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出生在中国就是中国人定义,中国人,已经获得不少诺贝尔奖(科学家)了;然而,好像仍然没有产生一个诺贝尔(发明家)。
从实证科学起源于哲学与技术的传统来看,决定一个社会科学发达的关键,可能在于哲学思想家和技术发明家。
青蒿素,很久以前就已经是写进药物学教科书的经典发现范例。
自2006年美国贝克利大学Keasling成功在酵母表达青蒿素,也成为合成生物学的典范。自2007年我论述第三次工业革命,每次或每个有关创新与创业的洽谈场合,我也总是以青蒿素在酵母表达的合成生物学为例。
在CNS等大量乃至专刊论述系统生物学开发传统医药,这都是国际科学发展导向,而远在这之前,在欧洲的中学化学教科书里就有章节阐述从印度和中国等传统药物如何发现新药。
生物科学从基因组、蛋白质组和基因工程、转基因到代谢组学、代谢工程的发展大趋势,全球化走向系统医学与系统药物学的国际医药学大背景。
恰逢其时,诺贝尔奖等起到导向的作用。
目前,我自己的项目,就是突破以往大海捞针的新药发现技术瓶颈,以及彻底解读中医和中药的理论和方法;然而,比起屠呦呦,也比起张颖清艰辛得多。
系统医学与药物学、系统遗传学与生物工程的整个体系在词汇、概念、原理和方法,都是在中国提出和在国际上倡导,而且,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突破的关键方法 - 图论与网络拓扑学分析和细胞的生物电子学设计原理也是。
屠呦呦获奖,远不只是一个诺贝尔奖的意义,而是科学发展划时代或划界和承前启后的医学和科学历史里程碑。
-(12/10/2015网络日记,评论整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