竞争常常是和平地交流;而关于传播环境文化的竞争则最易引起战争。因为每个文化群体根据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传播性主体文化水平的不同)会选择(耦合上)持只有这样,才能纯化文化竞争,消灭生存竞争性的,动物性的战争文化。另一方面,面对文化竞争的矛盾冲突,现在是人们表现出人性的时候了。我们现有的文明水平已经是足以让人分辨出什么是生存竞争,什么是文化竞争了,也足以使人们用文化竞争去防止生存竞争(在人类系统内)了。实际上,人们已经在这么做了。在古往今来众多唤醒人性的圣杰中,除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外,最令我佩服的就是圣雄甘地了。他的非暴力抵抗主义是显示人性和唤醒人性的最佳手段,也是文化竞争的典范。他认为,由于人类不可能知道绝对真理,所以暴力所惩罚的或捍卫的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那么暴力就是不当的。他认为,对真理的追求所需的不是暴力而是忍耐和同情,因为对一个人是真理的事物,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是谬误。而忍耐就意味着自我磨难(self-suffering)。所以追求真理不是靠折磨对方而是要痛苦自己。“我总觉得,能辩别真理的只有时间,而人类的弱点就是活的时间太短了。

因为有个体文化变异的存在,所以群体内也有个体间的文化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使个体变异能最大限度地在群体内播散。个体常借各种媒介把有价值的文化变异传播出去,供群体选择。如我现在写书,我认为这些思想对群体是有益处的,它至少为观察人类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所以我尽力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传播出去,并希望引起争论。一种思想如果没引起争议就不是好思想,因为没有竞争说明它连个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谈得上竞争胜利呢?应该提倡文化竞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为只有竞争才能体现出文化的生命力。竞争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压抑只能导致更强的抗争。

我讨厌竞争,可它喜欢我。
我喜欢登山运动的精神,他们只和自己争,登顶了是胜利,失败了也是胜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83005.html

上一篇:第六章:文化遗传的选择效应
下一篇:第八章:文化进化
收藏 IP: 69.1.36.*| 热度|

1 孙国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