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届非遗节要闭幕了,下午去看了两个小时。节分“世界风、中华节、中华戏、中华艺”四个单元,我随机走进了“中华艺”的门。进门看见的是“索瓦日巴”(藏医),主要介绍《四部医典》(犹如汉医的《黄帝内经》)——我有一种现代汉译本的《四部医典》,虽然没学过,感觉还算亲切。藏医的基础大概用树来“模拟”——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治疗,都遵从“树的逻辑”。更有趣的是,病因归结为佛教的“贪嗔痴”(源自“无明”)——这样,身心关系就很“物理”了。
与索瓦日巴大厅相连的是各种民间工艺,如刺绣、木雕、竹编、陶艺、剪纸、年画……我来晚了,现场展演都歇了,有的摊位要拆了;只见几张桌子围坐着玩儿羌绣的大小朋友,说是一早就来了。羌绣差点儿在汶川地震中消亡(40多位传承人遇难),现在复兴了,宽窄巷子还有专卖店(叫“一针一线”)。羌绣是从挑花工艺发展起来的,刺绣馆里还能看见瑶族的挑花——也许只有自己体验过,才能分别不同绣品的工艺。敦煌大展期间,听苏绣传人讲过蜀锦,兼及他锦,都从工艺说渊源。如宋锦(苏州)继承了蜀锦的斜纹,而后来蜀锦的缎纹起花,影响了云锦(南京)。看画评画的人可以不会画,因为绘画的程序很简单,谁都能想象出来。但对工艺品来说,如果不知道它的生成过程,就无从深入欣赏。至少,我对着它们的时候,脑子是一片空白。
藏医的人体生理树
“非遗”的正名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angible说出了“艺”的无形,而“culture”说明了它的“有道”。中国的非遗项目远多于其他国家,日本和韩国的非遗项目也多,相比之下,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意大利(51项;我们很快就超过他了),非遗才五、六项(多与音乐有关),这是很有趣的现象。那么好那么多技艺,为什么不能流行呢?为什么流行的总是“流行”的那几样东西呢?若说曲高和寡,它们却是真正的下里巴人呢。这样的节日可能还是太少了。我们对非遗项目,除去偶然的像这样节日式的赞美,就只有经常和长久的遗忘。
木雕“栊翠庵品茶”场景(局部)
苗族挑花
湘绣
上海绒绣
四川糖画
荣宝斋木板水印复制的齐白石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