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机构和高校一直是我国专利申请大户,但是,绝不是强户。向身边不少科研人员和高校的老师、教授咨询过,大家普遍对申请专利热情度不高,主动申请专利的时候很少,一般都是因为要满足项目申报、项目结题、评职称等要求时,被动地申请几个专利。
申请专利的经费一般来自于课题经费,申请专利后的专利权人为所在的单位,后续专利维护费用一般由发明人自己承担。而专利授权后,转移转化的渠道很不畅通,鲜有专利能帮助教授或研究员们获得较好的利益,因此,申请专利成为他们的纯成本。因此,专利保护就形成了如下的恶性循环。
申请专利--成本支出--成本越低越好--找便宜的代理公司--代理人花的时间少、资质差--专利质量不好--转移转化时投购买者不愿意买单--转移转化希望渺茫--申请专利变为纯成本支出--加剧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广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利陷入怪圈,多年来一直很难改变。
良性循环应该是什么样呢?我的理解应该是:
创新--找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专利机构--高质量保护--推向市场获利--让创新者有更大的动力创新。
遗憾的是现在大家还没有这样的意识,还停留在追求专利数量的阶段,而且,绝大部分人依然将专利证书当作荣誉证书使用,这不得不说是专利从业者的悲哀!守着金山当废铁!
好在促进成果转化法的颁布,这将是中国的拜杜法案,给科研工作者带来全新的动力,注入创新的催化剂。
期待创新世界新纪元!!
END
欢迎留言评论,提出您感兴趣的话题我们一起探讨。
欢迎点击您的1对1咨询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0mf0HwgqM7Bs-LnhYMQCw
知乾知识产权,让创新更值钱!
北京智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武汉智乾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
客服热线:18710109941(微信同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