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陈民藩:闽派肛肠学科领路人(国医大师列传-18)

已有 2845 次阅读 2022-12-9 10:5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12-01,作者:董俊彤

陈民藩,1935年12月生,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从事中医肛肠专科医、教、研工作六十余年,系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创始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中医肛肠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的“枯痔疗法”科研项目,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福建省科技成果奖;构建了“湿热论治、以通为用、内外并治、存体寡损、形神兼顾”的闽派中医肛肠学术思想精髓。

66年前,他放弃进入省卫生厅工作的机会,带着从学校习得的西医知识,踏进了福建省人民医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大门,“解决患者病痛”是他行医路上的初心。

60年前,他辗转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在祖国各地留下了行医足迹,“为人民服务”刻在了年轻的心里。

44年前,他主持的“枯痔疗法”科研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颁奖前一天,他为接诊一位重病患者,放弃了赴京领奖。

如今,他虽已进入耄耋之年,却仍活跃在临床一线,每周坚持半天门诊和一次病房查房。

今年,他已87岁,获评“国医大师”后,始终用心用情践行自己的行医使命,并未因荣誉等身有丝毫改变。

他就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陈民藩,从事中医肛肠学科医教研工作六十余载,带领福建省在痔疮的治疗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让福建省成为了“枯痔钉的故乡”。

一次永别,在他心中埋下学医的种子。

1941年,6岁的陈民藩第一次直面死亡。向来神采奕奕的母亲因为感染霍乱,短短几天,整个人迅速萎靡,陈民藩被迫与母亲分开,直到母亲离世的消息传来。

疾病带走了我的母亲,我当时就想如果我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就不会束手无策。”

陈民藩自小敏而好学,三岁开始读《论语》《孟子》《庄子》等书籍,大量的阅读为日后深研中医典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陈民藩入读福州医士学校。在这里,他专心笃学,目不窥园,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学习各种专业书籍。一本书、一支笔,边读边记。刻苦求学的他收获了优异成绩和同学老师的认可。入学第一年,陈民藩担任了学生会学习部的部长,第二年担任了学生会主席。

1956年,临近毕业的陈民藩因在校期间表现优异,被分配到了福建省卫生厅工作,但一心想做临床工作的陈民藩最终选择成为福建省人民医院的一名临床医生。正是这个选择,让学习西医的他有了系统学习中医的机会。

当时医院要求医生们去福建中医进修学校听课,于是陈民藩除了上班的时间,别的时候都去“补课”,进而接触了大量的中医典籍,从《药性赋》《汤头歌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到《外科正宗》《外科大成》《外科理例》等外科专著,他在中医典籍中探赜索隐。但他并不满足于现有学习,1957年报名在福建业余大学中医专业学习,此后也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功夫在医外”,一名医生在精研医术的同时,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做到“中晓人事”。从诸子百家、汉赋、元杂剧到明清小说,陈民藩无不涉猎。

在女儿陈丹的眼中,陈民藩永远保持着对知识的如饥似渴,“从我记事起,父亲的书房就堆满了各类书籍,读书和看病是他做的最多的两件事”。

陈民藩认为,只有在掌握经典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收百家之长,在众多医学古籍中继承挖掘,临床实践遵古而不泥古,时时总结发微,技艺才能日益精进。他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穷岐黄奥旨,继古圣先贤,为日后带领福建肛肠学术的发展筑牢根基。


△ 1964年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痔疮科师生合影,前排左一为陈民藩

1956年是陈民藩从事中医肛肠工作的第一年。初出茅庐的他接诊了一名因血便、疼痛等症状在其他医院当作痔疮治疗却一直不见好转的患者。通过询问病史、仔细的指诊检查,陈民藩发现患者肛门深处有一个占位病变,他赶快请来更有经验的老师再检查,经过反复检查,最后确诊为直肠癌。患者随后到上海的大医院做了手术,切下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瘤。

发现了其他医院外科主任漏诊的直肠癌,年轻的陈民藩更加坚定了要用所学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决心。他从研究规范枯痔钉砒霜的安全用量着手,让枯痔钉不再是“以毒攻毒”。

