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勉强有万卷书,但没读过;也行过万里路,却与书无关。很多书是走过路以后才想读的,是补课;补课后又想重走那段路,却没多少机会了。因为看敦煌展,也把以前没看的《敦煌小说合集》找出来翻翻,它批评旧版《敦煌变文集》不加区别地把话本、说唱和小说编在一起,于是找那部旧的变文集(原书是1957年版的,我只有后来的重印本,而且是从北京的一家现在可能已经消失了的旧书店捡回来的),找到了;顺便还看见了前些时候一直想看的《枕草子》和《徒然草》——它们寂寞好久了,真对不起知堂先生。
京都的路刺激我看日本的书,莫高窟勾引我买敦煌的画。可惜错过了一回敦煌壁画全集。前些年有个卖书的朋友问我敦煌壁画全集怎么样,两折呢。我说好啊。可后来他说,书商要求至少50套,他不想压那么多资金,只好罢了。这会儿只有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联合的五卷本《敦煌莫高窟》(2011年重印),好处是收录了多篇敦煌前辈研究论文,比简单的博物馆说明好多了。顺便还买了凤凰出版社新出的几个“窟”(榆林、云冈、麦积等,可惜没有龙门)。这些新书比文物版的漂亮。总的说来,文物版的很多书都是5分内容,2-3分的制作,虽然令人遗憾,却又不可取代。很多“老朽”出版社都有这种流行病,该喝青蒿素冲剂了。借敦煌展的机会,三个月成为假敦煌专家,还是很有趣的;下回去敦煌就可以假冒解说员了。(敦煌研究院的解说员很专业,不是只背课文或讲八卦。)
亲临古迹后读历史,视觉刺激后读艺术,爬山涉水后读游记,犹如尝过鱼香肉丝后看菜谱,才会感觉特别的味道。以前读《徐霞客游记》,总是跟不上老徐的脚步,照他的路线画国清寺和石梁瀑布,不可能画出天台山的模样。文字是二维的,即使写爬了多高,也只能写出“投影”。从文字想象山川,犹如从黑洞视界想象黑洞,只有概念而没有图像。以前没见过“窟”的样子,对敦煌壁画的位置描述总是感觉模糊;现在走进了窟的场景,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万里路与万卷书要搅拌起来,有的可以一里路加多卷书,有的可能要十里路加一行字,每个读者都可以设计一系列搅拌模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