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美国人确认两项中国的原创性医学科研成果

已有 4421 次阅读 2013-2-14 16:57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中国, 美国人, style, color


确认第一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并不难。

砒霜治疗白血病,王振义院士和陈竺院士的原创性成果获世界公认





       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日前宣布,将第七届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开发的全新疗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51184.html




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药物靶点
 
 

新华网上海4月10日电(记者 仇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科研人员9日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了三氧化二砷(编者注: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癌蛋白PML-RAR是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直接药物靶点。



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成功

  王振义院士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这一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上,而是在临床治疗中获得了成功。

  1、首批治疗24名病人,全部缓解

  1985年,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用传统方法治疗几经失败,出血严重病情危重。王振义院士在征求其父母同意后,随即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24年过去了,现在她依然很健康。1988年,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23例获得完全缓解(CR),另一例加用化疗也缓解。该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迅速向国内外推广,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1988年以后,王振义院士将诱导分化治疗方法向国内外推广。1990年,欧洲的血液病研究中心,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卢杭o德古斯教授等)随后也证实ATRA对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确有效。1992年,总结了我国544例APL用ATRA治疗的结果,84%获完全缓解(CR)(中华血液学杂志1992, 13: 135)。至此,世界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如法国的Fenanx(1993年54例,获完全缓解(CR)率91%),美国Warrell(1995年79例,CR率86%),日本的Kanamaza(1995年109例,CR率89%)。

  美国纽约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的癌症专家雷蒙瓦莱教授评价道:“通过临床使用,这一结果普遍得到证实,并为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很快转化为临床应用而取得成果树立了典范,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我国科研成果时指出,已有2000例以上APL病人受益”(Science 1995,270:1089)。


http://topics.sjtu.edu.cn/newsnet/wzynews.php?id=29854


确认第二项科研成果的原创性,确实不容易,美国人花了很大力气。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Tu Youyou

Tu Youyou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a drug therapy for malaria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awards/2011clinical.htm



屠呦呦获大奖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489966.html

 
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
 
新华视点:写在屠呦呦登上“拉斯克奖”领奖台之际

http://www.sznews.com/rollnews/2011-09/24/content_2810138897.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61793.html

上一篇:情人节,我们这样表达爱
下一篇:全球严密监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
收藏 IP: 222.35.21.*| 热度|

4 高绪仁 孙根年 sz1961sy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