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宁夏五日(8):水洞沟

已有 1786 次阅读 2023-6-8 11:59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水洞沟是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早上9点从酒店出发,驱车20多公里,来到灵武市临河镇。这里离河东机场11公里,参观毕即启程去机场,分别奔赴武汉和深圳。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四万年前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100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

可以想象,4万年前的一群从北方迁徙而来的狩猎采集人,在这里安营扎寨,代代相传,他们谱写了史前文化的篇章。至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仍在这里打石制陶,传递文明的薪火。

同时,水洞沟地区又是我国北方明代古长城、“横城大边”、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构成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1474年,自横城至盐池的长城落成,它成为明代长城的一部分。1697年,清朝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准格尔部,循长城南侧古道穿水洞沟而过,留下历史的印记

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经历了千万年的风沙雕蚀,这里集中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20多处土林奇绝景观。

据百度所记,水洞沟历史上的经过六次挖掘:

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途经水洞沟时,落脚在“张三小店”。肯特在水洞沟断崖上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他在天津遇到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把自己的发现如实相告。

1923年6月,在结束对甘肃部分地区的考察之后,桑志华和著名学者德日进来到水洞沟,在断崖边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动物化石。自此,一场历时10天的考察发掘就此展开,总共发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制品动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状器旧石器

1960年夏季,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开进水洞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1963年,被称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之父”的裴文中亲自带队,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

1980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则是第四次。

2003-2007年,数十位专家学者满怀希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次,是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这次考古,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发掘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丰硕。这次,不仅调动了GPS定位仪全站仪、摄像机等先进设备,而且邀请了地质学、年代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的专家到现场研讨、授课,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

2014年6月10日-7月10日,宁夏水洞沟遗址举行第四届文化旅游节以及第六次考古发掘。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的专家,一同进行了再次发掘。

在水洞沟发现的100年间,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贾兰坡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等知名专家都曾前来,美国、韩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也曾远道而来。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名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的形式,让人们了解人类进化的起源、水洞沟文化的兴起以及水洞沟遗址六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与成果。尤其是12分钟的动态演出,实景体验馆将高科技、艺术性、文学性等元素融合,使万年的时光和历史场景倒流,我们似乎亲眼见证远古水洞沟从植被繁茂、动物成群,到气候变迁、环境恶化,水洞沟人不得不远走他乡的过程。还有,远古祖先的采集、打猎、祭祀、恋爱以及围着篝火烤食猎物,载歌载舞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暴雨,洪水,地震等灾难来临时的震撼场景,都一一展现在面前。高科技逼真的还原,让我们穿越了3万多年的时空距离。

随后,我们来到张三小店:1923年,当一阵悠扬的驼铃声从远处渐渐传来时,有家名叫张三小店的车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从远方来了。于是,主人张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门口迎接,来者是两位黄发蓝眼的外国人,即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他们这次是从天津出发沿黄河沿岸考察,在途经水洞沟时由于天色已晚就住进了张三小店院子里陈列着四尊雕像,他们分别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先生,是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人士。

接着,我们走进了水洞沟村,这是北方先民们创造的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这种居室往往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水洞沟人作了进一步改进,发展成一种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其方法是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确定为墙壁的地基上,用土坯垒墙,使之达到一定高度,再以桁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这种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遗址,当地人习称为“地窝子”。水洞沟村聚落共有29处地穴式建筑遗址,建造者仅选择了其中的一些进行了恢复,让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不远处,是穿越了数万年的明长城遗址。旅游区内的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明长城西至小龙头(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而今只剩下断壁残垣。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

这是一座“一脚跨两省”的长城观景台,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是浓厚西北大漠风貌;而在南边的水洞沟,湖泊湿地、高峡平湖,则尽显江南秀色。站在观景台上,沟壑纵横,地形独特的土林景观就在脚下,跌宕逶迤直达峡谷深处。整片翠绿的芦苇荡随风摆荡,风景蔚为壮观。

走下观景台,我们顺着芦花谷一路前行,谷内芦苇摇曳生姿,心情一片宁静。但队伍中的大姐因腰部不适,我们两个男人近乎架着她,才翻过长城到前面的红山湖乘船。据说,该湖由挖掘修长城的泥土形成,却意外地留下了这个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湖泊。乘船荡漾在红山湖中,绿波荡漾,人与水鸟和谐共处,长城、断崖倒映水中,蓝天白云,映于水底,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天人合一、历史文化和当今生态有机结合的“塞上江南”,实在是不可多得。

下船登上码头,来到沙枣湾。沙枣湾里沙枣树丛生,这时已经到了沙枣花开的时候,但它的清香远远不能抵消骡子和骆驼的气味,因为安排了一段骡子车和骆驼车的游程。好在驾车的汉子,用那塞外的歌喉为我们冲淡了一路的刺鼻气味。

旅游区内的明清两代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藏兵洞、边沟、大峡谷、红山堡、瓮城等共同构成。峡谷两侧悬崖上的一个个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它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伺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我国的长城防御体系中,把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统,全国一处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路口颇多,左右盘旋,犹如迷宫久久不见尽头。洞内辟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库、火药库、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设施。看着蜿蜒东去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让人想起了当年“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的壮烈场面。

由于水洞沟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石器,与西方出土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水洞沟文化“西来说”。同样的,水洞沟某些地点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我国北方小石器传统的石制品,又与其同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存在某种关联,这两种类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说”。

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在三四万年前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动植物资源,也具有比较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据此推测,大约在4万年前,有一群原来生活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先民受冰期严寒的逼迫,辗转来到水洞沟繁衍生息,并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锋利的石器。

走出“藏兵洞”,又乘上拖拉机者,让我们回到了景区的大门口。小鱼师傅已经等在那里,他把我们送到机场,我们合影留念:再见,小鱼!再见,宁夏!告别了,人生的又一段旅程!

1

2

3

4

5

6  1923年,“张三小店”接待了桑志华和德日进,成为发现水洞沟遗址的标志性事件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微信图片_20230608082756.jpg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进入大峡谷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拖拉机车

81  再见,小鱼师傅;再见,宁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1001.html

上一篇:宁夏五日(7):青铜峡
下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28)——真假猴王(真真假假神经症-5)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