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血液学教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已有 175 次阅读 2024-9-15 08:09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包括: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迪尔玛·罗塞芙(女,巴西)被授予“友谊勋章”;王小谟、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塔吉克族)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田华(女)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黄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路生梅(女)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张卓元被授予“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张燮林被授予“体育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迄今为止,仅有9人获得过“共和国勋章”,包括于敏、屠呦呦、钟南山等声名显赫的共和国骄子(下表),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1.jpg

共和国勋章”既往获得者

这里,据《未名林》2024-09-06 18:20的“上海交大王振义教授:顶尖血液病学专家,拟获国家最高荣誉”一文介绍,简要概述一下王振义教授的事迹。

1924年11月,王振义出生在一个条件比较殷实的家庭,当时父亲王文龙在荷商上海保险行工作,家庭条件算得上“小康”。

王文龙有八个儿女,五个儿子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1942年,成绩优秀的王振义免试进入震旦大学,成为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六年后,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建国之后,为了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国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全国高校建设由“综合型”转变为专门院校。震旦大学医学院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在原址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

王振义与血液学的结缘,也是从1952年的“大调整”开始的。彼时,国内学科设置与高校同步调整,医学类大内科也趋向专业化。那时候国内的血液学研究还不够深入,王振义就选择了这一内科方向,且躬耕不止。

在临床过程中,王振义发现有些平时没有出血症状的病人,在进行小手术后会出血不止。经过研究发现,出血的关键在于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一般实验室根本无法检验出来。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做该试验所需的硅胶,经过反复试验,王振义找到了替代品——石蜡,此后又对治疗这一症状作出诊断,最终这种困扰多年的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得到解决。

在血液病研究早期,王振义从止血与血栓领域开始。当时,国内血液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同行,王振义几经尝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经过深入探究,王振义首次在国内确立了血友病A、B的分型检测及其轻型的鉴别诊断方法,彻底解决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极大地缩小了国内该领域与国外水平的差距。

后来,王振义转战白血病治疗领域。他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对癌细胞“诱导分化”的设想,并将这种技术路线确定为对白血病研究与治疗的主攻方向。此后,经过十余年的深入研究,王振义带领团队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得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随后,他带领团队提出的“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成功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曾被认为最凶险的白血病。这种治疗方法在国际上被誉为“上海方案”,与青蒿素的发明等并列为“20世纪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

没有人知道,在找到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前,王振义经过了多少次失败,更不知道他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如何鼓励自己坚持内心的信念。然而,所有的付出和汗水,在找到解决方案的那一刻,都有了意义。

难能可贵的是,王振义并没有对全反式维甲酸这种特效药申请专利,使得这种药在全世界都能低价使用。今天,在国内一盒10粒装的口服全反式维甲酸的售价仅290元,并纳入医保,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

由王振义发明的这种治疗方法,成为人类与癌症对抗史上的一座丰碑,救治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王振义也成了“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而名留青史。

在长期的研究生涯中,王振义一直担任瑞金医院的医师,也曾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后来,学院并入上海交大之后,王振义担任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他孜孜不倦地活跃在血液学研究最前沿,也兢兢业业培养优秀新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好地探究血液学和血液病的奥秘,王振义联合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的血液科和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组建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

三十多年过去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血液学研究的“重镇”,成为卫生部、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承担了100多项国家级课题。

以上海血液研究所为基地,王振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子,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后来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其中就包括陈国强、陈竺、陈赛娟等三位院士便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并且,陈竺院士还继承了王振义院士的衣钵,担任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继续主导国内血液学研究的前沿。

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王振义,依然坚持到瑞金医院和上海多所医院巡查,坚持每周四进行“开卷考试”——每周一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他针对这些难题搜索最新文献,待每周四与大家一起探讨。

学无止境,攻克癌症的征程还很漫长,王振义仍在蹒跚前行。即使有一天他走不动了,也会有更多继承者沿着王振义的道路前仆后继。

1

2

3

4

5

6

7

8

9

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51228.html

上一篇:[转载]余向东:拍砖10版内科学(6)——拒不循证的急性胰腺炎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3 许培扬 郑永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5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