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heng22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heng229

博文

第二十四章 对科研人员的一些误解

已有 3096 次阅读 2015-10-12 11:4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第二十四章 对科研人员的一些误解

    对科研人员的误解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误解,另一种是对其生活意义、自身形象上的误解。首先说一说对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误解,认真的阅读完本书前面的部分之后,可以发现我们的科研成果不够优秀的原因并不是科研人员本身不优秀,而是现存的某些东西让他们的能力发挥不出来,就好像打了败仗就一定是单兵素质低吗?这真的不一定。任何结果的产生都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并且时间的作用还非常巨大,现代科技的发展开端在西方,本来我们就是落后的,起跑就慢了,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越的要求并不现实。而我们的历史文化也持续产生着不确定是好还是坏的影响。例如古代诗词和国画,他们的特点就是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可感受而不可明确表达被称为最高境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根本不用列举。而现代科学研究最精髓的地方恰恰又是准确的描述事物的本质,我们的历史文化在某些思想深处的影响与现代科技的要求是非常抵触的,我们的文化中类似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东西非常多,怎么说都有理,但科技的目标却是找到那个最终的答案,我们处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思维方式受到很大的影响,发生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还有我们做事的态度,每个人都知道孙悟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的故事,九九八十一难都是过程,没人在乎,在乎的只是那个最后的结果:取得了真经。这让孩子们一方面认为要成功就要经历苦难,前面部分已经论述过,痛苦的经历对科学研究是十分有害的,他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快乐的工作,轻松的成功,只要谋划合理,多动动脑子,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孩子们会直观的感觉到九九八十一难都是过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后的那个结果,取得了真经,这让孩子们忽略了享受劳动的过程。取经路上千山万水,难道不是风景如画吗?降妖伏魔难道不是意义重大的人生经历吗?克服难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情,也只有重视了探索的过程才能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最需要的,可惜的是好像没太有人喜欢过程,重视的都是结果,就好像谈恋爱,都在乎能不能最终合葬在一起,却不怎么在乎活着的时候能不能朝夕相处,这也是导致急功近利的思想根源,先看到了科学研究成功后将要获得的巨大奖励,然后找到能获得奖励的最短路径,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不研究困难问题,只追求快速发文章的结果。再例如我们承袭至今的处事方式,强调指点过失时点到为止,其中深意需要受教者自己体会,这样的点到即止很可能就使受教者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还例如我们要讲解的道理,历史上大都是因为形势所逼不能明确写出而深深隐藏于一本书里描述的很多琐事之中,后来读者需要推测得出结论,这种推测的跨越性会形成主观猜测的思维方式,比较忽视实际证据的推理过程,而搞科研必须要有实证思维,这种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但孩子成长的文化中这种氛围还不够浓,例如有人说缺盐了,竟然全社会都在抢盐,根本不分析、验证这种说法的可靠性,谣传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和缺乏实证精神关系巨大,这样的结果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变的,也需要很长时间。还例如本书前面叙述过的“师道尊严与科技创新的矛盾”,如果具备了平等的思想本来很容易解决,但不论我们在学生的哪一个教育阶段怎样去进行平等思想的教育,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了一天还不如回家看几分钟的电视受的影响大,因为我们的电视里播放宫廷剧的时候,任何人都得给皇帝下跪,皇帝做错了事所有人不但不能指责,还得给他收拾烂摊子,还得任劳任怨,森严的等级制度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权利的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最直观的印象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觉当然就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权利就老老实实逆来顺受,有了权力就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只凭我们建国还不到100年的时间想去消除几千年的影响,我看还是得慢慢来啊。还有大家都喜欢的孙悟空,不管他多么神通广大,头上也戴着一个紧箍咒,他师父唐僧什么时候想让他头疼动动嘴念念经就可以了,每次唐僧念错了也不用负任何责任,孙悟空还得乖乖的保护他,这就是他们耳濡目染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出国留学回来的导师也无法消除旧观念的原因,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就伴随着这些东西,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最关键时刻已经受到了重大影响,出去留学几年很难有什么改变又有人说要不然就取消所有的反映这类东西的文学、影视作品,这样的做法就是不切实际的一刀切的激进思想,我们当然不能禁止他们,因为这些东西反应的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史实,我们需要时间去再次重新理解他们,正确的认识他们和使用它们。诸如此类因素都不是某些个人能解决的,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所以综合来看,科研工作者们不应该单独承担所有的责任,他们更需要的是外界的帮助。

