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我球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rlong 地质勘查 地球化学 人文诗词

博文

《七堂课》为啥火爆

已有 5882 次阅读 2016-7-22 14:58 |个人分类:历史人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物理

《七堂课》为啥火爆

在国内许多高级科普著作平淡销售之际,一本由物理学家随心写成的散文式物理哲学小书一下子热销起来,《经济学人》杂志评道:“它阐释了几个世纪的科学精粹,但出人意料的是,竟然连100页都不到。”这就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维利《七堂极简物理课》。该书去年问世之后,仅仅凭借读者间的口口相传,几个月里追加印刷18次,截至去年12月底,英文版销量已突破30万册,被译为34种语言。媒体争相报道这本不足一百页的小书制造的趣闻,上市就把长年占据畅销书榜首的情色小说《五十度灰》挤了下去。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将其推荐为现象级畅销书,措辞很到位。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世界级科学明星斯蒂芬·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初入国内,没啥热销迹象,后渐升温,成为畅销+长销的科普名著。《时间简史》的成功营销很好理解,我认为主要原因有:1)霍金是残疾得只剩下大脑可正常活动的大科学家,电动轮椅上歪着脑袋、靠机器发出金属般的声音,如此标志性印象,令人惊奇而深刻;2)霍金门生不少,世人尊崇,大咖细粉众多,媒体追逐,身后有工作团队,富有全球营销头脑,一开新浪微博,就立马百万粉丝云集。

但在《时间简史》之后至今,国内似乎很少有第二本科普读物获得如此成功。但自2015年开始,物理学家卡洛·罗维利所著《七堂极简物理课》(SevenBrief Lessons on Physics),不到百页,却囊括了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热动力学以及最新的圈量子理论等主要物理领域,我认为其成功有别于《时间简史》,与之有明显风格区别。它是抓住了科普市场的另一个空白点,现代大众生活工作节奏快,大部分人没时间去深思、没基础去理解物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大众潜意识需要阅读一种短、平、爽、味的科普快餐,而《七堂极简物理课》就基本满足了这个需求,以散文诗的笔调,表白了关于世界的物理哲学,行文之间,通俗形象,简洁优美,妙趣横生,如温泉泡茶,随性而饮,而留丝余香。许多文句富有诗意,如:“在由无穷无尽的藤蔓缠绕而成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只是绽放其中的一朵花,而此身之外,还有数不尽的繁花在盛开。”因此,与其说这是科普著作,不如说它是科学哲理散文。

当然,此书的成功,肯定还有非文笔的因素,出版社的宣传和包装也起到重要作用。英国顶级封面设计师创作封面星空图,英国获奖插画作者创作内文插画,连个封面插图也请名人搞,显然是为了顺风借势。甚至为一本小书建立一个网站来宣传销售:http://www.sevenbrieflessons.com/。另外,此书应该没搞电子版(但有需付费的朗诵版),把控很严,以防止冲击纸质版,网上目前没搜到任何可下地址,不像其它科普著作网上有泄露的电子版本或扫描版。可见,此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到新强的宣传模式推动。而国内出版书籍,不久网上就有泄露版、扫描版,也不曾有谁为了一本书专建一个网站来营销。在自媒体崛起而欲取代传统权威媒体的时代,出版社理所当然应与作译者方建立起长期的利益交集,作译者也可参与作品的宣传营销,如博客、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甚至与读者通过的互动,吸引并建立稳定的粉丝群。而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国内出版商,“一切向钱看”思想污染毒害了许多行业,包括学术界、文化界。曾经的出版社变为出版商,相对于质量,他们更看重销量。

作者在《七堂极简物理课》开篇处就写得清楚: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的朋友们的。所以,任何一个中学生都可读懂它,并可在阅读过程获得醍醐灌顶的觉悟快感。因此,其阅读对象就远超一般科普著作了,书中只有一个爱因斯坦方程式、没有专业图解、没有数据表、没有精深的术语、没有复杂的物理细节,它甚至没有《时间简史》那种冗长的物理哲学阐述,没有那种执意地刨根问底,一切思想之花随兴绽放,没多少梗塞之迹。总之,此书的阅读难度属初级科普,但不乏思想深度。显然,此非特意科普读者之书,正因这种毫无功利的心态,才使得《七堂极简物理课》一书的文笔较为飘逸迷人,乃至有一种超越繁琐细节的整体之美、超越物料世界的人文之美。所以,此书成功了。

现年60岁的卡洛·罗维利是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也是前沿物理学领域——圈量子引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从事科学研究之余,罗维利也很乐意写一些科普物理的书。他陆续在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的“周日特刊”(相当于他们的大周末版)上发表科普短文,很受读者欢迎。在《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前,他还创作了《假如时间不存在?讲点颠覆常理的科学》和《第一位科学家:安纳西曼德》等物理科普读物,都很受好评。

