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第六章:文化遗传的选择效应

已有 5907 次阅读 2011-9-5 04:31 |个人分类:文化遗传杂想|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选择不是挑选,而是淘汰。挑选是主观的,而淘汰则是客观的。――作者

和以往一样,“选择”一词也是从生物遗传学那儿借来的。遗传学给分析文化现象带来了无数的灵感,我很喜欢用这把金钥匙。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现在的生物世界是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物种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结果。讲到自然选择,也许有人会错认为大自然是有意识的,她看上那个物种就“挑选”了这个物种,就象我们去商店挑买商品一样。不,自然选择不是挑选,而是淘汰。大自然的选择就象王子用水晶鞋寻找灰姑娘一样,鞋的大小相对不变了,谁能穿进就选谁。大自然就象这样一个水晶鞋,不过她呈现在生物面前的,不是一支精美的水晶鞋,而是一个充满艰险的生活环境,谁能适合,谁就生存。当然,谁能生存,谁就可能有后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自然是水晶鞋,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灰姑娘。说句玩笑话,自然“暗地里”给人玻璃小鞋穿。严肃地说,自然是选择的尺子,机体是被选者。

现在我们看看文化遗传。在第一章时提到,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都是某种信息在特定系统内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两种现象有很强的可比性。那么,对照上面所说的生物的自然选择,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文化“世界”是在某某选择压力下,各种文化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的结果。现在要问:某某是什么?我们从生物遗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某某是一支“水晶鞋”,它是一个有限的环境,变异个体只有满足它的限制条件才能存在,不然就得被淘汰。那么,在文化遗传中,有什么东西能对应上这支“水晶鞋”呢?

文化遗传的选择者

“自然选择”就是信息系统选择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还得回到生物遗传中来,再仔细分析一下作为选择者的“自然”到底是什么。自然是什么?这是个简单的难题。定义可以从各个角度下,但作为生物进化选择者的自然就是整个宇宙系统。压在生物系统上的各个宇宙子系统都是生物遗传的选择者(参见第二章,信息系统树),包括各个星系、地球及生物系统本身。自然界中的各个信息系统就象宇宙大家庭中的成员一样,成员们可按级别分成辈份,每个成员都有长辈,兄弟和子孙,也有远近亲属。我在第二章讲宇宙信息系统时曾提到“系统间的亲缘关系取决于是否在所用语言的形式或内容上有相似或相同,新衍生出的子系统常在语言的形式或内容上与母系统一致。(参见“宇宙的信息系统”)。从选择的角度讲,系统间血缘关系越近,选择作用的就越强。例如,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是太阳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生物又是地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从系统亲缘关系上讲,地球是生物之父,其它太阳系的行星系统是生物系统的父辈亲属,太阳系之统是生物系统的直系袓辈…….。不难看出,其中对生物系统施加选择压力最大的是地球系统,它较之其它太阳系中的行星更直接地影响生物。在上一个层次,太阳系也当然比其它恒星系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大。这样,我们对“自然”就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知道对生物施以选择压力的“自然”包括整个宇宙,但大部分压力直接来源于与生物系统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地球和生物系统内的兄弟姐妹们,也包括生物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借反馈作用影响母系统,施加一部分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就是信息系统选择。

自然选择是使大系统趋于稳定的手段和过程,也既是系系间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系统常借形成子系统来达到自身有序代如稳定的目的。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子系统形成的过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子系统,使必然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又淘汰掉不合适的系统组合方式,使非必然的可能性破灭。选择的目的是把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淘汰掉。“选择”效应不仅发生在生物系统中,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选择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每个系统都在这一效应。

没有纯碎的选择者。


选择的问题是两个方面这;选择者和被选择者。选择者是选择压力施加者,被选择者则是压力的承受者。选择者不是单一的一个系统,而是以长、兄、子等“直系亲属”系统为主的众多系统,而被选择者是一个系统。但被选择者在另一个选择效应中也会充当选择者,这一点非常主要。也许有人问,宇宙太系统系是最大的系统了,谁“选择”它?这个问题可用中国哲学的阴阳学说很好的解释。

