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看见Amazon有《崔东壁遗书》,眼睛一亮,赶紧下单儿,可一直没货;昨天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了。以前在旧书店零星见过30年代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的《唐虞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那会儿并不知道具体内容,只因为“考信”二字就喜欢了,因为我感觉中国古代“考据”的多,“考信”的少。【检索书架,原来我有8册《考信录》。】
考信首先是要存疑,因为存疑才会去考信。顾颉刚先生的疑古,大受考信录的影响。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开头,顾先生就说,“崔述的《考信录》确是一部极伟大又细密的著作,我是望尘莫及的。我自知要好好的读十几年书,才可追得上他。”他第一次读《考信录》就“大痛快”,“尤其使我惊诧的,是他在《提要》中引的‘打碎沙锅纹到底’一句谚语……我真想不到有这样一部规模宏大而议论精锐的辨伪的大著作已经先我而存在!”
顾先生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越是后来,传说越是久远——周朝的古人是大禹,孔子时代有了尧舜,战国时有了炎黄,秦朝有了三皇,而更远的盘古则是汉朝才出生的。这正是崔东壁所说的“世愈后则其传闻愈繁”,“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不过,东壁先生(1739-1816)只怀疑战国以后的话乱了古人的真,却相信孔孟是真的,他的考信是要驱除妨碍经典的东西——犹如相信一个错误的定律,拿它去考察不满足那个定律的事实——而顾先生认为经传也是不可信的,连《诗经》也怀疑起来,后来“胆子越来越大,敢于打倒经合传记中的一切偶像。”(《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科学里也有“层累地造成的”东西,因为后来者的辗转引用,初始的谬论会成为业内的“常识”——如果审稿人用心一点,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当然最好;即使出生了,如果第一个读者多一点怀疑而去考信一下,如果后来的读者不像蚂蚁那样团结一心,也不会把一朵粪团滚成一座垃圾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