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ylondx 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积极工作!

博文

《地震工程学报》改刊

已有 5924 次阅读 2013-5-24 20:0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震, 工程

   近日,偶然机会得知《西北地震学报》更改刊名为《地震工程学报》,遂在网络上略加搜索,发现陈龙珠教授早已撰写博文推荐此期刊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679210.html。作为曾在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我也推荐一下吧。欢迎大家投稿的同时,也希望更多人的了解地震的相关常识,关注地震方面的研究。

   如下内容是谢礼立撰写的《地震工程学报》改刊词,来源CNKI

------------------------------------------

   《地震工程学报》是由原《西北地震学报》改刊而成。

   《西北地震学报》创刊于1979年,由原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现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联合陕西省地震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青海省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第二测量大队(现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共同主办,可谓名副其实的“西北”地震学报,后期,又得到了中国地震学会的大力支持,成为主办单位之一。《西北地震学报》以报导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地震科学研究成果为重点,以其综合性为学科特色。无论在地震监测预报、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地震仪器及地震工程等研究领域,还是在创新学术思想、鼓励技术革新等方面都发表了许多很有学术影响力的文章,在宣传报道地震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地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历史性贡献。在《西北地震学报》三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学术期刊评价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在自然科学领域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

   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其中,2001年的印度古吉拉特帮地震,2004年的印尼苏门答腊地震,2005年的巴控克什米尔地震,2008年的中国汶川地震,2010年的海地地震以及2011年的日本东部大地震,它们不但震级超大型,多个地震的震级达到了罕见的9级,而且造成的灾害和负面影响也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本世纪以来前12年因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已经达到了上个世纪100年的地震人员死亡总数的75%。在中国大陆发生的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也均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及其所引起的灾害问题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我国人民和广大科技人员在长期来的防震减灾工作中也深感减轻地震灾害,必须综合运用多种防震减灾措施,尤其要在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的同时更加关注采用工程措施来减轻地震灾害。中国政府对此加大了地震科学研究的力度,尤其是在加强抗震防灾研究方面支持力度更大,成效显著,如近年来开展的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工程和农居抗震安居工程等均取得了明显的减灾实效。由此,有关地震工程和抗震防灾方面的研究论文也陡增,原来的刊物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灾害管理工作者,乃至广大公众探索、交流、转让和推广防震减灾学术研究成果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的防震减灾工作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从原先单纯的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研转变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和科技创新“31”工作体系,走综合防震减灾之路,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能和服务领域更加广泛。震害防御战略也从有重点的局部防御转为全面防御,其中,以地震工程为重要支撑的震灾防御是切实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途径,基于防震减灾新形势的新要求,对原来的《西北地震学报》就有必要从名称到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

   有鉴于此,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联合以土木工程防灾见长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两个全国性专业学会,对原来的《西北地震学报》更名改版,并于20126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更名为《地震工程学报》。《地震工程学报》将坚持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工程研究并重的办刊原则,拟在保留原《西北地震学报》办刊特色的基础上,增设地震工程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尤其是在岩土地震工程、生命线地震工程、工程地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既拓宽报道领域,又更加突出了办刊特色。同时仍刊载有关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监测预报、仪器研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论文,促进地震科技事业全面发展。

   新的《地震工程学报》实现了联合办刊,进行强强联合,体现了专业学会、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学科交叉与学术交流。

   要办好一个学术刊物其实也不难,关键是要拥有尽量多的读者。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刊物能不断地组织优秀的有创新思想的学术论文和稿件;能不断地改进刊物的编辑质量,做到文字正确流畅,逻辑条理清晰,图文并茂,使广大读者看得明白有收获;最后一点就要加强刊物的流通,能使越来越多的读者在寻觅《地震工程学报》时能真正做到“得来全不费工夫”。做到了以上三点,还需为实现刊物有较大的影响力发愁么?愿《地震工程学报》在今后办刊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蒸蒸日上,成为这个领域中的读者、作者最爱不释手的一本好刊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刊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  谢礼立

                                                                                                                      2013320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9098-693184.html

上一篇:投中文稿件时选择期刊的小建议-写给同门的师弟师妹们
下一篇:纪念我屡次被拒的论文
收藏 IP: 134.130.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