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8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87

博文

学习——无心插柳柳成荫 精选

已有 7705 次阅读 2011-1-2 10:08 |个人分类:读研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习

前阵子,导师推荐我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虽有些不明其理,但觉好玩,所以就取来看了。自知不能仅将其视为武侠小说,单看精彩故事情节,于是有意识地边看边想其中隐含之意。

郭靖身上的般般高强武艺,大多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有三次最为明显,第一次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跟着马钰道长学了两年的全真派高深内功,使其武艺大增;第二次是黄蓉相助苦练两个月习得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第三次则是初上桃花岛时,幸遇周伯通,被骗硬是凭着蛮读千遍熟背《九阴真经》。也许,我们都会感叹郭靖虽天资愚钝,但傻人有傻福。然而,这并非用傻人有傻福就可以作为答案,解答心中的疑惑。深思之,其真正道理在于:无贪杂之念,全力以赴,即知即行,即行即果,才能实现“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效。

很多事情,当我们刚开始在做的时候,并不知道最终能够获得什么,然而,“做”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当我们还没有养成一些优良的习惯时,不要过于夸大自己的品格或能力。此时此刻,我们能够做的,我们必须做的,就是“Just Do It”。当然,这不是说在做之前不思考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而是要将这种思考专注于事情本身,切忌带有太多的“功利性”来考虑对自己到底有什么用。

Strategos公司的董事长暨创办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身为社会名流还是升斗小民,而是有无决心即知即行。”即知即行,其实就是一种生存态度,但往往大部分人却不能拥有这样一种生存态度。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在道理都明白的情况下,却迟迟不能行动?我想正因尚未具备“即知即行”的生存态度,所以才拖拉成性。就像写一篇博客,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明明今天计划好留出时间写一篇博客,但一开始着手写,却发现犹如才思枯竭般硬是写不下去,不得不停,一旦停止,要再着手开始写,又出现困难,如此反复,一篇博客,竟拖了三天,甚至到了五天,还迟迟不能动笔。大家也都知道不断拖延是非常不好的处理方式,是时间管理的大忌,但仍然不能战胜拖拉以及畏难心理。后来发现,其根源在于:过于担心不能长期坚持。因为对长期坚持的恐惧,导致一篇相对简单的博客都不能好好写下来。对于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毕竟每日甩手三百下,如此简单之事也未必有人能够长期坚持,更何况是可能要苦思冥想才能写出来的思想博客呢?然而,如不去尝试怎么知道做不到?道理,大家都懂,但总是不能做到“即知即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担心不能长期坚持的想法,也是一种功利性的思想,担心坚持后对自己并无用处。

曾看过一则小故事,有一位父亲,临将去世前,召集儿女们到床前来,告诉他们说:“我有不少的财产留给你们,那是一些黄金,就埋藏在萄架下。”父亲去世后,儿女们于是在葡萄架下面挖掘土地,希望取得父亲的遗产。葡萄架下有黄金吗?没有。但是因为经常去挖掘,不断翻松泥土,土壤变得肥沃,架上的葡萄遂长满了累累的、甜美的果实,终于让这些儿女们获得很多钱财。

我们有时想就像这则小故事中的“儿女们”,似乎总是需要用“黄金”的诱惑来激励我们劳作。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做很多工作,并不会出现这么一个具有深远见识的、用心良苦的“父亲”来为我们规划蓝图。那么,以我们目前的认知层次,能否站在十几二十年后的立场来思考现在所学所做之利与弊吗?正如小故事中的“儿女们”,当“父亲”留下临终遗言时,他们能想到通过辛勤地翻松葡萄架下的泥土来获取丰收后的财富吗?

我们大部分人都很聪明,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回想我们在读研过程中参与的各种培养环节,无不暗藏“武功秘籍”,尽管潜心修炼,终有一日,必能修得“高强武艺”。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无不靠日积月累的努力。研究生短短两年半的时间,若能事事踏踏实实地全力以赴,即使刚进来时的存量再少,也会通过读研期间的修炼,锻炼一番本领。无奈大部分人都仗势自己聪明、伶俐,而思之少,行之懒。虽志向高,野心大,最终也难逃“花生米”之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086-400163.html

上一篇: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自觉的能力
下一篇:信任的力量
收藏 IP: .*| 热度|

25 张磊磊 陈向荣 陈远建 杨刚震 曾新林 张志东 王进 葛肖虹 孙学军 梁建华 陈国文 吕喆 李黎 孔晓飞 李学宽 许培扬 刘博 蔡津津 刘广明 张志军 田兆贤 黄锦芳 罗汉江 丁亚男 opticssi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