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背后的文化故事

已有 2901 次阅读 2023-10-21 21:32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重阳节到了,医院组织了退休职工“乐叙重阳节”活动,拟王召钦副院长主持,徐勇党委书记致辞,卢洪洲院长介绍医院发展情况,2名退休职工代表分享退休生活,退休党支部党课,职工餐厅聚餐,发放重阳节慰问物资等。下面是我准备的发言稿:

那天,姚瑶打电话过来,要我和肖书记代表退休职工发个言。我觉得江福生和王常春两位老兄更合适,一是他们来得早,二是与大家打交道更多一些。但她说他们来不了,我自告奋勇地想再做做工作。由于好久没联系,我们打起电话就没完没了,讲了很多往事。常春兄在浙江旅游,江兄患青光眼,晚上活动不便,都抱歉不能参加这不可多得的聚会。

医院创办于1985年,我是1999年年底调来的。我来的时候,医院职工不到300人(现在近3000人),但医院文化还是搞得很不错。当时有一本《深圳市东湖医院院刊》,每月一期,持续了好多年。这次江兄在电话中提起来,说当时卫生局的一位领导(谢若斯处长,后升任卫健委副巡视员)每期必看,当着他的面赞扬过几次。那时候,我们两个负责院刊的组稿和编辑加工,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今,医院迁来李朗也已经13年了,规模、水平和职工人数早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早几天,我和樊群来医院门诊看病,眼见医院的巨大变化,心情十分激动。记得2016年12月,我写了篇博文“暗摩岭下: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第一村”,介绍了医院现址背后的文化碰撞故事。那天,江兄也讲到医院搬迁过程中的诸多往事:

那是2003年“非典”之后,市政府决定医院搬迁到郊外,让每个区提供一个备选地址。选址于此,是当年周俊安局长一锤定音的。但在确定选址之后,从设计到施工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那时候,好不容易新建的教堂投入使用1年多。且在此之前的2001年5月,深圳市政府文物局确定李朗老礼拜堂属文物保护单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或破坏。同时,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基督教乐育神学院”。它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座基督教福音堂,建成时间早于有粤东第一教堂之称的五华樟村教堂。乐育神学院,又称李朗存真神学院、存真书院、传道书院,据王治心的《中国基督教史纲》考证是中国“最早的神学院”。

经多次磋商,政府答应在石芽岭公园路段规划了3202.33㎡(其中200㎡为象征性补偿乐育神学院遗址)为重建礼拜堂用地。但因为谈判一直不太顺利,到2008年7月,龙岗区南湾街道在没有知会布吉教堂,就直接让医院施工单位选择在晚上推倒(因为李朗老礼拜堂基督教乐育神学院均在施工红线内,教堂白天常有人“盯住”)。自此,中国第一所基督教神学院——乐育神学院旧址被夷为平地。

李朗是原宝安县(深圳市前身,清代称新安县)中部的客家山村,距深圳墟(今东门步行街)不足10公里。1846年,瑞典基督教巴色差会派韩山明、黎力基来华传福音,他们1847年3月抵达香港;1848年到沙头角传福音,并为病人医病;1852年5月,两位牧师先后来到布吉,并在布吉租房开设宣道所。

基督教初到之时,信者极少,最早相信并持守信仰的是布吉老圩村凌启莲一家,他全家受洗归入教会。但是乡民反对者甚众,甚至仇视教会,迫害信耶稣的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两位牧师于1853年迁至李朗村,从此信教受洗人员日益增加。1854年秋天购地筹建礼拜堂,1855年3月11日建成并举行献堂典礼。当时,下李朗村已经有40多户家庭归信耶稣,加入了基督教会。如果从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才对外开放内地来说,李朗是中国内地对外开放的第一村,凌启莲家族也成为深圳首屈一指的书香世家

1854年,黎力基牧师接任并开始着手编写《客语字典》;1856年建成乐育神学院,招生培养圣职人员,是中国内地第一所神学院(华人第一所神学院于1845年在香港建立,原是马礼逊于1818年在马六甲所创办的“英华书院”,于1844年迁到香港,次年改为神学院)。除了礼拜堂和神学院外,还设立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之后在布吉设立祈祷所,传扬福音。与此同时,他们还购买暗摩岭山,作为教会的(圣山)坟山(面积有84亩多)。

1950年以后,因历史原因,布吉教会停止聚会,以后布吉教堂曾被布吉医院和布吉中学所用,以及被老圩村的村民作仓库之用。直到1985年,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宝安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筹备组,根据宗教政策落实收回教堂产权,逐渐恢复宗教活动。

2016年,医院旁边新修了“李朗圣山公园”,200多教民墓地遍布于圣山,它们默默地见证和保存着这段如烟的历史文化。

最后,愿医院深深植根于这片热土,人杰地灵,相映生辉;愿所有退休的兄弟姐妹健康快乐,事事顺心!

谢谢大家!