中国在古典哲学中阴阳家的阴阳理论及后来的太极理论是成最欣赏的方法学和世界观(为了充分享受这种哲学的美,我每天都打太极拳。在阴阳无光。在阴阳学说中,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温、柔等等。阴阳之道互动产生宇宙的一切现象。而“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又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如图6-1所示


(a)为无极状态,意为浑纯未分的无限,可理解为宇宙太爆炸以前的状态。(b)无极一动,则生两仪,生太极。分阴阳。于是有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太极图中明则阳,暗者为阴。阳至生阴,阴极生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更主要的它不是静止的,而是转动的,追逐着的,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阴阳太极理论是最美的辩证法,尽管缺点儿唯物性。在我们的问题中,选择者为阳(有主动性,客观主动性),被选择者为阴(被动)。如果我们经太极图的圆心画一条直线(图6-1、b)以代表选择效应的话,那么这条线以圆心为轴旋转时,就会分割出各种各样的阴,阳切面来,而这些切面总是呈1:1之比的。这表明一个系统所给出的选择压力越大,相应他将得到的选择压力也就越大,且两者是相等的。如线A所分割的阴阳两部分,阳是处于顶盛时期,表于这是个大系统,所给出的选择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它所要承受的选择压力也同样大。线B所分割的阳(指鱼尾部)部较小,表明该系统所能施给的选择压力有限,由这部分选择压力所招致的被选压力与之相同(阴鱼尾部)。从割线的半经上分析,线B分割的一小部分阳与一大部分阴形成对照。说明小系统所给出的影响小而所受的选择影响大。当然,这部分“额外”的选择压力所欠的被选债,并不需要这个小系统偿还。总之,从太极的角度讲(即从全宇宙的角度讲),没有纯綷的选择者,也没有绝对的被选择者。局部地看(看半经),可能有些系统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大些(如人类系统,生物系统等),但这是相对的,微观的。宏观地看,阴阳总是平衡的。因为当我是被选择者时,似乎所有的选择压力就集中到了我身上,而轮到你当被选择者时,所有的压力又都到了你那儿,其中还可能有我所施予的一份。宇宙是个大系统,它把选择压力全部施在它的子系统身上了,而所有子系统的反馈选择,虽然单量很小,可总劳与宇宙系统所施予的相同。至此,谁选择宇宙系统的问题就明白了,是全宇宙选择“宇宙系统”。

文化遗传的选择效应


选择压力主要来自母系统

从信息系统树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系统是在众多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要补充一点;人类系统本身又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根据系统的分类标准(即系统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独特),人类系统可分为人的生物系统和人的社会性系统。前者以基因为系统语言(与其它动物有量的差异,内容的差异),后者以思因为系统语言(与其它动物的“思因”有质的差别)。当然,两者的特性加在一起是人类系统的特性。所谓“人的社会性系统”是相对与生物性系统而言的。它实际上就是我以前提过的文系统,因为人的社会性交流就是文化。

与文化系统有直系血缘关系的“长辈”系统也人类系统,生物系统,地球、太阳系,宇宙等;“同辈的直系系统是人的生物性系统;“子辈”系统有超人系统等(见文进化)。这些与文化系统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系统和其它旁系的系统一起构成对文化遗传的选择压力。而对文化系统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系统,它象水晶鞋一样,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适合生存的主要量曰。自然(地球自然为主)选择生物物种“自然”(人类系统为主)也选择文化。自然选择牟含义是“生物若想生存,就得适应地球上的球境。所以地球是生物的最强选择者。在文化方面,某种文化若能存在,它一定是适俣人类的需要,即这种文化加强了人类这一大系统(包括生物性系统如文化系统出身)存在的稳定性。反过来那些不能增加甚成减少人类系统稳定性的文化,也就是对人类有害的文化就势必要被淘汰。文化系统的存在,子系统的存在只能以增加母系统有序程度为前提,母系统是不会衍生出破坏自身稳定性的子系统来的。

