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纽约时报盖棺论定猪流感 精选

已有 6003 次阅读 2010-1-3 01:17 |个人分类:多重PCR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技术, 创新, 创业

今天的纽约时报讲,虽然全球流行的猪流感还没有完全停止(在苏联还很强),给全球大流行写悼词还稍微早些,但是至少在美国,是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流行面积大,速度快,但是并不是很严重的全球流感。死亡率大约在两千分分之一,而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的死亡率是这次的五十倍。

文章讲到这次的流行美国政府做了许多正确的决定:比如没有封锁和墨西哥的边境,信息及时而透明(每月至少两此,包括总统出面讲解疫情),尽早对网络上的谣言辟谣,利用比较成熟的(虽然速度比较慢)疫苗生产技术,没有加附加剂以防止大众对疫苗副作用的恐惧等。

中国在疫情早期采取的是“万里长城”式的防守,对不是很重的流感做了顽强抵抗,抵抗的结果是给疫苗研发和生产赢得时间。但是问题是大动干戈地全民防守是否值得?

事后英雄谁都能当。我觉得中美两国的策略都各有所长。从“练兵”的角度讲,中国的策略更加加强了疾病控制系统的应变能力,为今后的类似危机提供储备和经验;美国的策略对正常的社会活动影响小,也比较省钱。两个策略实际上反映着两个国家的特色:大政府Vs小政府。

我个人在这次猪流感流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以前参与非典和禽流感诊断试剂研发的经历使我们对这类的公共危机非常敏感: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投入研发。利用以前建立的合作网络,迅速从CDC以及合作医院等得到阳性标本(没有阳性标本就不能最后验证诊断试剂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过,与非典,禽流感时期的“被动参与”不同,这次我们有自己的临床参比实验室,所以研发以后直接进入临床,从研发到上临床使用仅用了短短的十天!而且还得到FDA的认可临床结果也非常理想。

猪流感也给我们一个“练兵”的机会,在打这场“歼灭战”的时候,我们也有点象当年的“淮海战役”一样,“吃一块,夹一块,看一块(肉)”:在做试剂基础研发 (引物设计,靶基因合成等)的时候就注意收集临床标本;在做临床验证的时候就考虑如何扩大服务范围;在做所有事情的同时注意组织FDA报批文献。这样一环接 一环,没有浪费一天时间。而整个运作仅仅动员了不到十个人的团队(HudsonAlpha 研究院三人,主要做研发;Diatherix三五个人做临床验证和报批)。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发出一个诊断试剂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把自己的发明派上用场。研发出了一个试剂,写了一篇论文,那是科学为己服务;把试剂真正用到了临床上解决医生和病人的实际问题,才能谈得上“为人民服务”。一个创新者要有“通天”的本事,不过这个“天”不是什么领导,而是客户,是病人,是你,我,他。创新者最好能把自己的研发成果送上一程,让它有机会见到终端客户,这样我们也才能得到更有用的回馈,才有机会改进,有机会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如果仅仅满足于一个好的实验结果,满足于发表一两篇论文,那研发就还停留在学院的围墙里,很可能永远走不出校门,也不能造福大众。

所以,我们通过这次的流行性流感所得到的,是提高了对手头上的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用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最短的时间,把一个实用型的技术开发出来,推广出去,并且得到不错的市场回报(Diatherix现在平均每天标本量有三五百,每份做呼吸道病原体诊断的标本能从美国社保得到$350美金左右的付款)。

“通天”的本事要靠平时的积累,要靠平时主动和临床实践者合作。不能“现用佛现烧香”,等流感来了在去找合作伙伴。每次这类公共卫生危机来临的时候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声称开发出了高精尖的诊断产品。的确,危机给人们的是危险和机会,但是真正把握住这个机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临床医生在应对危机的时候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对一个不知根底的新技术进行评估。所以对大部分研发者来说,类似的危机是展现技术平台的一个机会,并不是推广一个技术平台的机会。

机会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里面的东风,没有万事俱备,东风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多年的积累,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留下的也就是一个包。把握住机会的人,多半已经默默地积累了至少上万个小时,为了明天的成功,我们都还需要更多的积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283751.html

上一篇:FDA网开一面:芯片诊断流感得到应急使用权
下一篇:看护好我的钱包:苹果又有新产品了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王桂颖 陈儒军 吴飞鹏 杨秀海 吕喆 黄晓磊 左正伟 盛弘强 lftkf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