在中医学上,“痔疮脱水干枯坏死”叫枯痔。枯痔疗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应用枯痔散治疗最早见于南宋,之后演变发展成枯痔钉疗法。20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枯痔钉疗法盛行,但传统的枯痔钉含砒霜、明矾等药物,把握不好分寸会发生砒霜中毒。

如何减少传统枯痔钉“以毒攻毒”带来的毒副作用?陈民藩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攻关。他先将含砒量降低,通过3000多例临床数据,以及持续的实验研究,找到了含砒枯痔钉合适的用法用量,得到同道的认可,写进含砒枯痔钉的诊疗规范中。六十年代初,他又研究出了去掉砒霜、留下明矾的“无砒枯痔疗法”。

“我们发现,使用无砒的枯痔钉后,患者肝肾功能不受影响,但有些患者会发烧,我们就想如何减少感染,后来尝试着用注射疗法,调配出合适的枯痔液,做到无菌操作,解决了发烧、血尿的问题。”在不断的研究中枯痔液诞生了。

1978年,陈民藩主持的“枯痔疗法”研究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福建省科技成果奖,也因此确立了福建肛肠专科在全国的影响力,福建省更是被誉为“枯痔钉的故乡”。

在痔疮治疗中,陈民藩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挂线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是用医用丝线、橡皮筋等缠扎患病组织,利用“挂线”的紧箍力,使局部组织坏死。挂线疗法多应用于高位肛瘘、深部脓肿的治疗。陈民藩认为挂线疗法还有引流、止血、标志物等作用,他将挂线疗法进一步应用到肛裂并肛门狭窄、耻骨直肠肌肥厚、痔术后肛门直肠狭窄等疑难疾病的治疗,并加以演化,形成了“多挂线术式”“切挂留皮桥术式”“婴幼儿肛瘘挂线术式”等手术模式,临床效果显著。

同时,他还重视中医药在肛肠学科的特色作用,运用“酸涩收敛”理论研制了紫白膏、消炎生肌膏、消痔洗剂、黄白胶囊、黄术胶囊等一批富有专科特色的中药内服外用制剂,应用于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阶段,有其独特疗效,在福建省内及东南亚地区广泛应用。

陈民藩不仅关注药物研发,还重视对治疗器具的创新。早年科室缺少实用的肛肠手术器具和换药器具,陈民藩带领团队研究设计出一系列适合肛肠手术和换药的专科工具,如探针、镰刀探针、调药勺、引导针等。

几十年如一日的临床工作,陈民藩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应用和发扬中医学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结合福建地域、季节特点,肛肠疾病病因和位属特征,逐步提出并形成了“湿热论治、以通为用、内外并治、存体寡损、形神兼顾”的肛肠病诊疗和康复思想,建立“陈民藩中西医结合诊疗肛肠病模式”,丰富提升了中医肛肠学科的防治水平,逐步形成闽派中医肛肠的学术特色。

“1962年12月1日”,当陈民藩被问到入党时间,这位老党员脱口而出。

那时,陈民藩受邀到辽宁沈阳诊病,当时他与雷锋班的战友们同吃同住,一起“忆雷锋、学雷锋”。半年时间里,他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旅顺等地给患者看病。返院后,立即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至此“为人民服务”成为他践行了一生的使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医院病床数不足,住院条件也不完善,因此医生带着医疗器具前往病人家中诊治疾病的“家庭病房”十分流行。每到这时候,陈民藩都会带上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小药箱。

“过去下乡很多,出诊我们都背着小药箱,每年都要到山区轮流巡诊,哪里有病人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他说,作为党员就要为人民做事情。

这个小药箱,现在还保存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陈民藩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中,成为了科室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的“强心剂”。

临床上,陈民藩注重“非观血、少损伤”疗法的应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多为病人着想,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不断地去提升技术。”学生石荣告诉记者,陈民藩为了让学生提升技能,就让年轻医生们拿季节性水果练技术。

夏季葡萄多,陈民藩让学生用葡萄练手。手术切口小,对肛口组织损伤就少,病人痛苦就少。陈民藩用笔在葡萄上圈定个小范围,让学生将圈定的范围“抠”下来,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葡萄完整性。葡萄过季了,就改用橘子。