人类系统是由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系统组成的

理解文化选择的问题,关键是认清人类系统这个概念,因为人类系统就是文化的选择者,就象地球系统是生物系统的选择者一样。“人类系统“要求把人类当成一个个信息作用环境来认识,而不要过于注意人类观念的作用,即要客观地看人类。和自然选择物种一样,人类选择文不是挑选而是淘汰。(这是由翻译造成的误解,英文讲自然选择时”选择用的是selection, selection有淘汰的意思也有挑选的意思,译者用了含挑选意思较强的选择一词,增加了主动性。而淘汰一词的被动性强,并暗示竟争的存在,自然选择实际上是在淘汰基础上的挑选,就象挑运动员一样选中的都是没被淘汰的)任何选择者不是主观地挑,而是客观地挑。所以,凡是能提供某种测试环境的都是选择者。

应该指出,对文化进行选择的是人类系统,是个抽象的系统而不是某些人,更不是某个人。这里,我们就可以讨论上一章遗留下来的问题了。即个体所产生的文化变异能否成为群体文化仍至人类文化,至底是由谁决定的?就是要回答个体变异的扩散性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上述对选择效应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个体变异的扩散性是由群体决定的,而群体文化的扩散性则是由人类系统 决定的。所谓“决定”就是提供一个测试环境。这个环境不仅是精神的,更是物质的。

人类系统是由人的生物性系统(以生物的结构如机能维护个体在生物界的存在)和社会性系统(文化系统,以思因的活动维护个体在群体中的生存地位)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所产生的变异一定与另一个子系统的稳定性无冲突才能对人类系统无害。这就是说人的生物性系统对文化系统也有选择作用,因为文化系系的变异要适应人的生物性性系统所提供的测试环境。当然,文化系统也对生物性系统进行选择,这就是选择与被选择的辨证,阴与阳的辨证。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这种辨证关系。核武曰,是种以维护某些人群的存在为目的而发展出的一种文化。从局部小范围的看,这种文化的存在完全附和人群的利益,而且,没有这种文化人群就有灭绝的危险。这种文化是淘汰不得的,可是这种文代的危害性在于,它的存在是以对另群人的威胁和侵害为贷价的。所以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它就是一种完全应该被淘汰的文化了。为什么?因为这种文化可以直接伤害生物性系统的基础-基因。一种文化可以通过破坏生物性系统的稳定性来互解整个人类系统,那么这种文化就不能适合生物系统和人类系统提供的测试环境,最终选择掉。这是我们看到了生物性系统对文化系统的选择。在另一方面,生物性系统所产生的变异(即人体结构和动能的变异)也受文化系统的选择。各种疾病,显然是人的生物性系统产生的变异,如果是神经精神系统的疾病就可能因为思维障碍而完全或部分失去社会性,其它系统的疾病也减少人的社会交流。人类是以优越的社会性交际(文化)为特证的,社会性的削弱当然也就增加人类系统的不稳定性。所以文化系统又是人的生物性系统的一个测试环境。不过文化系统对生物性系统的选择作用没有后者对文化系统的选择作用强。这是因为人的生物性系统与生物大系统有更直接的血缘关系,这个系统中流通的信息与生物系流中的信息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基因。与它系统的血缘关系越近,能施予的承受的选择压力就越大。

人类文化的选择者是人的生物性系统和人类系统。这一事实说明,对文化的选择不象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有意识的人为的,是挑选文化。也不是某个人或有些人认为一种文化就劝大家接受,于是文化就成为群体文化了的,没那么简单。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等于说文化系统自己选择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了。这不符合信息作用规律。说人类对文化的选择不是挑选,这似乎不好理解,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文化存亡现象好象都是人为的,是人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清除这种主观误解的方法是:客观地看待人类如人类文化,跳出狭獈的人群观念,抛弃以年为单位的时间观念,从时间和空间上解放思想。这样,在观察文化现象时就不会受主观意念的干扰,从而找出文化进化的客观规律。

