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研教散记18 精选

已有 12770 次阅读 2010-4-22 17:10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生, 辩论, 疏导, 个性强, 与众不同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研教散记18 (唐常杰)

     (此文原名 “赌石,琢玉和引导爱辩学生”,似有夸张之嫌,根据博友意见改为现在的比较严肃的名称)

     今天的头条博文 (杨延丽写,简称杨文)“ 这样的学生老师会不会喜欢 ”描述了一位有个性,好发表意见、好与老师辩论,处处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学生;并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老师会不会喜欢”。

       跟帖评论中,有褒有贬,褒者曰“这是没有被中国教育摧残的坚强的花朵,应当给予合适的土壤 让其自由的生长 绽放 ”;贬者曰“他这个不能叫个性,只能叫没有共性——他本人缺乏一些公共道德的修养” 。 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笔者意见是:在概率或统计的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且听下面细细道来。

     1.两个任务的比较。 设有下列两个任务: 

     任务A:把不爱发言,或人云亦云的人训练得敢于发言,训练到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在科学问题上);

     任务B:把太爱发言,太爱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还不时有错命题的人 训练得成熟一些、稳重一些、正确一些。 

     任务B要容易一些(年龄大一些、知识再多一些,就谦虚稳重了),任务A比较难(需锻炼勇气)。所以杨延丽描述的学生在统计意义上是可造材料。 

       2 玉不琢不成器。 在珠宝古玩界中,“器”这个术语是很有分量的,玉不琢不成器;反过来,一块不是玉的麻石,无论怎样琢,也不会成器。珠宝江湖中有项风险投资活动称为"赌石"。一块毛石,外面看起麻麻点点,坑坑洼洼,偶尔有露出几点峥嵘;解开之后,或价值菲薄,或经过琢磨,价值连城。

       这里,材质是内因,琢磨是外因,外因重要,内因更重要。每每发言,必欲惊人者,也许是志存高远,也许是志大才疏。杨文中描述的这位学生还需要甄别、需要琢磨,这是老师的任务。

     3 一个基本信念。 因为文中描述的这位学生的配套信息(基础,德,综合素质)不充分,下面的话,不针对这一具体学生,而针对其代表的学生集合,即喜欢发表意见,喜欢表现与众不同的学生集合。在概率的意义上,像"赌石" 那样赌一把,赌其是块好材料,在统计意义上不会出大错。因为我们有个基本信念,天下好人多,年轻人可塑性大。相信对这样的年轻人,假以时日,加以引导,一般能够成才,其中优秀者能够成“器”。当然需要教育者的琢和磨。

      4 褒义的“无中生有”和“兴风作浪”。喜欢发言与众不同不是缺点,相信科学网的多数博主都喜欢表达与众不同的思想,特别在学术上;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无中生有”,什么是掀起潮流?掀起潮流就是“兴风作浪”(其逆命题不成立)。科学网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博主们可在这里发言,比意见高明,比眼光长远,比辩才灵动,比文思敏捷。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平台,  有多少话就要寻找发表出路,和那位学生一样,也许到不很合适的场合或不很合适时间发表。    

      5 导师不是堵师。 对上课爱发言,爱和老师辩论,甚至唱对台戏的学生,需要疏导,而不是堵截。

       可否这样来引导, 疏通言路,给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课堂发言。

      在我们的硕士生课程中,难度较大的课程会以教师报告讲课为主,但每学期至少有两三次课堂讨论,提供有6-9个学生发言机会,博士生在课程中的发言机会就很多了。 

      学生发言,老师点评;要求学生自己做PPT,或者修改老师的PPT,含“三个一”,即 一个主题、一个见解,一个PPT。一般讲一个课时,鼓励讲与众不同、与教材不同,与权威不同的见解。 

  6  学然后知不足 与众不同的观点有时是真知灼见,有时候是少知少见;一位本科生说,大一时比较狂,到大四时,知道该学未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反而谦虚了,真的是“学,然后知不足”。     

       一位学生在准备PPT并做报告后,感慨道:真是“小曲好唱,唱好了它也难”,才知道讲一小时的PPT,至少要准备8--16小时, 才知道老师讲课是多么的不容易。过去总觉得老师讲的不过瘾,自己讲起来,才知道要把课程讲“过瘾”,还需要勇气。   学生做过报告后,不是更狂了,而是更尊重老师了。

        通常我们会在开学时给出的课程PPT中,公开征集发言同学,而且根据报告情况,在总成绩中加分,最多可加5分,这是个不小的诱惑,也是同学的努力所值;喜好表现的同学宁愿在这里表现与众不同,或在提出有思想深度的问题来表现与众不同,较少在课堂上抬杠横扳。

  7 毛石或可成大器     在课堂讨论时,做报告的学生常请同学拍摄照片,寄给父母,父母为他们自豪;寄给朋友,朋友为他们高兴;这说明,学生们非常在意、非常珍惜上讲台的机会,这些机会给了他们成长的空间;若干年后,毛石或可成大器,这些照片会成为令他们“多少次回回头”的美好回忆。

相关博文(教学与学生论文 系列)
 
A型与Z型:毕业论文正灌浆, 学生表现几风格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新兵的初次立正稍息
  研究生阅读大餐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防止有意的抄袭,避免无意的雷同
  我用全英语方式讲过课(图&文)
  在统计意义上喜欢这样的学生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记忆观
 路与人,以及科研选题----节日感怀(图&文)
  短学期:小曲好唱,唱好了那也难 ----兼议用QQ答疑
  醒事”就在一瞬间 --- 一个真实的故事
  计算机科学, 大一学生怎样来爱你 (文&PPT)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314971.html

上一篇:办好学术会议的ABCD--研教散记17
下一篇:蜀韵书香书博会,遥想当年手抄本(图&文)
收藏 IP: 171.217.244.*| 热度|

39 赵星 杨学祥 薛长国 王桂颖 刘建彬 马占新 陈绥阳 吴飞鹏 曾纪晴 王修慧 卜王辉 唐小卿 吉宗祥 吕喆 吕乃基 刘再群 赵宇 王启云 柳东阳 孔晓飞 耿文叶 曲津华 高建国 贾伟 鲍海飞 左正伟 姚红春 吴明火 李毅伟 刘广明 黄合来 段克松 张骥 秦川 杨华磊 jiangjiangx taiga lihongjun zengf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