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人类世 - 生物经济发展策略

已有 4101 次阅读 2021-8-13 10:27 |个人分类:太平洋|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2020年 - 地球进入人类世:人造材料总量超过生物总量,全球气候和环境恶化,新冠疫情只不过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击。

近现代科学 - 从天体运行到原子结构的探索,从英国瓦特蒸汽机时代到上世纪美国互联网技术,属于非生物材料的三次工业革命。现代与后现代科学 - 从进化论到人造生物设计,本世纪将要进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是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及其整合形态,也就是重心在发展生物经济 - 比如,生物能源、垂直农场、转化医学等,这才是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5万年前智人起源(当今全人类只是智人的同一个亚种),一万年前农业起源,五千年前进入城市发展,在本世纪无疑是地球文明的大转型升级时期 - 从地球拓展到地球-月球-火星文明体系。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是要解决地球环境问题,而且,实现人类登陆火星,也是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发展,仅仅只是飞船,已经是远远不够,不同于哥伦布在地球上的航海,星际航行必须具备太空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实力。

21世纪不只是生物学的世纪,更是合成生物学的世纪”,结构生物学是上世纪在英国五十年代建立,合成生物学是上世纪在中国九十年代发起。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上世纪在中国,最初就是从人工神经网络(中科院文献中心的资料)和转基因技术的层面开始思考与展开的。从1991年Bj.Zeng提出系统科学和人工智能与基因工程的整合到1999年的生物计算机与生物系统网络的拓扑学探讨,在国际上发展到了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方法偶合、图神经网络与神经仿生芯片的技术发展。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是符号动物,也不同于机器,人类不仅能够发明文字符号,而且,能够理解符号的含义,并发展了工程与科学(发达程度的三大标识:精密仪器制造,期刊出版产业,数据软件设计)。

1996年在北京中关村Bj.Zeng担任大会秘书长组织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在国际上倡导生物系统理论和生物信息技术与分子生物技术方法的系统生物工程 - 阐述生物系统的实证分析与装配合成,包括,图论与网络拓扑学和生物电子学的方法,基因片段组装合成全基因和基因回路设计等。

1996年组织国际会议,联系1982年制作转基因超级小鼠的RD.Palmiter,Bj.Zeng与当时在用转基因小鼠模型的L.Hood通信,Hood与Palmiter同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美国Avigenics公司来电来函洽谈Bj.Zeng的输卵管生物反应器项目。

1999年在汉诺威Bj.Zeng建立gen-brain(取名基因电脑或DNA计算机)Biosystem Network的网站筹建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偶合模式)协会和2001年10月北京会议,并与纽约大学N.Seeman探讨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以及与美国华盛顿州生物医学协会通信和邀请了日本M.Tomita参与组织北京会议,M.Tomita与Sony北野宏明提前在2000年11月东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参加该会议的美国AP.Arkin在2003年贝克利大学成立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

2014年伯克院士合成第一条酵母真核染色体,并在纽约大学建立系统遗传学研究所,2017年与中国清华、天津大学、华大基因公司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合作完成4条酵母染色体的人工合成。

注:

系统医学(2012年欧盟成立协会)和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工程(MIT大学建了研究机构),以及输卵管生物反应器(1998年美国Avigenics公司与乔治亚大学立项和2015年FDA临床获审批)和细胞仿生工程,词汇、概念和原理与方法,都是1992年-1994年Bj.Zeng在中国提出。

在1996年-1999年Bj.Zeng组织国际会议与筹备国际协会,把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转换到生物系统科学与工程(2007年瑞士ETH成立研究中心)偶合的转化模式,并引用了有关1910年合成(1996年之前只有物理化学和基因重组的分子生物学概念)生物学词汇和1968年系统(1996年之前只有理论生物学概念)生物学词汇的文献。

---(2021年8月网络日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952-1299547.html

上一篇:火星社会 - 未来文明设计
下一篇:科学发展的路径
收藏 IP: 120.230.100.*| 热度|

1 李宏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