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发生学探微》是2013年9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谭春雨研究员。
01 内容简介
《中医发生学探微》综合运用逻辑、文献、考古、训诂等研究方法,以神学、甲骨学、天文地理学、气象历法学、易学、道学、理学、神话学等知识背景为基础,详细探讨解读了数千年前中医学术思想发生形成的过程,揭示演绎了中医学一系列临床理论实践体系的内涵本质及精髓所在。
本书认为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学赖以发生的基石,巫祝医学是孕育中医学的文化摇篮,根植于先秦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是中医学的思想灵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伤寒六经理论、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等皆是基于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产物。为方便读者更深刻认识中医学当前所遇到的文化认知困境,本书最后特精选几则近代以来批判中医学理论思想文化的代表性文章,以便作为靶子,供我们共同研读思考。
《中医发生学探微》不仅在中医学上有许多重大新识和发明,还在中国传统哲学、宇宙演化学、天文历法学、神学、易学、道学、神话学等领域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所以,本书不仅适合中医从业者阅读借鉴,也适合关心好奇中医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借鉴。
02 著作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医学文化是一朵绽放于宇宙造化之巅的奇葩
第二节 文化的普世建构逻辑与中医学的体系结构特征
第三节 信史以来中医学四次变革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四节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信史中医变革启示录
第五节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医学的文化认知基础
第六节 中医学发生时期考辨
上编 中医学的文化基础
第一章 神灵创世观与巫祝医学
第一节 巫祝医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节 神灵情感意志的认知方法
第三节 改变神灵情感意志的方法
第四节 神灵创世观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殷商时期的巫祝医学举隅
第六节 巫祝医学的反思与启迪
第二章 先秦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第一节 物候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第二节 影象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第三节 月象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第四节 星象历的发生形成过程
第五节 中国古代几种常见的历法纪时体系
第六节 中国古典历法纪时学的发生形成时期
中编 中医学的思想灵魂
第一章 基于天地四时自然之象的阴阳学说
第一节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阴阳学说的起源
第二节 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阴阳属性的建构
第三节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阴阳的造化机制
第四节 质焉?性焉?——阴阳学说思想内涵的争议与正名
第五节 阴阳学说的形成时期
第二章 基于天地四时阴阳之象的五行学说
第一节 五行的本质是天地四时阴阳合和之气
第二节 木代表春季少阳之气
第三节 火代表夏季太阳之气
第四节 金代表秋季少阴之气
第五节 水代表冬季太阴之气
第六节 土代表天地本根之气
第七节 五行相生相胜的真实内涵
第八节 五行学说的形成时期
第三章 基于年周期三、六阴阳分象的两种六气模式
第一节 六节六气模式的建构形成过程
第二节 三节六气模式的建构形成过程
第四章 自今推古,至于元气始化
第一节 通天下一气耳
第二节 元气何以被古典宇宙哲学借用
第三节 元气学说的形成时期
第五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一节 道的内涵本质
第二节 道的造化机制
第三节 列子对道的阐发
第四节 周敦颐对道的阐发
第五节 盘古开天辟地故事中的宇宙演化观
第六章 元气阴阳五行六气学说的原始表征符号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字史前的三种文化符号形式
第二节 天地自然两仪与阴阳鱼太极图
第三节 四时五行与河图洛书
第四节 六节六气与八卦
下编 中医学的内涵精髓
第一章 基于元气本根观的中医精气理论
第一节 精气是人体生命之基
第二节 先天精气
第三节 原气
第四节 生殖之精
第五节 后天精气
第六节 宗气
第七节 营气
第八节 卫气
第九节 血气
第十节 津液之气
第二章 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医阴阳观
第一节 人以四时天地阴阳之气为本
第二节 精气的阴阳之分
第三节 人体脏腑经脉百骸的阴阳之分
第四节 阴平阳秘,性命之本
第五节 阴阳失衡,疾病之根
第六节 辨别阴阳,论病总则
第七节 把握阴阳,养生圣道
第八节 燮理阴阳,治病大法
第九节 方药之意,阴阳为本
