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在北京下飞机到酒店就是半夜了,第二天一早启程去天津,参观访问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下午给了一个临时组织的演讲。然后赶火车从杨柳青站去济南,访问了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这次是第三次去了,以前去过泰达生物,参观过医院,这次去的研究院,规模很大,财源也很充足,人员正在不断充实,项目以药物开发为主。我的演讲是想提醒一下在座的同行:其实做诊断也不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见效快,投入少,机会也很多。介绍了我们研发多重PCR技术的过程和一些应用,包括感染性疾病分子鉴别诊断和免疫组库方面的一些结果。
去济南是去看看原先在我们捷纳公司(我在深圳创办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工作的一个员工在济南的创业业绩。他很早就加入我们是我们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项目在山东推广的功臣。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每年生下一百万新生儿,也是我当年跑得最多的地方,许多县级计划生育站我都去过。我们不做唐氏产品以后,这位同事开始接触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现在手下有两三家生物技术公司,做试剂,做仪器,也做技术。对外和许多国际上的大公司合作做总代理,对内也有独特的营销途径和固定客户群。几千万的销售业绩,是他一点点干出来的。
这次去的天津和济南两个地方实际上代表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海归团队为主,政府大规模投入为主的“干大事情”的生物技术。这样的研究院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都有;另一个则是本土成长出来的,以市场回报为主的“苦干”出来的生物技术企业。
真希望能看到一个两者兼顾的模式。因为那些拿政府钱拿惯了的生物技术公司就好象我在美国也碰到的一些拿政府资助(Small business grants)能力很强的公司一样,他们一个常见的弱点就是把政府当成了最后的客户,而对真正的市场和真正的客户变得不那么敏感了。迎合政府口味,迎合官员的口味,可能很容易拿到大笔经费,这样的公司和单位有的甚至对市场上的一些“小钱”失去了兴趣,最后逐渐脱离了市场,也开发不出真正意义的生物技术。
另一方面,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土博士”“土硕士”“土学士”们,对市场的嗅觉则格外敏感,对现金流有刻骨铭心的认识,他们可能拿到很少的政府投入,但是在市场上赚来的钱却让他们花得很扎实,实惠。
没有一家公司说自己不是面向市场的,所有故事都是“对未来医学发展有利”的。可是“政府派”和“市场派”的生物技术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差别就在他们每天忙碌的具体内容:
他们的“上帝”是政府官员?还是客户?他们得到的回报是政府的巨额支票?还是客户给出的零散现金?他们做项目介绍是用PPT还是产品彩页?他们的“饼”是在天上的?还是在锅里的? 我对那一派都没有褒贬和偏向,但是我更希望两者能融合一些:搞高科技的该更多地注意市场需求,更具体地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入点,踏踏实实地确立一个进入市场的目标和时间表。不然就永远是一个正在寻找下一个奶娘的老婴儿; 做市场出身的也应该主动寻求更新的技术,尤其是那些能满足自己客户需求的技术。
搞高科技生物技术研发的公司和单位(包括我在内)最怕的问题就是:“有销售了吗?” ;而那些市场派的公司最怕的问题就是:“有专利技术吗?”
如果对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有!” 那底气该有多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韩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33630.html
上一篇:
不创新是因为差距太大? 下一篇:
研发“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