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鲁迅先生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敬佩。后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成了“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带名词了。
那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值得敬佩?
这个问题很简单: 因为螃蟹长得很吓人,去吃它的确需要一定的勇气。
不过,更值得问的问题是:
(1)“他”为什么去吃螃蟹?
(2)“他”有什么样的风险,得到了什么样的回报?
(3)“他”既然值得敬佩,为什么还是“无名氏”?
首先,“他”为什么去吃螃蟹?是被环境所迫,周围仅有螃蟹,最后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吃?还是他吃饱了撑的,想找点新鲜玩意来吃?如果是前者,他是“求生存”,如果是后者,可能就是是在“求发展”。“吃螃蟹”这个行为的原始动力就很不相同了。
其次,“他”有多大的风险?他是否吃过类似螃蟹一样的带壳的水产?是生吃的?还是煮熟吃的?是怎么煮的?其实,第一个吃任何食物的人都不简单,因为他们都要承担一定的(食物中毒)风险。所有理智的探险者都会衡量一下自己行为的“投资回报率”,衡量一下眼前的风险和将来的可能回报是否成比例。或许,“他”就是喜欢去探险?这样的人也很多。
最后,既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敬佩,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为什么没有青史留名?挪到今天,这样伟大的“发现”怎么也够评个工程院院士什么的。
在中国,吃东西最“怪”的大概就是广东人了。据说是“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不吃全吃,两条腿的除了父母不吃也都能吃”。这种探险精神哪里来的?是否也是“耕地不多”的大环境逼出来的?无论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一个群体一旦在某个领域形成了勇于探险的文化氛围,他们就能在一个方面领先。当然,在“肥沃的中原大地”有丰富的农产品,也就没有必要去冒险吃几条腿的怪物了。创新需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如果在现有的科研奖励体制中没有施加紧迫感的压力,没有背水一战的感觉,就不会有很多人挺身而出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创新者不都是无缘无故地去承担风险的。成功的创新者都会设法去规避风险。而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就是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螃蟹虽然看上去可怕,可是如果有些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把肉煮熟危险就小得多了。
至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不是名人,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许“他”只吃了螃蟹,并没有加醋,没有加姜,更没有给他烧的螃蟹起个“老干爹香辣蟹”之类的名字。所以“他”犯了几个“错”:创新不完全,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也忽视了做品牌和市场的机会。
虽然我们不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姓名,他也没有写过一两篇SCI论文,更没有得到“怨士”之类的称呼,可是我们还是由衷地感谢他。我想,“他”如果还活在世上,也不会在乎是否被称为“第一”,他可能还是很热衷地去尝试,去寻找下一个“怪吃”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78449.html
上一篇:
从新任驻华大使自己买咖啡想到的下一篇:
为什么不很出色的人到了美国也能混出人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