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新发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已有 1123 次阅读 2024-10-20 12:23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一、新发传染病定义

新发传染病的名称最早是出美国医学协会(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于1992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新出现的传染病:微生物对美国人群健康的威胁》的报告中提出的。IOM将新发传染病定义为:“新的、刚出现的或呈现抗药性的传染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生在过去20年中不断增加或者有迹象表明在将来其发病有增加的可能性。”其主要包括以下情况:一种崭新的疾病;在新的地区或人群中出现的古老疾病;重新引入的一种古老的疾病;出现特有的症状;原来很少的疾病出现流行;原来临床表现轻微的疾病变得严重;原来可以预防或治疗的疾病失去控制或出现耐药性;或者是由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一些疾病的发病率被发现有所增加。

该定义实际包括两类疾病:其一为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是指由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其二为重新发生的古老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RID),是指一些原已基本得到控制、已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但近年来因某些原因又重新流行的古老传染病。有人将二者合起来简称为新发和重新发生的传染病(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RID)。

二、新发传染病种类

根据新发传染病的定义,结合其发现过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某些疾病或综合征早已在自然界存在并被人们所认知,但并未被认定为是传染病,直到近20多年来这些疾病的病原体被发现并鉴定后才确认为是传染病的,如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突发性玫瑰疹等病;第二类是某些疾病或综合征在自然界可能早已存在,但并未被人们所认识,近20多年来才被发现和鉴定,军团病、莱姆病、人欧利希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及戊型病毒性肝炎等即是如此;第三类是某些过去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O139霍乱等。

截止200410月,世界范围内共有40多种新发传染病,主要有SARS、埃博拉出血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西尼罗脑炎、莱姆病、丙型肝炎等,此外在有的国家生物恐怖也被视为新发传染病范畴。详细病原及症状参见下表

1.jpg

2.jpg

3.jpg

注:2010年以来,据统计新出现的传染病种近20种,包括中东呼吸综合症、H7N9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病等。

三、新发传染病的特点

新发传染病是多种传染病的总称,其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新发病原体所涵盖的病原种类多,有细菌、病毒、寄生虫、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其中以病毒性新发传染病所占比例最大,新发寄生虫类传染病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2.新发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感染方式多样。许多新发传染病不仅限于一两种传播途径,而是多种传播途径,给防治工作带来难度。

3.人类普遍缺乏对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力。当一种传染病新出现时,人群均缺乏抵抗力,因此极易暴发流行。

4.新发传染病的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由于新发传染病在开始流行的早期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和试剂,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控制造成一定难度。而且新发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与以往已知传染病有所不同,如果不加以仔细辨别,则较难以发现。

5.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方法。对于病毒性新发传染病而言,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而治疗手段也不多。相当大一部分再发传染病是由于抗药性的增加而引起,给治疗带来了难度。

6.预防较为困难。尤其在新发传染病刚出现时,人们对其流行规律尚不了解,更无疫苗可以预防,使初期的控制受到一定影响。如果疾病的传染及传播性强,则很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2003年发生SARS即是如此。

7.新发传染病发生、出现的不确定性。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引起,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加剧了其传播给人类的速度。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发生、发现的速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将可能会继续发展。因此新发传染病的继续出现是必然的,只是人们不知道其将于何时以何种方式出现。人们所要做的一是尽量减少各种使其发生的因素,同时加强监测,力争早期发现,及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在其尚未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将其控制。

8.一些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变异较大,难以研制疫苗或者疫苗研究技术本身存在问题,导致免疫工作成为预防控制新发传染病的瓶颈。

资料来源:张连峰 秦川主编常见和新发传染病动物模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56091.html

上一篇:全球顶级三大期刊 & 四大医学顶刊总览
下一篇:[转载]余向东:读《丛林行医录》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3 许培扬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