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朱公的遗憾
---蓝莲花瓣---
有一天你会知道
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
---李宗盛 《当爱已成往事》
这件事不知是否正史,姑且说之,姑且听之,姑且当之为之。
话说当年范蠡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复国称强之后,他自己却功成身退,带着西施美眉泛舟江湖去了。再后来,他成了闻名海内的富人陶朱公,这个时候他的夫人是不是西施美眉也无法得知。但发生在他家的一件事却非常令人费解。
当年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人犯事了,楚律该斩,陶朱公想要救这个儿子。就安排小儿子前去楚国,但是大儿子认为这件事该是自己做长子的责任,坚决要求。陶朱公的夫人也替大儿子说情,于是,这件事就由陶朱公的大儿子去做了。但是,夫人和大儿子事前并不知道陶朱公安排小儿子的理由:小儿子出生之后家境已经富裕,不知钱财得来的辛苦,所以他不惜财。而大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在海边耕作,辛苦生产”,亲身经历了金钱的来之不易,他会不舍钱财。此次用钱财送礼救命,大儿子不宜。事情的结果正如陶朱公所料,大儿子就因为自己的这个软肋把几乎被留下了性命的弟弟变成尸体带回家来。
令人费解的是什么呢?以陶朱公经世安邦之才,怎么能跌倒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软肋上,阴沟里翻了船,而且还是自己明明白白知道会产生这样的差错的?
当大儿子带回二儿子的尸体,夫人非常悲痛。陶朱公去安慰夫人,也告诉了她自己当初安排的原因。但是,作为父亲的陶朱公自己,怎么会对失去儿子这件事无动于衷呢?毕竟他也是凡人一枚啊。这个历史故事,是陶朱公自己的遗憾吧。也许他当初是可以救得了二儿子的性命的,但后来却没有。也许他对夫人说的话是有些道理“杀人偿命,就不要再悲痛了”。然而,毕竟是生命,毕竟是儿子,他的感情上不能是空白啊。
是不是他当初可以据理力争,让小儿子去办这件事情呢?为什么他当时不能够说服夫人和大儿子,让这件事情改变结果?后来的人们可以替他们分析原因。大儿子的软肋是生活经历造就的,在骨子里,大儿子自己不可能明白,大儿子自己不明白,陶朱公说了他也未必认可。他自己就算明白了也不一定能控制自己不在做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软肋。夫人既然看不到陶朱公的心思,夫人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就不足够,陶朱公说服夫人,该是非常费力的一件事。此二者,都是基本素质问题,绝非可轻易改变之事。更加需要理性看待的是,即使安排了小儿子去,陶朱公也不能百分百地保证结果,这该是世间做事的客观规律。
于是,陶朱公派了大儿子去,陶朱公有巨大的遗憾;陶朱公派了小儿子去,陶朱公也会有巨大的遗憾:大儿子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家庭产生不可预知的矛盾或者也有一些非常不好的后果;夫人也会因此有了一些想法,由此埋下是非的根源。虽然此二者都不可与二儿子的性命相提并论,但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带来的后果必将给家庭和陶朱公自己带来另一种遗憾。并且,陶朱公更大的遗憾不仅只限于此,陶朱公更大的遗憾在于无论发生哪一种遗憾他都是最明白缘由的那个人!因此,无论是哪一种选择他所面对的痛苦和遗憾都要更甚。所谓“你不死谁死,谁叫你热爱光明!”这话粗听起来非常没有理由,实则道理深广。
世上会有完全之法吗?谁人能够不负如来不负卿呢?陶朱公能行吗?
西窗独立黄昏后,凉透秋风也平常!这世界上没有一件方法是完全的,没有一条妙计是两面的。能人如陶朱公者也遗憾到了如今的时代了啊,可见除了希尔伯特的完备空间之外,我们常人都是左右相对,成败相较,起起落落,好好坏坏,莫衷一是,而已。
向之所欣者,今日遗恨者,皆为往事随风了。可是,你真的能够“有一天你会知道,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吗?
今天下午很随便地用手机音乐搜了“当爱已成往事”,挨个听了各位巨星的演唱:张国荣、胡彦斌、曾一鸣、古巨基、王俊凯/王源、喻佳丽/王野、胡伟、冷必贤。听完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没有谁都是一定会不同的!就这一首歌,每个人唱出了的味道和人生都是不相同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气质和气场在江湖中行走,少了就是少了,绝对没法不去感受那种不同。再说了,我真的真的没有办法去知道“人生没有我并不会不同”---此生没有如果,他生也没有如果。
所以,人生所有的出场都是注定,人生所有的存在都是必须,人生所有的遗憾都是合理和必然,人生所有的失去都是永痕的伤痛,人生无法疗伤,只能给点安慰, 哭得稍微好看点吧。于是,改编“当爱已成为往事”一下。
往事你会提起
不用怕我总是傻头傻脑
其实你不用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