第三章 基于太极先天思想的命门三焦理论
第一节 命门三焦系统是人体先天太极之体
第二节 命门理论探微
第三节 命门虚损的辨证论治
第四节 三焦理论探微
第五节 三焦疾病的辨证论治
第四章 基于四时阴阳五行观的中医脏腑理论
第一节 脏腑理论是基于四时阴阳五行学说建构的
第二节 脾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三节 肝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四节 心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五节 肺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六节 肾脏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七节 胃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八节 胆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九节 小肠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十节 大肠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十一节 膀胱腑生理观的构建过程及其临床实践
第十二节 对中医脏腑形质的思考
第五章 基于三节六气模式的中医六气病学
第一节 中医六气模式考辨
第二节 六气生理功能特点
第三节 太阳病辨证论治思想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论治思想
第五节 少阳病辨证论治思想
第六节 三阳同病辨证论治思想
第七节 太阴病辨证论治思想
第八节 少阴病辨证论治思想
第九节 厥阴病辨证论治思想
第十节 六气外感病欲解时辰的探讨
第六章 经络理论是临床体验与医理哲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第一节 经络理论概论
第二节 十二经络理论的建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奇经八脉学说的建构形成过程
附录:百年中医批判文选
主要参考文献
03 作者简介
谭春雨,医学硕士学位,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理论学术思想史及中医临床工作。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CI期刊2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独立撰写学术专著1部,主编学术专著1部,副主编丛书1套,校注整理古医籍4部。主持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代表作《中医发生学探微》被认为“首部探讨中医学原始发生的科学史著作,也是一部挈要从本,解读真义的理论专书,更堪为一部阐述中医学术思想特征的开山之作”;全书“高屋建瓴,看后使人深受启发,其用功之深,见解之深刻,非一般学子可以望其项背。其对中医学如何萌生,如何发展的认识,可以纠正很多人初浅的看法。这是一部为中医学界治病的书,也是一部醒世警言式的著作”。
04 书评
孟庆云. 中医理论天上来——读《中医发生学探微》. 中医药文化,2014,9 (6):49-52
《中医发生学探微》一书,既是一部探讨中医学原始发生的科学史著作,也是一部挈要从本、解读真义的理论专书,更堪为一部阐述中医学术思想特征的开山之作。
本书论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观点:原生文化的究天人之际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也是中医学理论的渊薮。无论是从文化背景,还是从宇宙哲学,乃至具体的元气阴阳五行、四时六气、三焦命门理论;无论是从信史时代以前的巫祝医学,还是体系构建以后的几种模式演进的历史时期,中医学这一独步天下的思维认知创造皆导源于此。
作者谭春雨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的中青年研究人员,致力于中医理论、医史文献研究已十余年,躬耕尺幅,力辟群说,钩隐发微,穿越时空,有此开创性著作,令人不胜欣喜。
一、认为中医学原理及基本理论导源于天文学
以天为研究对象而发生了医学,远古先民世世代代观察最多、重复再现的就是天象。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每月圆缺盈亏,群星璀璨,斗转星移,这些不仅使古人感到惊奇,而且都与实际生活及需要有联系。劳动要日出而作,移居寻食走路要以太阳为指南,夜间行动或航海则以星月作指导,四季寒暑的更迭可由观察星象发明历法而知晓。这些与时间联系的天象,都成了当时最基本的概念。《左传·昭公七年》谓:“何谓六物?对曰:岁、时、日、月、星、辰是谓也。”
天文学是最早发生的文化,测量天体的数学也是最早发生的文化,《周髀算经》就是测算天象的著作,农学和医学也都是和天象、时间联系而发生的。除天算、农学、医学之外,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兵学乃至政治学也皆如此。可以说,古代的各门学术都始于“究天人之际”的。
古人相信:“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气交变大论》)医学也不例外,当是始于“言天应人”的。在图腾时代和神话思维时代,古人就开始把疾病与天联系起来,特别是季节病和群发的瘟疫。天元四灵源自天象图腾,群星交替映辉显现季节交替的规律,某星当令是某种气候的征兆,各季节有不同的常见病、多发病,古人以此最重视“因天之序”(《灵枢·邪客》),即重视宇宙的时间结构成为中医学特点之一。
