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度 1
自然科学基金委回应韩春雨争议:无进展,等《自然》调查结果 12月15日,针对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论文争议事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传处对澎湃新闻表示:“目前没有相关进展。《自然-生物技术》杂志2017年1月底要公布他们的调查结果,咱们先等等他们的调查结果。” 目前,距离韩春 ...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昨天论文374分 国际高度关注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34/n7/nbt.3547/metrics Print Share/bookmark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Feng Gao , Xiao Z Shen , Feng Jiang , Yongqiang ...784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16年十大科技事件
韩春雨论文事件 公众还在期待知晓真相
2016年,中国科研圈关注度最高的事件中,韩春雨论文事件当属其中。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
论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甚至被部分媒体誉为“诺奖级”实验成果。随之而来的还有各方给予韩春雨的荣誉及承诺的巨额经费。
但此后不久,该论文内容就陷入争论:有人提出韩春雨的试验无法重复,有人说可以重复,彼此争论不休、难有定论。10月11日,韩春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回应13位学者实名宣布无法重复他的NgAgo实验。他依然认为,别人重复不了,细胞污染的可能性最大。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高福则表示,这并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一事件要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其次是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才是大家热议的是否造假。
最新进展是,11月28日,《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负责人Toni Cathomen及同事针对韩春雨课题组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评论通信文章,表示利用NgAgo技术未能检测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期刊还发表了一篇“编辑部关注”,用来“提醒读者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期刊还表示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届时,将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其实,无论《自然》的调查结果如何,公众最想知道的是真相到底是什么。
韩春雨事件将结束,从另一视角回看100余位“教授院士领导”。
原文转自百纳知识微信公众号
事件中出现的学者院士
生物学界13联盟
2016年10月11日,13位来自全国多所科研院校的生物学家的名字出现在了同一个地方。他们同时发表声明,实名宣布一项5月发表的论文结果,在自己的实验组无法被重复。他们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皓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
生物学界20名学者
2016年11月17日,国内外20名学者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有关NgAgo的问题》(Questions about NgAgo)的学术论文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Cell)杂志上发表。这也是首次公开发表的,专门针对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实验的学术论文。他们是美国 NIH 人类基因组研究所 Shawn Burges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程临钊教授;温州医科大学谷峰教授;中山大学黄军就教授、松阳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志伟教授;UCLA 林硕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李劲松研究员、周斌研究员;中科院北京动物所李伟研究员、王皓毅研究员;北大深圳研究院秦伟教授;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孙育杰研究员、魏文胜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吴强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晓群研究员;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熊敬维研究员;北大工学院席建忠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杨辉研究员;北京大学生科院张博教授。
北京大学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以及华大基因杨焕明院士
2016年9月27日-28日,“中国科协第114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召开,主题是“基因组编辑新技术的兴起将带来的冲击”。这并非一次没有分量的学术沙龙,国内各大高校、机构近30位基因编辑领域的学者聚集于此,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以及华大基因杨焕明院士在内。韩春雨不在出席代表之列。
北京大学原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知识分子》主编 饶毅
2016年5月10日,《知识分子》发文《海内外学者、读者热议韩春雨现象》,北京大学生科院教授饶毅称“韩春雨的工作是国际一流的??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工作,让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随后国内几十家主流新闻媒体跟进报道韩春雨及NgAgo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被多家媒体描述为“诺奖级”。韩春雨对此曾表示,做研究,他要冲着诺奖的水平去,而至于诺奖本身,他也想过,但也就那么一想罢了。
2016年5月,饶毅等属于今年5月第一批对韩春雨的科研工作给予正面评价的科学工作者。初期,鉴于韩春雨的工作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在严肃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且未有同行看出明显问题,根据他们的学术背景,按照国际学术惯例正面肯定了韩春雨的工作。
2016年9月7日,饶毅和邵峰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没有得到回应。
2016年9月13日,托校长的同学电话询问,该同学带回的信息是:校长没收到饶毅、邵峰的电子邮件。
2016年9月14日,饶毅以手机短信询问校长,“孙老师:据说您没有收到我和邵峰9月7号的电子邮件,能否给我们准确的地址,以便我们再寄?”没有回应。
2016年9月15日饶毅助手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大意:饶毅、邵峰将用挂号信重新寄9月7号电子邮件的信。没有回应。
2016年9月21日,饶毅、邵峰在相对于电子邮件版本稍有文字修改的纸质信上签字。9月23日该信挂号寄河北科技大学校长,9月25日河北科技大学收发室代收。
2016年10月10日,国庆后第一个星期一下午3:30,饶毅、邵峰收到9月28日河北科技大学盖章寄出的挂号信。
清华教授、博导的美女科学家颜宁
2016年5月19日,清华大学颜宁发微博称没必要神话韩春雨的研究,这项研究不属于创新型的。 “到了这一步终于变味了。上周组会的点评:1.我很佩服韩老师,在支持这么差的情况下,坚持科研,真心佩服;2.希望借此能够关注对于本土培养的青年科学家的支持问题;3.这个研究如果所有数据solid,前景巨大,好极了;4.这项研究不属于创新型研究,是跟风型的,没必要神话,原创在2014年。”
2016年10月6日,颜宁新浪微博连续发如下微博,意指韩春雨造假:又一年自然科学诺奖季热热闹闹落幕,料想各种反思又会轰轰烈烈进行。进入21世纪,日本科学家斩获诺奖十几枚,中国只有屠奶奶。别反思太多了,就看进行时:小保方实验不能重复,其师以死明志,小保方丢掉工作;中国某位不能重复,2亿多支持下拨,闷声发财。中国学术,长路漫漫,科学本质就是求真!!
中科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
2016年9月7日,饶毅和邵峰电子邮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没有得到回应。
2016年10月11日,“这是中国学术生态节点性事件,需要科学共同体认真对待,我们此前通过多种方式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孙鹤旭,但似乎收效甚微,所以选择公开这封信。”1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邵峰说,当互联网最初出现一些零星的质疑时,他倾向于认为韩春雨也许隐瞒了某些技术细节。“但随后出现大面积质疑时,我们认为学校和韩春雨本人应该出来面对,因为在学术期刊上公开报道一个新的技术成果,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别人用,作为一名学者,作者也有义务使其他研究者能够使用该新技术,否则即使发表了文章,但对科学却是没有贡献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