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分析一些文化现象。以文化大革命为例,这一灾难性文化现象的开始于终结似乎都是人为的,主观的。实际上,文革这一文化事件的开始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产生的文化变异,是个体的和小群体的文化变异。这种变异能否在时间和空间上永存呢?能否扩散到全人类呢?这种变异能否在时间和空间上永存呢能否扩散到全人类呢?事实的回答是否定的。文化大革被否定了,被谁呢?某个人或某些人吗?不是。是被人类系统否定了,被人的生物性系统否定了。因为这一变异干扰了许多重要系统的稳定性。首先,这种文化现象威胁到了人的生物性系统,它不是增强了人的生存能力而是降低了人的存活性,使人群的存在受到了威胁。干扰了生物性系统也就动摇了人类系统的稳定性,所以它不能适应生物性系统和人类系统所提供的限制性环境。客观上就决定了它必然被淘汰。至于由谁来淘汰和什么时候淘汰也不全是偶然的,而是由这种变异的生命力来决定的。生命力的体见就是竟争的能力,关于竞争的问题将在下一章中讨论。

犯罪也是一种文化变异。这是一种典型的非扩散性个体文化变异,因为它直接侵犯人的生物性系统,减少人的寿命。暴力犯罪的罪犯可能只袭击一个体体,可这个个体的遭遇常之是偶然的,于是全体人群就都在这个偶然性之中,就等于罪犯袭击了全体人群。所以人群就一致同意对犯罪这一变异以严励的惩罚。这个“一致同意”就是法律,是一种扩散性文化,因为它最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群的基本利益,也就是最大程度地稳固了人的生物性系统,适合了人类系统提供的测试环境。适者生存。

用选择的理论分析文化遗产的问题是很有趣的。所谓文化遗产, 就是文化信息的积累。借任何媒介形式保存的,并能被悉到的过去文化信息就都是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无数的文化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在考察古代文化时,由于时空的距离被拉开了。所以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对文化的选择作用,也还可以看到自然对文化的选择作用。自然是通过选择人类来影响文化的。例如,谁能唱出古人唱的歌?谁能知道有多少唐诗、宋词,元曲作品轶失了?古代建筑有多少种?华陀开刀用的麻醉药是什么?唐代仕女图怎么是胖的美?玛雅文化之謎意味着什么?

艺术和科学对文化存在有懒于人和媒介的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因为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就是人和传播媒介。看一种文化的遗失是由人类系统选择掉的还是由人类系统以上的自然系统选择掉的,以什么为标准呢?标准就是看掌握这一文化的人或人群是否存在,如存在,则文化的被淘汰是人类系统选择的结果;如不存在,则是各自然系统选择的结果。如古诗曲的遗失表面上看是遇然的,实际上可能是那些诗曲,画等不够精彩,不被认为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于是这些已存在于媒介中文化找不到受传者就自然消失了。这一现象背后有这样一条规律,即艺术品的失传是因为它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或者美学价值不如其它艺术品(竞争失败)而人类审美心的满足无疑会通过精神活动增强生物性系统的稳定性。媒介中的传播性文化由于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而被淘汰了。这是人类对文化的选择。这种文化变异生成之时可能是有足够的人群可以接受这一文化的,文化不能遗传,传播是因为它自身的生命力不强。那么怎么解释华陀的麻醉方剂及其它一些对人类生存极有帮助的科学文化的失传呢?华陀本人和其它掌握绝技的科学家有许多机会可以传播他的文化变异(发明创造),而且大众也一定是乐于接受的。那些优秀文化的失传,是因为他们不披露其发明而造成的。这似乎百分百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不是人类系统的选择,而是他们本人的选择。事实不尽如此,的确,我国古代一定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没留下著作或连名字都没留下,他们创造的文化被自己的“不外传”灭杀了。但这种不外传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它是一些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变异。在讨论中国哲学特点时,我提到中国哲学在受轻表达,认为不表达就是最好的表达。这是说的“不外传”可能就是不表达现象的一种极端。中国文化有时会显出莫明其妙的神秘悉来,我们喜欢神秘,但“太过”也是我们的信条。总之,人类所选择掉的是“太过”了的“不外传文化,不巧把与不外传文化连锁着的优秀文化也选择掉了。华陀的悲剧就在此。在另一方面,人类系统以外的大自然也常常参加对文化的选择。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选择威力不仅可以灭绝存在于媒介中的传播性文化,还可以消灭传播者和被传者,其结果是留下永久性的文化之謎。玛雅文明是伟大的。可是由于玛雅人的灭绝,他们的文化就产生了很多不解之謎,原因是再也没有完全掌握这一文化的传播者了。我们面对这些“死亡了”的文化所问的所有问题都要凭自己的推测回答了。答对了是对的,答错了也是对的。大自然就这样通过选择人群而淘汰了这个人群的文化。

