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余向东:循证是最好的医学人文

已有 1738 次阅读 2024-8-25 11:21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磁湖布医 2024年08月19日 11:48

又到医师节,我本来不想写任何文字,只想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度过这一天。

最好不要告诉我今天是医师节,但这显然不可能。

不要让我参加任何活动就行,各种表彰、竞赛、慰问、演出......都别烦我。好在这些以前都没有烦过我,今后更不会。

放假,那是奢望,医生放假谁看病?

发钱发礼物,算了吧。

安安静静就好,就是最大的尊重。

然而,今天在火车上,冥冥中一个声音对我说,还是写点什么吧,不然何以遣此漫长旅程?

写点什么呢?

我首先看到今年医师节的宣传口号,“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就谈谈这个吧。

何为医学的“人文精神”?我不想纠缠概念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仁者爱人到大医精诚地掉书袋,直接说吧,其实就是尊重患者,给患者以最好的医疗服务。

那不就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精神吗?

循证医学的三要素,当前最佳证据+医者经验+患者价值。

技术最娴熟的医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又最尊重患者意愿,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医学人文吗?

前循证时代的医学(包括所有的传统医学和循证以前的西医)肯定不服气啊!凭什么?难道咱们不也是这样做的?

前循证时代的医学和循证医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认为是,前循证时代的医学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医疗,也没有能力评出“当前最佳证据”,自然也无法提供当前最佳的医疗服务。

传统医学无非家传师传,知道的就一线单传那么一丁点,他不可能知道世界范围内某病的其他疗法和最好疗法。

循证以前的现代医学其实也不知道最好的医疗是什么。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以百万计,任何一个病的治疗都千奇百怪百人百样,压根就无法判断哪一个才是最好的。

直到循证医学诞生,才有了对海量医疗证据进行统一评价的方法,全世界的医生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一下子看到了整体清晰的景象,也看到了什么才是最佳疗法和药物。

这好比买东西,你肯定想买到最好的又最便宜的,但你到店里去买,店家却只把他家的东西夸出花来,你买到的只是这个店的东西,并不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有没有这样的店,它会告诉你你想买的衣服全世界有多少品牌,各有什么特点,权威的行业评价是什么,哪一款在你的消费水平内,本店能提供哪一款,如果需要更好的款式它甚至会介绍你其他的获得途径......

大约没有这样的店吧,因为这种境界的店已经是循证的店。

循证医学面对病人的需求,决不仅仅宣传自家的祖传“绝技密方”,也不仅仅是本院的特色高端技术。它要求医生告知病人,他的病在当前世界范围的最佳疗法有哪些?所谓最佳,是指反复多次经过了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的检验的,是全世界绝大部分医生公认的最好治疗。循证医学也会告诉你,有些疗法虽然没有高质量证据,却有广泛使用的经验和安全记录,专家一致推荐,这也是一种选择。医生把所有的疗法摆到你面前,告诉你哪个证据最硬,哪个价格最廉,你怎么选择,要尊重你的价值观和你的实际情况。

比如,慢粒白的病人去一家诊所,坐诊医生鹤发童颜言语可亲,要用他的家传血癌1号给你治病,这样的医生,他态度再好,“医德”再高,哪怕免费给你用药,也不是最好的医生。

同样的情境,一个循证的医生会怎么做?他会告诉你:对于慢粒白,全世界公认最好的治疗是靶向治疗,有伊马替尼(《我不是药神》里的神药)等药物,治愈率可达90%。这个药的医保政策如何,有没有第三方的救助机制等等。如果病人仍然没有条件,还有羟基脲、干扰素、马利兰等老药可选,也都有50%以上的完全缓解率。医生所在的诊所不能提供这些药物和治疗,但他不会骗你用无效(无证据)的药物留你,反而会告诉你更好的医院和途径。这才是具有循证人文精神的医生,也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医学人文和医者仁心,其实是一回事,它很简单,就是告诉病人最好的治疗有哪些,然后和病人一起商量着选一个。为了能够亲自提供最好的医疗,医生还需要磨练自己的经验和技术。

这就是循证。

循证就是最好的医学人文。

不懂循证的医生,别扯什么人文精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8096.html

上一篇:[转载]余向东:病和证为什么要辨,以乳腺癌为例
下一篇:[转载]余向东:拍砖10版内科学(1)——网红体“前言”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