据悉,除去专业书籍外,罗维利平时喜欢阅读的主要是经典文学。他喜欢我们的诗人李白,也很爱《红楼梦》和《西游记》。除了自己领域的学术著作,他还读很多人类学和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哲学。因此不难理解,他这七堂物理课为何能上得这么生动有趣、简洁隽永、引人入胜,犹如宇宙画师随手勾勒,让久违宇宙本质的大众一时万象奔涌。正如曾经热销一时的哲学通俗书《苏菲的世界》,《七堂极简物理课》是否可成为物理与文学之间的经典之作了?最终还要让历史来评说,因为大多数短期(几年)热销的东西,一般难以长久(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尺度)流传。茶水流行,一冲即品,解渴清心,然只管当下;真经难啃,微言大义,无可挑剔,百世之后,阅有新意,故可久传。

此书目录如下:

自序

  第一课最美的理论

  第二课量子

  第三课宇宙的构造

  第四课粒子

  第五课空间的颗粒

  第六课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

  尾声我们


当然,此书并非毫无瑕疵(包括可能有翻译的)或问题。随便一举:


第三堂课

“我们的太阳只是众多恒星中普普通通的一颗,是浩瀚银河系星云中的沧海一粟;而银河系本身也只是众多星系间浩瀚星云中的一粒尘埃。”这后句话似乎搞错了概念,对于银河系所属星云只能是星系云,即星系簇(团),而非一般恒星间的星云了。所以“星系间浩瀚星云中的一粒尘埃”可改为“超星系簇之间浩瀚星系云的一粒尘埃”。

“这个布满星系、富有弹性的浩瀚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极热极密的小星云演化而来。”作者认为宇宙起源于一团小星云(可能是一种文学表达,或者翻译错误),这是一种非主流思想,这种思想似乎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某科普作家曾提出,但并不符合粒子物理探测实验和标准模型理论。


第四堂课

“这个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一系列的震荡,是一个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其中,前一个“物体”措辞别扭,它在汉语中是一种有形的、非连续的单个东西。作者认为“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其实是换了个说法,“由物体构成”与“由事件构成”并不矛盾,前者是低维表达,后者是高维表达。


第五堂课

“在我们所了解的物理世界的中心,存在着一个悖论:20世纪物理学的两颗明珠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这两个理论不可能同时正确,至少依照目前的形式,它们是相互矛盾的。”作者作为环(前人皆译为圈,我不喜欢这个本意为养猪的字)量子引力论者,在本章就准备介绍自己心爱的理论了。但作者认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准确说应是量子场论)是不可能同时正确、相互矛盾的,这种表述在局部文本看来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他试图尝试环量子引力来统一万有的原因。环量子引力,有点类似弦论M论,但没有后者复杂丰富,都属难实证的唯象物理,仍不过是诸多大统一理论方案之一而已。

但“这个理论试图将矛盾的两颗明珠镶嵌在同一顶王冠上,这个尝试很谨慎,但结论相当激进。圈量子引力的中心思想很简单:空间是由极其极其细小的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空间原子”或“圈”)构成的,这些颗粒比最小的原子核还要小几亿亿倍,它们环环相扣,编织出了空间的纹理。而它们自己,就是空间。”作者认为环量子即空间原子,但我的哲学观认为空间本身只是真空超流(连续)的量子表象。


第六堂课

“难怪人体被低温急冻后,就可以基本“保持青春”,直到再次复苏啊!是因为热量的流逝被降得很慢很慢,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时间相当于停止了吗?”作者将热量转移与时间方向对应起来是不合理的,一般准确地说是熵增。至于冷冻保藏是常见的客观现象,但若说是冷冻停止或延缓时间流逝就大谬了!我怀疑译者很可能将熵译为热,或者意大利语中的热熵同词。


原作有一处计算失误,卡洛将太阳质量的黑洞半径误为实际的1/4,李淼已指出当为1/3


卡洛在《尾声》写道:“在德国唯心主义思想的鼎盛时期,谢林认为人是自然的顶峰,因为人类能够意识到自身。如今,从我们当下对自然界的认识来看,这个观点不禁令人莞尔。”不错,对于地球世界而言,人类是高峰,但尼采说超人才是高峰;对于银河系(姑且不说宇宙)世界而言,人类几乎不过是诸神之一,外星文明遍布系外类地行星,人类文明只是宇宙花园中的小小昙花之一。


等等。博主未读完全文,随便浏览一下,姑且简评至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9142-992211.html

上一篇:笑话:美女引力波
下一篇:美国女诗人黛安娜《奇异吸引子:情诗和数理》选译
收藏 IP: 182.150.151.*| 热度|

2 杨正瓴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