按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认为瘟疫的病根在天上。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气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认为地面瘟疫流行,其本在五行星的“形精之动”,但可以凭观其象可知也。 中医学就是按照这种天人合一概念,主客一体的思维方式,从天和人浑然一体入手,研究人体健 康与疾病的。
从天文学的理论发生了医学理论,作者在本书中不仅论述了中医学原理及基本理论导源于天文学,还一并阐述了“医易同源”及联系医学的易学理论也发轫于天文学。这也使本书成为一部 独具风格的解读《周易》的著作。
对待生命,从“生生之谓易”的基点发展起来的生成论,成为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核心理念。认为生命之初即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之后整体地发展,生、长、壮、老、已。这一理念,大异于西方生命科学的构成论。
本书超越了研究存在,致力于研究演化和生成,让时间、历史、理论演化的过程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成之道”路线图。与此同时,也解读了《周易》诸种理论的形成过程,特别是易学与生命的关系,从这个视角看,本书从生命科学而解读《周易》,有很多新识和发明。
二、在医史哲的蕴积萃华中抉发创辟了宇宙医学观
作者率先对近代以来包括教科书等对阴阳学说的谬解进行拨乱反正。指出:“现代学术界在阐述阴阳学说时,多将阴阳作为一对表征事物二象对立矛盾属性状态范畴的概念来看待”,这是套用了矛盾论的对立统一,把中国传统的一元和合曲解为西方的二元对立,是当时学术上滥贴政治标签的产物。
其实,阴阳是对宇宙间同一事物两种势力形式的概括,导源于“应象”的认知方式。阴阳间如太极图之离合互根,不能分割。作者明确指出,这种“二象对立矛盾属性范畴,无论是理论逻辑构建形成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都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矛盾”。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三皇时代,是史前的图腾传说时代。作者据文献、考古、天文、历法等资料的分析,指出史书前的三皇时代即有四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滥觞,并以此论证了《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的科学原旨。
燧人氏是三皇之首,以太阳为图腾,《尸子》记载“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此“五木以为火”即是五行五色之属,是五行学说的先声。在始作八卦的伏羲氏时代已系统论述了“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此四象就是四时阴阳五行之象,其传承的河图洛书是上古四时阴阳五行的表达模式。而到了神农氏时代,据《尸子》记载,已经“正四时之治,万物咸利”了,这是依据所建立的四时历法学得以实现的。
作者对五行有独到的认识和自己的定义,指出五材说、五星说、五方说、五元素说等均不足持。作者吸收了李约瑟从运动、变化、过程分析五行,并结合天象、四时之气、天干地支之应、河图洛书的数学模型而循踪明义地称道:五行的本质是天地四时阴阳合和之气。
在五帝时期已经有比较完善的五行学说思想体系。作者对五行学说形成时间定位的这一重大突破,除考证了《逸周书》《尚书》《竹书纪年》《左传》《礼稽命征》《史记》《吕氏春秋》等史料外,还结合出土文物、天文历法和符号学等知识创辟而解。
关于三皇五帝的时代,史家较一致的认识是,神农以前为三皇时代,黄帝以后为五帝时代。五帝指黄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和舜,在距今6000至4000年这段历史时期。作者以此把五行学说的形成时间,提前了近2000 年,并可堪定谳,这是一项文化史上的重大成就。
本书在深研古典和现代哲学、易学、道学、理学、史学名著和医学经典理论的蕴积萃厉中,抉发创辟了自己的宇宙哲学。我阅读本书后,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宇宙由元气构成。元气是宇宙“至小无内”,不可再分,永恒存在的物质本体。元气有机聚合,结为一体状态为“有”,元气自由离散,各自为政状态是“无”。推动、表征元气离合运动的机制是谓“道”,“道”即元气的运动性。
(2)以“道”名称的元气运动性是元气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元气的运动性以相互依存转化的二向对立矛盾性为基本特征,《周易·系辞》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是此意。“道”的这种正反二向对立运动消长转化机能正是主导元气聚散离合的理则根本。
(3)在“道”的正反二向对立运动消长转化机能推动下的元气运动聚散离合首先应象为阴阳。阴平阳秘是阴阳间一种和谐状态,也是宇宙有形万物稳定存在的前提基础。阴阳再应象天地四时为五行之气及六气等。所以,五行六气学说等皆是元气阴阳理论思想的产物。
(4)原气、生殖之精、宗气、营气、卫气、血气、津液之气等各类生命精气皆以宇宙元气为根本。但人之精气并非质性同一,至小无内的微小单元的宇宙本体元气,也绝无纯阴、纯阳之气,而是四时阴阳之气历经先后天合和制化之气。
(5)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都是象。《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运动之象,是理象、机制象,所以谓之“形而上”;元气及其阴阳五行六气万物是存在象,是质象、形象,所以谓之“形而下”。
