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北京知识官,2022年10月3日21:24
作者:启风,青年学者,历史作家,著有《短史记》,历史领域创作者。
“只有智人繁衍至今。”
Svante Pääbo获得了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完成了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测序,还发现丹尼索瓦人,开创“古基因组学”。诺贝尔奖委员会给Svante Pääbo的颁奖理由,就是表彰他在“有关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图1 Svante P bo
无论晚期智人从何地发展而来,他们都不是唯一的古人类。除他们外,至少还应包括尼安德特人、弗洛勒斯人和丹尼索瓦人。
下面是对以上几种已灭绝的“早期智人”的简介:
尼安德特人又被称为“穴居人”,1856年首先被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河谷,后来证明,他们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各处。同现代人相比,他们是适应寒冷的环境,长得身体粗壮、四肢短小。尼安德特人使用火和工具,但很可能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语言系统,维持着10-15人的小团体。尼安德特人灭绝于约2-3万年前。
图2 尼安德特人的可能面貌(natural history museum图)
2003年,科学家在印尼的弗洛勒斯岛上一个洞穴中的发现,即一具大约30岁成年女性的骨架——只有大约1米高,大脑相当于现代人的1/3。经过科学测算,这名被称为“弗洛勒斯人”的女性,生活在约1.8万年前,会使用火及工具。
科学家普遍认为,岛上资源匮乏,弗洛勒斯人的直立人祖先到达这里后,为了适应生活,后代身体逐渐趋于变小。人们曾用托尔金小说中对矮人的称呼,把他们叫做“霍比特人”。目前仅在一个岛上发现有弗洛勒斯人,还未发现其参与现代人类基因形成的痕迹。
2008年,科学家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南部的丹尼索瓦洞穴中,先后发现了一个儿童指骨和两颗牙齿,和此前已知的古人类化石都不同。经过DNA监测,这个新人种被命名为“丹尼索瓦人”,他们同尼安德特人是近亲,都是海德堡人的后裔,在约43万年前分家。科学家推测,丹尼索瓦人的人数还要超过尼安德特人。
图3 丹尼索瓦人的可能面貌
其中,尼安德特人是我们发现最早的其他人种,现代人曾设想了种种祖先和他们相遇时的情景。
大多数学者曾认为那是一场噩梦,如在斯坦福大学工作的古生物学家克莱因说:“你不会喜欢大屠杀这个想法的,但这个可能性很大”,他认为“智人在遇到尼安德特人时,心中只有仇恨和厌恶,对他们的困境漠不关心”。晚期智人凭借自己在语言、工具上的优势,屠杀了全部大约7万名尼安德特人。
在很长时间里,科学家们相信,尼安德特人不可能和晚期智人进行杂交。1997年,Svante Pääbo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尼安德特人线粒体DNA序列中有12个片断和现代人完全不同,两者间不存在血缘传承关系。晚期智人灭绝尼安德特人的观点,符合“非洲起源论”,即从非洲出走的智人取代了其他地区原有的其他人类种族。
事情在2010年发生了变化,由于DNA检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公布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草图,表明现代人基因中有1%-4%来源于尼安德特人——晚期智人曾和尼安德特人有过杂交。无论主动与否,尼安德特人和“这些新邻居结成的亲密纽带,让自己活在了现代人的DNA中”。
2012年,Svante Pääbo等科学家又完成对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测序。实验结果显示,部分现代人基因组中有多至5%来自丹尼索瓦人。如现代人体内名为EPAS-1的基因变种(可影响人类血液中的氧气)。
研究者还对汉族、苗族、韩国人等全球120个现代人族群的257套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对比,发现他们都同时拥有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Svante Pääbo等在2018年又公布了一个更为惊人的发现:俄罗斯丹尼索瓦洞穴中的一块骨头,来自于尼安德特人女性和丹尼索瓦人男性所生的混血儿。这名混血儿去世于5万多年前,当时13岁左右。
图4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所生混血儿的骨片(Nature图)
总之,Svante Pääbo对古人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智人祖先从何而来,又怎样繁衍至今,获得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1. (美)罗斯·派珀. 灭绝的动物:从人类历史中消失的物种.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39-143
2. 袁媛、李辉. 丹人DNA 揭示的早期智人的多起源. 现代人类学通讯,2010(4):
3. (英)迈克尔·艾伦·帕克. 生物的进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103-123
4. Svante Pääbo et al. The genome of the offspring of a Neanderthal mother and a Denisovan father,Nature,2018.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