    再说说对科研工作者们思维方式的误解。网上曾经广泛流传过一个段子,说有一群博士在讨论一个问题,一滴水在高空落到人的头上能把人砸死吗?他们确定了题目,就进行各种演算和推导,在忙的不亦乐乎但还没有得到答案的时候,有个路人经过,了解了他们忙什么以后非常简单的回答说难道你们都没有淋过雨吗?你们见过雨水砸死人吗?这么简单的事情还需要演算和推导,真是一群书呆子啊。很多人看到这个笑话以后笑的合不拢嘴,乍一看也确实可笑,怎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还需要研究呢?其实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可笑,这涉及到解决问题的深度和精确度的问题,前面也讲过,技术需要借助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方面有了什么水平的原理可以应用,技术才能借鉴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知道雨水落到头上砸不死人,可能就只能让你敢于在雨中走路,而如果真正弄清楚为什么雨水落到头上砸不死人的话,例如十分精确的弄清楚重力、速度、空气阻力、水滴受压能力,甚至头发弹性,头皮防水能力、头骨硬度等一系列问题之后,能做的事情就不只是敢于在雨中漫步这么简单了。很多科学研究就是从这些看上去无聊的问题开始的,其实他们是很有意义的,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能从本质问题下手,不满足于表象的解释,不仅仅是在科研界,在任何领域都是十分有用的。

    还有一些误解直接针对科研工作者本人。例如对他们的描述大多数是“呆板、古怪”等,其实这都是偏见。科研工作和任何一项其他工作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并不伟大,也并不卑微,科学家不一定就道德高尚,也不一定思想龌龊,处于其中的人也和别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家庭矛盾。只不过科学研究需要坚持探索不放弃,所以看上去显得呆板,科学研究需要独辟蹊径,所以看上去显得古怪。如果非要说他们呆板和古怪,那就只能算是职业病了,因为认真工作而得病,我倒觉得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误解只是来自于不了解而已。还有就是思考的片面性,就好像如果一个大学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例如偷了东西、打伤了人,往往能上新闻头条,紧接着对教育失败的抨击就会铺天盖地,但全国有多少大学生呢?做出这种事情的大学生在所有大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其实没有多少,我们的教育并没有那么失败。

    社会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类,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意思是说女博士非常另类,难以相处,这真是个天大的误解。如果你在实验室里呆久了,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女博士,有聪明的女博士,有漂亮的女博士,有多愁善感的女博士,也有萌萌的女博士,他们并不都是一样的,也不都是另类的,他们也喜欢漂亮衣服,也喜欢逛街,也喜欢看选秀和真人秀,也喜欢看帅哥,也梦想甜蜜的爱情。但也真的有另类,但那些另类们从小就是另类,读博或是不读博,对她们是不是另类毫无影响。女博士们出现另类的概率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女孩出现另类的概率完全一样。女博士们因为兴趣选择了这项事业,因为付出过努力获得了这个称谓,却因为这个称谓被误解成了另类,甚至现在女博士们自己都接受了这种说法,有个师妹在毕业的时候微微一笑,自豪的说终于成为第三类人了,可见真的是谣言说上一百遍就是事实了。还有很多人认为女博士们很另类,才导致了找不到男朋友,其实很多女博士都有男朋友,她们的恋爱没有任何问题。找不到男朋友的女博士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投入到实验里的时间太多了,天天待在实验室里能见到的男生基本就那几个,没有自己喜欢的就先不找了,也不好再找了,因为没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她们辛辛苦苦的做实验,推进了实验的进度,却耽误了人生的进度,也许先花时间赶上人生的进度以后会把实验的进度推进的更快。

    虽然在这里专门开了一章来解除对科研工作者的一些误解,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误解很在意,我反而觉得写作这一章时心情是最愉快的,因为这些误解确实还是有一些喜剧色彩的,并且感觉到这一章好像是硬生生挤进来的,与本书主旨并不完全相符,就当是正吃着火锅突然端上来一盘点心吧,多少吃点总能撑撑肚子。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大众误解你至少说明还想搭理你,这才是最重要的,连误解都没有了,科研界就真的没人关心了,就像中国足球,赛后骂声一片丝毫耽误不了下次赛前的期待无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54112-927562.html

上一篇:第二十三章 现在和未来的精确把握
下一篇:《带你了解科研界》阅读说明
收藏 IP: 124.64.239.*| 热度|

2 许培扬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