陈民藩不仅在技术上尽量让患者少受痛苦,在经济上更是为他们着想。陈民藩至今都是以普通号出诊,看诊时会经常询问患者“经济上有没有什么困难”,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他每每开的方药都是小而精且价格便宜。学生单苏圆说:“老师总说医生一定要为患者多考虑。”

凡是陈民藩接诊的患者,他都必定会负责到底,从术前到术后,乃至换药、贴胶布都会亲自动手。在电话还不普及时,碰上外省来的患者,陈民藩会提前记下患者地址,以便届时写信提醒回来复诊。

在固定电话还比较常用的年代,陈民藩从来不许家人长时间使用电话,就怕医院有紧急电话打来。晚饭后大部分时间他都会去医院看病人,甚至有时候整夜都不回家。

2003年,陈民藩退休了,但他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依旧坚持每周一、三、五出门诊,年接诊量3000余人次。后来因身体原因减少了门诊次数,但至今仍坚持每周半天门诊和一次查房。

“我父亲不是在给人看病,就是在看书、写书。”陈丹告诉记者,陈民藩毕生都在为患者为病人着想。从事中医肛肠工作几十年,陈民藩足迹遍及全国35个省级医院、56个县级医院,为患者实施手术,“也许在某些人眼中,搞肛肠是个脏兮兮的工作,我一干就是数十年,乐此不疲,因为能够为人民服务,我深爱我的工作。”陈民藩说。

“认真做事,简单做人”是他的人生本色。

“关于父亲获得的很多荣誉,我都是从他的学生那里知道的。”在女儿陈丹印象中,父亲从来不在家人面前提及自己获得的成就,呈现的永远是一个兢兢业业、怀有仁心的医生形象。

1990年后,科内许多的老同志先后退休,年轻人还不能独挑大梁,陈民藩就奔波在门诊、病房和手术室。遇到普通的病例,给年轻医生做助手,当“定海神针”;复杂的病例,则术前分析,术中指导,术后评点。

在学生眼中,陈民藩如师如父,时时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专业上的精进。“老师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传道授业”学生梁瑞文说,陈民藩经常对学生们强调,“人而无恒,不可以为良医”,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必须认真钻研,深入思考,持之以恒,久而久之,便可水到渠成,成为一名好医生。

退休后,陈民藩最爱的事就是去医院转一转,鼓励学生们在传承中创新。在陈民藩的指导下,学生石荣带领团队针对当代痔吻合器疗法,创新地提出“大C环”疗法以及精确切除疗法等,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在专科工具研发上取得了多种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陈民藩(左一)指导专利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

“开放办科,领先半代。”这是陈民藩常说的一句话,他要求师承弟子要比同期毕业的医生早“成名”半代。陈民藩认为35-45岁是外科医生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最活跃,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要让他们有发挥的平台,这样学术流派才不会断层,学科发展才不会衔接不上。

作为第二、第四、第六和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民藩带徒时,总是细心指导、谆谆教诲,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石荣、蔡而玮,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梁瑞文、郑文彬,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王菁、单苏圆等众多年轻医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福建省肛肠专科医教研的中流砥柱。

60多年来,陈民藩重视学术的传播和经验的下沉。他积极把最新的技术和看家本领向同行和基层医生传播,讲学、会诊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和福建省的县乡农村,主持举办全国及福建省肛肠病学科新技术学习班近百期,培训专业人员1万多人次。他先后发表了60多篇医学论文,撰写《陈民藩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等医学专著、合著6部。如今,陈民藩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也在继承陈民藩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40多家专科参加的闽派中医肛肠医联体,建成了20个二级工作站,将核心技术下沉到基层中,造福当地百姓。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从刚开科时只有两三个医生、十几张病床,发展到现在3个病区180张床位,相当于一个二级医院的规模,并设有专科独立手术室、中医药研究室、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盆底工作站,培养了石荣等30人医学专家团队,年完成手术量近万台,在高位复杂性肛瘘、环状混合痔、盆底疾病等专科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陈民藩倡导的“务实求精、服务大众、开放办科、领先半代”理念,在学科传承人的带领下,不断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专科规模、服务能力和影响力得到持续蓬勃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67198.html

上一篇:[转载]王自立:陇原上的脾胃大家(国医大师列传-17)
下一篇:[转载]林浩然:鱼类内分泌学家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