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忆世纪末中科院的科学革命时代

已有 2716 次阅读 2011-6-23 07: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科院征文

    众所周知,1999年-2000年国际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迅速兴起,随后的世纪之初,系统医学、系统遗传学、系统生物工程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涉及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工程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成为交叉与综合学科体系等同时,在不同的学院、系所,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研究中心,2007年英国工程院和医科院负责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的Kitney院士等公布了全球系统与合成生物学进展的长篇科技政策报告,并在相关讲演中提出可能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
    我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这一场新的科学革命,那么它是如何发起又如何发展,中科院当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有多少人知晓?

  看到中科院的“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已久,世纪之末,我在中科院经历了那个世界生命科学的研究范式转变时期,跨越国内和海外经历,思来想去,不知是否写的什么,但不知写了会有什么样反响,以史为鉴,还是将这段经历写下,也许为中国年轻科学家未来的创新之路可提供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我任教动物学、医学遗传学和生药学等,开设了细胞生物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哲学讲座。当时,中国科学和哲学界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研究热潮,许多系统科学、科学哲学著作翻译出版。90年代,我参加国内举办的全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系统科学的结构论等系列文章,提出系统医药学、系统生物工程等概念和方法。1994年中科院发育所筹建中国转基因动物学会,卢嘉锡题词的《转基因动物通讯》月报出版发行,因稿源之故,1994年-1996年连续刊载了结构论的系列文章中涉及生物学、医学等——其中,包括系统生物工程、系统遗传学概念和系统医学观点等。

  1994年我来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基因生物技术中心,一是在微生物研究所的基因合成、测序和差异显示分析等实验室工作,二是筹办转基因动物学会和国际学术会议。正值中科院建立国内最早的互联网,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有了电子邮箱,由于负责筹备与组织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担任秘书长, Medline的光盘检索和北京图书馆外文期刊提供了获得大量国外科学家email地址的条件,大量的文献和通讯工作,因而开始了直接与国外科学家的通信交流。

  当时,我确实无意要提新的学科或新的学科词汇,甚至也无意要发表研究论文。我同大多数年轻科学家一样主要想的是联系出国留学,在通信中也就自然谈论我的有关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生物系统论等。由于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会上我用投影片讲述了遗传学、生物工程的系统论观点等,因筹建国际转基因动物学会,1997年到了海外我继续与更广泛的国外科学家通信。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筹建中国转基因动物学会的关键成员留学海外,国内继续举办国际会议直到国外的第1届国际合成生物学会议召开之后;然而,因在国外更方便的网景浏览,能够获得更多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其它学科领域的资讯,我已经全面转到在国际上探讨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并于1999年建立了英文网站和在Nature、Kybernetes等刊物和国际学会、网页刊登筹备2001年在北京举办国际会议等通知——倡导基于系统科学结构论的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研究,这是在中国举办引领世界前沿科学的国际会议的第一次机会。

  然而,国际科学界远比我们对系统生物学新的方法论更敏感和反应更快,日本提前于2000年在东京召开,美国2000年在西雅图成立研究所。

  2003年,国际系统生物学界,形成了系统论和实验、计算生物学整合研究生物系统的共识,也形成了合成生物学是基于工程方法的应用系统生物学研究人工生物系统的概念,2003年之后,国际刊物Nature、Cell、Science等大量理论性论文,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的论述。

  到2008年系统生物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研究中心、实验室、系所等在国际、国内科学界已经纷纷建立起来。2009年,我筹建香山科学会议系统遗传学会议,联络了中科院和许多重点大学相关的研究员、教授,然而,又一次输给了荷兰——第二次引领世界前沿科学会议的机遇。

  提出的一个思考问题是:新的技术革命——系统生物技术,生物太阳能、生物计算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大规模的天然药物次生代谢分子淘金,驱动的将是第3次产业革命(国际上提法)等,教育、研究与产业体制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吗?

  - 曾杰(邦哲)2011年6月19日写,原载于 - 转载自征文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20日)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458224.html

上一篇:李约瑟问题 - 实验与系统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下一篇:金融危机何时消除
收藏 IP: 112.3.1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