读者也许会觉得,用选择理论解释文化的灭绝现象近似于狡辩。因为它认为所有失传都是应该被淘汰的,所有留下的又都是必然该留的。也许有人问,这是不是等于说,所有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呢?我的看法是:是的。但要加一句,所有现在存在的文化不一定将来也存在,而且,所有现在已消失的文化也一定将来不存在。之所以认为所有存在的文化都是必然要存在的,是因为如果它是古代文化,那它已经用其生命力证明了它是多么适合人类环境,如果它是现化文化,那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谁也不能阻文化变异的产生,而衡量一个变异性状又需要时间。可能现在存在的将来由于不适应人类环境而被选择掉。也正是由于变异是不可阻止的,所以将来也还可能产生出过去曾产生过的变异。这样,现在已消失的文化将来也还能出现。例如唐代的胖仕女图,实际上代表着当时的审美观,也许胖表示富足,和平吧,人们喜欢胖的体态。可现在人们普遍喜欢苗条,因为食物已不成问题,苗条表示有足够财力和精力控制自己,加上知道胖会带来心脏病等不良后果,于是苗条成了健美标志。这种审美观的变化,是一个群体文化在时间上的变异。我们称之为进化(见文化进化一章)。用前面的说明来解释审美观的变迁是很贴切的,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在当时是盛行的而现在则不,说明过去的存在不等于现在的存在。当时也一定有人执以苗条为美的观点,可这种文化变异在当时没有生长的地壤,现在相不同了,这又说明,一时曾消失的文化还会在另一时兴起。那么,即然我们不以胖为美了,为什么还含藏着那些“不美“的作品呢?这里又是一个连锁的问题。所谓连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不相关的现象实被某种机制锁在一起了。就象有些商店卖紧消商品搭次货一样。你要好的就得带上次的。连锁现象在生物遗传中是基本遗传现象之一,因为基因不是颗粒状散在的,而是排例在DNA“线”上的,所以在一条线上的基因就被锁在一起了。文化遗传中也广泛存在着连锁现象,刚刚我们讲的华陀麻醉剂失传的现象是好文化与“不好”的文化相连,所以好的也一起被选择掉了。在唐仕女图这个例子中,胖审美观是一个文化现象,与之相连的还有一种文化,即了解古代生活或考古,或说寻根。这种文化这样强,以至于找到任何与人类祖先有关的东西,不论多丑也是美的。所以,尽管我们不再以胖为美了,可我们仍“以古为美”,因此,那画儿就永远是美的了。

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类对文化的选择效益,知道了那些能影响人类系统稳定性的文化是会被淘汰的,那么,我们能否用这一理论来预测文化的前途呢?能不能说出那些文化会在将来来存,而不只是说某些文化是该消失的呢?我的理解是,不行。如果能预测也是近期的测,而且只能说某种文化在某个阶段可能会存在,但决不能永存。也许我受古典哲学影响太大了,吧,我不愿去说某种文化在将来会存在,而喜欢否肯地说那些不存在的的确不该存在。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最附合客观规律的。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种文化是永生的。文化也有生命,它出生、生长、变化、衰老、死亡。在它刚满月的时候说“这孩子是会死的”是实话。从大系统选择小系统的角度讲,说某种文化会永生也是不科学的,主观的。科学家说,有朝一日太阳是要毁灭的,那地球,生物、人、人类文化就都没了,人类文化能换玫太阳的死亡么?文化现象是客观的,它在存在和地球的存在,生物的存在一样,受着系统选择的支配。

我们何所为呢?文化变异的命运并不是由我们决定的,有意地去延长某种文化的寿命是徒劳的。我们认定的真理可能会被后人认为荒唐;我们拼命埋葬的,可能会被当仨珍宝挖出来。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可能会与我们的期望完全相反,那我们唯一的错误不是做,而是为了一个期望去做。

我做,不为什么。能为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83004.html

上一篇:第五章:文化变异
下一篇:第七章:文化竞争
收藏 IP: 69.1.36.*| 热度|

1 孙国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