(6)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都是象。二者卦符的本质,是以先天与后天的理念表述生命的四时阴阳特征。先天八卦是表述化生自然界生命万物的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盛衰、升降、离合等象,后天八卦是表述自然界生命万物的四时生长收藏之象。
(7)人是天地之合气,天地之气合和为生之大经。按易卦理论,生命是“战乾”“劳坎”“成言艮”的过程。人的脏腑五官等皆效法天地四时阴阳五行,六腑法天,五藏象地,人之五官比类于世俗之官,世俗之官最早发于巫祝时代的神道之官。
(8)天地之序的节奏也是生命的规律,天地之气的变化同样深刻影响着生命的机能活动,所以天忌不可不知,天道不可不法。原始中医学从天地论人体,大异于西方医学就人体论人体。始于巫祝医学的究天论人,作为先源,一直指轨着后来中医学的发展道路。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论成分强于选择论成分。
(9)《周易》卦的本质是弥纶天地的宇宙模型,是源自“仰以观于天象,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易与天地准”之法的创造。其宗旨在于“《易》以道阴阳”的“顺性命之理”,这也正是医学的宗旨。中医学和《周易》,从观天的起源到理论目标都在于“顺性命之理”,可见“医易同源”之论不谬。对于阴阳,惟“立象以尽意”,故《内经》尚其象,如藏象与《周易》一致。
三、勾勒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形成过程的阶序
对于天文历法、医学、易学、道学、理学、哲学、历史、诸子百家有关论述的考证后,作者勾勒出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形成的基本过程的阶序。大体是:先民在生活生产中的观察实践,由是而肇发了天文历法纪时之学,进而发生了对天地万物演化思想规律的认识。
在这点上,作者概括为“元气阴阳四时五行六气论”,这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思想的核心,由此而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的宇宙演化之学、医学、 哲学和诸子百家之学。并据此破解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神话,使之有口传史学的价值。
元气阴阳四时五行六气论是全书的纲领。作者典言,此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形成过程的 影响是根本性的,也是全方位的和决定性的。全书即以此为框架对中医学基本理论从诸气、阴阳、命门三焦、脏腑理论、六气与伤寒六经、经络理论等逐一阐述。
其中,作者提出的“命门三焦理论”是递起演明的悟道创解。
“命门”一词,《内经》言“命门者目”,《难经》以右肾为命门。到了明代,临床实践的发展,五脏六腑的理论在解说生命主宰层次及精气演化过程时远非所及,而在哲学上又受到宋代太极图论说的影响,医学家们接受了“人人各有太极”之论,开始探索以命门为脏腑甚至是更高层次的脏腑,于是有多种命门学说乘时而起。
例如虞抟的两肾命门,李时珍的先天精腑命门,张介宾的水火命门,孙一奎的动气命门,赵献可的君主命门等等。命门学说在明末还成为支持温补学派的理论之一。但命门学说因各家的论说都有其不完备性,认识不一而始终处于“各家学说”状态。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中医界曾举行过一规模较大的讨论,不仅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以致右肾命门之说声响颇重,是论现在仍写入某些《中医学基础》教材之中。
作者对命门以先天之本,后天之基立论,统理了命门–原气–肾间动气–三焦的关系。即:两精相抟后,先天之精气在人形初定后藏化于命门,之后气化为原气和生殖之精。生殖之精贮藏,原气经肾间动气到三焦,从三焦而到全身,这即是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为“命门之用”的关系。此番疏解,使命门学说在理论上有清晰性,逻辑上有自洽性,并结合临床,分立了命门阴阳两虚、命门阳虚火衰、命门元阴偏虚三种证候类型,各列有治疗药物和方剂,由是而使命门学说成为一个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藏象理论。
三焦一直是自《内经》立论以来,别解最多、尚待统一的理论。近百年来,其研读者的假说也多。如关于其形体有腔子说、油膜(大网膜)说、淋巴管说、水道说、三个热源地说(日本学者)等等,各说齐陈。
作者以本书阐述的元气理论的诸气为基点,对历代医家论述三焦的一致之处包综辐凑,包括《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陈无择、李东垣、李时珍、赵献可、张介宾等的见解。指出三焦的脏腑本质是泻而不藏,其气象天的独大而有名无形的孤腑。在通行原气的功能上,命门与三焦是表里关系。三焦为诸气(或称为三气)气化之总司,对呼吸之气、水气、谷气施以气化过程,化生气血,灌溉脏腑。上中下三焦如天地 人之三才,上焦主入,中焦主化,下焦主出。故三焦之为病可遍见脏腑经络,表现为气机痹阻、清浊冲逆、瘀血结滞、痰湿结聚、痈脓痛塞、癃闭淋下、阴阳俱厥、内外不通等。这也为吴鞠通以三焦治湿热提供了最佳解读。
以元气阴阳四时五行六气论为纲领,确实地、系统地阐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多有创见和亮点。例如以阴阳体用四时五行诠释五脏,从生成之道论达其存续之道,意境高蹈。
以六气模式解读仲景《伤寒论》六经,比之历代所论及的经络说、气化说、八纲说、六步说、六地面说等诸说有独到之处。既合四时阴阳(三阴三阳)之阴阳离合表里内外,又属六气病因分证论治,还以六气之理阐述各经治法治方,卓为一家之论。
体大思精,独具创辟,以一部论著使中医理论从发生到要妙尽收眼底。全书合人心智,促人解读。读后令人钦佩作者的学术功力和勤奋不懈的治学态度,故以此文向作者祝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