附:我搜集了40多张照片放在博客里,请大家在群里欣赏。早年跟随孙中山在南洋开展革命活动、后淡出政界从教的陈安仁先生撰文说:“李朗在深山穷谷中,有德国巴色(Basell)教会所设立之总会,另有宗教大学院一所,两等小学一所,大学院学生约五十人,小学学生约百余人,在这里读书是不收学费的,而一年之食宿费,只十元左右,故许多教会贫苦子弟,能脱离家庭而就学于是。”

01  李朗村

1.jpg

1  顾士曼于1870年的李朗村绘图稿

2.jpg

2  外国传教士所拍的1877-1912年间的李朗村

3.jpg

3  曾经的下李朗老村边的水塘和部分老房所在地

   说明:经过本村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年妇女指认,本图就是老照片的拍摄地,当年传教士的机位是在左后方数十米的高处,现在已经变成了大马路。图中左边第一个高压线铁塔左侧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大楼,即为原李朗村老教堂所在地,医院右侧那座白色的塔尖为新教堂所在地。原照中左边那座山已经被挖掉大半,盖上了楼房,现在的水官高速就建在左边那座山上。

4.jpg

4  李朗村的水井(拍摄时间:1926-1933)

5.jpg

5  李朗村信教的村民(拍摄时间:1939)

02  李朗教堂

6    韩山明(Theodore Hamberg,1819年3月25日-1854年5月13日)

又译韩山文,生于瑞典京都斯德歌尔摩(Stockholm)的卡达莉娜教区(Katarina Parina)。是一位活跃于中国的瑞典传教士,以对早期太平天国的重要记载和在广东省建立基督教差会而着称。他还创立了西方研究客家方言的基础。他是瑞典化学家Nils Peter Hamberg的弟弟。1854年,韩山明在香港去世。

7.jpg

   7  1896年的黎力基牧师

8.jpg

8  深圳李朗的福音堂(毕安于1864年描绘,反映深圳有关宗教历史的第一张纪实影像)

9.jpg

9  已具规模的李朗礼拜堂和乐育神学院(拍摄时间:1904-1920)

注:至1876年,几经重建、增建已具规模,是基督教巴色差会在华总会早期所在地。

10.jpg

10  参加集会的牧师和教民(拍摄时间:1910-11-03)

11.jpg

11  李朗老教堂(早于1937年)

12.jpg

12  1940年日军扫荡李朗后,教堂被毁的留影

13.jpg

13  1942年,被日本人炸毁后的教堂

14  2016年即将搬迁的李朗新教堂

15

16

03  李朗神学院(1864-1925)

李朗神学院是深圳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以本土语言教授神学,为教会提供传道同工,又有促进该会信仰的本色化发展。巴色差会驻华总牧师法国毕安(Charles Piton,1884年回国)任第一任院长,1925年崇真会自立后,1925年李朗乐育神学院迁兴宁坪塘,称为坪塘神学院,并增设预科班。1946年,经第八届总议会议决,将神学院迁到梅县黄塘,改称为梅县乐育神学院。直到1951年,神学院停办。后并入香港西贡崇基神学院。1929年至1951年间,毕业人数有110名。该院毕业生不少日后在崇真会服务,如张声和、何道修、徐恩祥、汤兆奇、周天和、叶贵廷、汤兆灵,在客家区教会服务的如何树德、刘恩源、邬汉谦、徐向豪等。乐育神学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17.jpg

17  李朗乐育神学院(又称存真书院、传道书院,拍摄时间:1885-1920)

注:创办于1864年,至1925年迁往兴宁坪塘,神学院在李朗时间长达61年。

18.jpg

18  祭恩牧师、韶波牧师和学生(拍摄时间:1902年前)

19.jpg

19  神学院师生(拍摄时间:1897-1902)

20.jpg

20  贝德明1864年在存真书院

21.jpg

21  1873年的毕安(存真书院院长兼德文课教师)

22.jpg

22  1872年的顾土曼(教授希腊文)

[转载]图说历史,深圳李朗往事

23  1876年的韶波(传道书院院长)

24.jpg

24  李朗神学院大教室(1898-1913)

25.jpg

25  李朗神学院大教堂遗址

   04  李朗教会学校(建于1856年)

26.jpg

26  李朗教会学校师生(拍摄时间:1896年)

27.jpg

27  李朗教会学校(拍摄时间:1897-1901)

28.jpg

28  李朗教会学校的师生(拍摄时间:1903年前)

29.jpg

29  李朗神学院和李朗教会学校的学生(拍摄时间:1896-1905)

30.jpg

30  李朗女校师生合影(1896-1905)

05  暗摩岭圣山

31  2016年新建的圣山公园(及以下均摄于1996年12月)

32  若亚方舟的头部

33  公园简介


34  山顶的建筑

35  早年的介绍

36  部分墓葬(以下均是)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jpg

46  正在建筑的病房与即将搬迁的教堂(2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06722.html

上一篇:[转载]对话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徐宏喜:未来中医药发展将伴随五大趋势
下一篇:[转载]2023重大科学问题难题公布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