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读姨侄女《学习的目的》

已有 2547 次阅读 2022-8-9 13:28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姨侄女是宁波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的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她最近写了篇文章“学习的目的”,是应孩子家长群里众多家长之邀而为之。姨侄女在国外大学工作多年,有带博士的长期经历,又有家中辅导小学生的体会(小孙子今年以小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想必会给焦虑的中国家长们带来一些多维的思索。

实际上,这是一份难答的考卷。试想,一大群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绝对的少数甚至唯一的家长们,向一位已经成为唯一的孩子的家长讨教武功秘诀,姨侄女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吗?

因此,姨侄女在文章中谈自己的的观点。一是青春期的孩子天性爱玩爱探索爱疯闹,同时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学习对他们来说,并非是最重要的事情,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形象和定位则相当重要。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是孩子们维护自己尊严的重要方面,只有当他们能够在成绩上取得竞争力的时候(不光是勤奋,还有天赋和他的成长环境),才会被卷进竞争漩涡中,才会付出自己的坚韧不拔。但进入竞争漩涡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多数孩子还得从其他方面寻找出路。这实际上表明,家长面临的选题是如何对待注定的少数与无可奈何的多数?以及自己的孩子成为无可奈何的多数,该怎样面对?

当然,姨侄女的孩子是全面发展的少数,甚至是唯一,她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让群里的每个家长都成为自己。只好委婉地说,焦虑的家长不要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划出一道鸿沟、为两代人沟通和交流设下阻碍;孩子们的学科内容,即使算上物理、化学、科学、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与他们未来生活中解决形形色色问题所需的能力和技巧相比还是很窄,完全没必要放大成绩的重要性。

她因此提出,孩子们常常有各种奇思妙想(包括大人看起来无厘头的想法),是值得家长高度关注的,这是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需要受到保护。她认为,这才是他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本领。她比较注重保护儿子的想象力:每当他灵光一现时我都会大大地夸奖他;他和老师开无伤大雅但是很有趣的玩笑我也会赞赏他的幽默感;他每篇思路发散的小作文我都会输入成电子档保存起来。

最后,她终将是要面对失望的大多数:

很多家长的焦虑点在于没有好的中考成绩孩子的未来将会一片黑暗。对此我有两个想法。首先,与其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如重视孩子学习的效率和专注度、重视他们的学习态度。特别注意减少课外补习、减少孩子重复性机械性刷题的时间,长时间的学习和刷题只会让孩子疲惫甚至厌学,也不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常常把学校课堂内容比喻成主餐,课外班当作辅食。课堂上吃饱吃好最重要,吃不饱才需要加餐。如果孩子成绩欠佳,我会认为是校内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有漏洞,这时候在校外补课适得其反。

其次,退一万步说,如果孩子中考失利没能考上高中,家长更需要摆正心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火种”。“火种”是杨福家院士(7月中旬刚刚过世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生前一直对年轻人强调的一个概念,适用于所有人。我对火种的理解是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即使这样的兴趣和特长在家长看来可能不靠谱。孩子找到自己的火种,会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其中,由此产生的内驱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家长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在生活中尽量带着孩子尝试不同的事物,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火种。“天生我才必有用”,古人能领悟的道理我们应该也可以。

另外一件我觉得现在体制内教育相对缺少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即对孩子人文思想和审美的启蒙和培养,也是杨福家校长推崇的博雅教育。我对此的理解一是阅读,看世界名著,看名家散文诗歌;二是旅行,如老祖宗所言: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通过阅读和旅行了解真实的人生百态,扩展孩子们的人生宽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

最后点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朋友问我的问题,我又问了家人。儿子说“是为了玩”,我觉得非常棒、非常真实。先生说“是为了更好的自己”,果然很哲学。我觉得,学习的目的是生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50537.html

上一篇:[转载]吴忠兴:军医学校办学安顺始末(下)
下一篇:[转载]难得君:向下兼容的高人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2 史晓雷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