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23)——千面幽灵(1)

已有 1695 次阅读 2023-3-6 16:27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神经症(neurosis)恐怕是精神医学中最有争议、最容易被误解的一种疾病。首先从名字上看,神经症和“神经病”仅一字之差,常常被误解为脑筋不正常。也和神经科的“神经病”(神经系统疾病)相差万里。

神经症是由苏格兰医生Willian Cullen 在1769年首先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这样一类慢性疾病:病人临床症状千变万化,像表演大师一样,可以表现出与任何疾病相似的症状,既可以像胃病,也可以像心脏病,但找不到任何相对应的器质性改变。因而推测其病变部位根本不在局部器官,而在神经系统。它可能源自神经系统的某种病理性改变或功能性紊乱。因而命名为神经症,就是神经系统疾病之意。

我国解放后学界将neurosis翻译为“神经官能症”,意思是“神经系统器官的机能性疾病”。其实Cullen的neurosis泛指神经系统疾病,并不限于是功能性疾病,也包括许多当时无法查明病因的神经科疾病。翻译上的这个画蛇添足之笔据说来源于前苏联的学术思想。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逐步将所有存在器质性改变的类型从神经症中移除,仅保留功能性疾病类型。“神经官能症”这个名称倒也正好符合疾病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领域从原来的跟随苏联转向了北美。1984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订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里也正式将“神经官能症”正名为“神经症”。神经症概念经历了一个从“神经系统的疾病”变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再到“精神障碍”的历史性演变。

尽管争议很大,但《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仍对神经症做出了一个大家勉强能够接受的定义:神经症是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病人对病有相对的自知力,并且现实检验能力没有损害,这表现在病人通常不把病态主观体验和幻想跟外界现实混淆起来。行为可以大受影响。但通常仍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人格也没有瓦解。主要表现有过分焦虑、歇斯底里、恐怖、强迫和抑郁症状。国内专家比较强调神经症有一定人格基础,例如病前就存在敏感多疑、胆小怕事、强迫固执等性格特征。病人为各种躯体的或精神的不适感、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苦恼。这种苦恼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病人力图摆脱,但却无能为力。

这个定义首先会引起病人的不安。曾有个病人拿着一本书来问我,说他明明只是胃不舒服,怎么书里说这是“神经症”,属于“精神障碍”?我给他解释说:“你的胃痛只是你的主观感受,胃镜检查你的胃没有问题。所以说这是‘精神障碍’范畴。”病人不仅不接受我的解释,反而生气地说:“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病是装出来的?你们医生自己没本事,反而说我有‘精神障碍’,你们的脑子才有障碍!”显然,这个病人不能接受我的解释。

神经症定义强调“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证据”,但在临床上,做出这样的结论是有风险的。我在门诊曾看过一个病人,经常腹泻,查大便、肠镜等都无异常发现。当时按神经症治疗,病人服药后症状也明显减轻。可一年后他来告诉我,他查出了结肠癌并且已经转移。可见,现在虽然有了更多更先进的临床检查方法,但很多躯体疾病早期仍然是不容易发现的。所以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尽量避免直接下诊断,而是让病人先去相应的科室明确排除躯体性疾病。

早期的神经症在女性主要为歇斯底里症,在男性则表现为疑病症。以后不断有各种各样表现的病症被加入进来。许多病症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如:1861年Morel首先使用的强迫症(obsession);1871年C.Westphal创建的恐怖症(agoraphobia);1894年S.Freud首先将焦虑症视为一种神经症。但也有很多病名已经淘汰不用,如精神神经症、脊髓刺激、反射功能性神经疾病等。

进入20世纪,神经症的概念越来越宽泛,似乎只要有主诉,查无客观依据,无精神病性症状,病程绵延难愈者都可套上神经症诊断。在医学上,当一种疾病概念模糊不清,外延过于宽泛时,就失去临床意义。这样的诊断和中医里说的“疑难杂症”一样,成为了供临床医生存放“无名病症”的废纸篓。精神科有两大“废纸篓”: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重症扔进精神分裂症篓,轻症扔进神经症篓。但这样的废纸篓颇受临床医生的欢迎,它让许多无法确诊的病症有了存放之处。正因如此,神经症患病率的流行学调查数据可信度不高。不同地方调查的数据相差很大。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调查资料推算的患病率大致范围为5~8%,可供作为参考。

神经症千人千面,同一个人的症状也会像白骨精一样,经常变换面貌和身段。一会儿像疑病症,一会儿像焦虑症。其诊断的信度、效度都差强人意。神经症也是精神科诊断变迁最多的疾病。时代不同,医生的诊断偏好也有所不同。19世纪西方医生习惯诊断歇斯底里症(癔症)。经典的场景就是那些贵夫人精神受到刺激后会歇斯底里发作,略带夸张地晕倒不省人事。待仆人拿个小药瓶来让她闻一下后便缓缓苏醒。20世纪的医生偏爱诊断神经衰弱。不仅精神科,内科医生也喜欢给一些经常失眠、虽无器质性病征但显得很虚弱的病人使用这个诊断。进入21世纪,焦虑症无疑是最时髦的诊断。焦虑和抑郁像一对顽皮的幽灵在现代人的头顶上徘徊跳跃,时不时捉弄你一下。

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神经症诊断不断被调整。有的病症被重新归类,如抑郁性神经症被归类到情感性精神障碍大类中。癔症(歇斯底里)因为和其他类型的神经症差异太大,显得十分突兀,最终被移出神经症,成为一组独立的精神障碍单元。神经衰弱诊断虽未取消,但被建议临床尽量少用。

对神经症的所有调整中,美国人的步子迈得最大,干脆取消了神经症诊断类别,而将其中的焦虑症、强迫症等病症都独立编码,不再勉强用一个神经症病名概而括之。但我国学者好像更倾向于保留神经症诊断,断言抛弃神经症这个概念是不会成功的和实际上行不通的。并将其分为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症型。自从将癔症移除后,神经症余下的这些类的共性还是十分突出的,可以概括为以下6条:①没有器质性基础;②有自知力;③现实检验能力完整;④行为保持在社会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⑤人格没有瓦解;⑥没有精神病性症状。

归根到底,神经症仍属于一组病因和病理机制未明的疾病,对它的定义、分类和诊断都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它的最终归宿如何,尚待观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9136.html

上一篇:[转载]疫苗的历史:技术、疾病与挑战
下一篇:[转载]柯晓:便秘的东西方认识与交汇点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