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我也喜欢这样的博士后
读了丁甜的置顶博文《有博后如此,教授何忧》颇有感触,有感而发。
丁甜描述的这位博士后既能干(“管理能力强”)、又肯干(“来得比谁都早,走得比任何人都晚”),还很会干(“大力搞团结”)。颇有未来学术带头人的人格魅力。
如丁甜所感叹:“这样的博士后,哪个教授不爱啊?”;
用简单的三段论式的推理:我也是教授,所以我也喜欢这样的博士后。
博友们除了称赞这位博士后以外,还善意地提出问题,问这样的工作狂的方式是不是可持续发展。
曾经拼搏过 人生难得几回搏,在博士后的年龄,一般人都精力充沛,身体好,较高强度下拼搏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笔者在博文《图灵奖得主是怎样炼成的--侧应钱学森之问》 中写过当我们年轻时曾经隔天睡觉的轶事:“那一年,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批利用联合国贷款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到了USC,为弥补因那特殊年代造成的十年差距,我认识的一些中国学者和学生特别勤奋;为了晚上能半费或免费上机,时不时地在星期二四六只打个盹,星期一三五才睡个6小时的“好”觉;只因中国刚打开久闭的窗户,满眼新奇,令人亢奋….”
这麽多年过去了,现在还能健康地工作,健康地在这里博文。
拼搏的“拼度” 拼到什么程度须适可而止? “吃苦不觉苦”的心理感觉是重要指标。尽管人家看起来是“苦瓜”,只要当事人觉得是“苦瓜炒肉”,是在”Enjoy life, Enjoy research, Enjoy technology”, 即 “吃苦不觉苦”,这个拼、这个搏就还可持续发展。
当然,把“清水苦瓜”变为“苦瓜炒肉”的过程除了心态烹调(psychology cooking,这是批判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物理上有张有弛的安排(Physical processing,这是武器的批判:) )。
如果自己觉得“苦”了,就要调节放松。
博士硕士毕业后的累与忙 最近,一大批刚毕业的博士硕士到了新单位,问问他们的感觉,至少有两类:一类是觉得读硕与攻博都太苦了,要放松几年;第二类定下了雄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买房子,买车子,要写论文,要申请基金项目,要升职称….。丁甜介绍的这位博后应该属于第二类,是继续革命与不断革命派。
对于第一类,想说,事业如登山,登山途中停下来拴一下鞋带,之后也要跑几步才能追上同行人。毕业后放松几周可以,放松几年的时间太长了,之后跑步付出的能量更多。笔者在《融入、协作、创新与方法论--毕业生寄语之物理版和进化版》 给过一个建议,到了新的岗位,到了新的团队,作为一个新到者(Entrant),要走好进门(Entry)的第一步,迅速融入(Merge into)新团队,和团队成员协作(Cooperate with),尽快走向创新(Create)。写成公式是 Entry=Merge * Cooperate * Create ,改用缩写方式,得到:
E=mc2
像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好记。
对于第二类,想说,也像登山一样,先快走一段,在同龄同行人中暂时领先,可能会先在较高处,吸纳清新的山风,看得远一些,先得到、或多得到一些有助于攀登的资源;这是个好主意。人生中先期的竞争通常是同龄同行人中的竞争。
到了一定高度,要注意可持续发展,仍然像登山一样,在一定高度后,氧气稀薄了,道路更崎岖了,在体力和需求之间权衡一个合适的速度,匀速前进,只在必要时才隔天睡觉,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若干时间的匀速前进之后,回过头一看,会惊奇自己业已登到了较高地方,而一览众山小。
相关博文(研究生全面成长系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479467.html
上一篇:
给联想的小二黑穿上白衬衫(科普与DIY,图&文)下一篇:
论文成本(论文支持度)的上升是科研新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