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自给自足,克难进取
面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迅猛发展与时局的需要,大量消耗的酒精、玻璃器皿依靠从外地**既困难又有限,学校在难以从外面取得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研究生产急需的物质。
1、自办产业,排难解困
为解决学校对玻璃器皿的需要,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教师们集资自办玻璃厂,生产医用玻璃器皿。当时,生产的玻璃器皿有烧瓶、秤量瓶、烧杯、量杯、试管、刻度吸管、滴定管、量筒、水平仪、凱氏定氮烧瓶、各式冷凝管、分液漏斗、索氏脂肪抽出器、投药瓶、针剂空管、制药玻璃仪器、大型玻璃安瓿、毛细玻璃管、培养瓶等。后期,玻璃厂能生产出精确的容量瓶、定量滴管等,产品远销省外药厂、科研机构,玻璃厂还能定制不同的器具。在玻璃器皿产量满足医用后,玻璃厂又附带制造一些家用玻璃器皿如玻璃杯、灯罩、各式家用瓶子等,在安顺南街设立门市出售,改变了安顺民间使用玻璃用品靠从外地购买的状况。
为解决教学医疗用酒精及汽车燃料问题,1940年左右学校将位于安顺城南汪官屯(即马鞍山东南隅的汪官屯,现为华西街道王家山村第五村民组)的一制酒厂收购,增设分溜塔,利用蕃薯、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每天能生产220斤左右纯度在95%的酒精,这些酒精大部分销售给贵阳或路过安顺的车辆作燃料之用,部分则供给西南各省的军队医院、卫生机构及药店作消毒用。
为解决学校出版刊物及讲义等问题,学校还自办印刷厂印制学校出版刊物、讲义、校刊、同学录等,印刷厂兼具对外业务。而发电厂则主要保障制药、实验室的正常用电。
学校自办的物质物品生产厂,不仅满足了学校对这些物资物品的需求,而且利用赢利资金有效补充了学校急需的发展经费问题。
2、学生“盗尸”,自制标本
由于学校考试要求太过严苛,学生们单凭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参阅学校挂图以及在有限的时间里观看实物标本,很难记住人体各关节的名称,而又担心不能通过考试,于是一些学生相约到学校周边山上寻找无碑或无主坟,在夜里躲过学校正门门岗,从后门到事先确定的坟墓把尸体“盗”取回来,用生石灰炮制后,制作人体骨骼标本,作为加强学习的手段。诚然,当时的学生们也知道这样的行为大不当,为此写下了这样的打油诗:“手提解剖骨骼袋,坟丘当作研究台。地下英灵请原谅,我为抗战学习来。”
3、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学习
民国时的安顺地瘠民贫,军医学校的张元春工程师描述为:“安顺乃一穷乡僻壤之山城,一进城门,如入时光隧道,倒退百年。”抗战爆发,安顺人口剧增,导致安顺进一步积贫积弱。抗战前安顺县城人口不到三万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竟发展为约九万人的城市。
在此环境下,军医学校的教职员工常因生活拮据,不得不典当物品补贴家用。一些教师出售西装、饰品来维持生活,少数员工则在城门摆地摊出售身边仅有的手表、皮鞋,而万昕教授更是忍痛出售了结婚戒指来换取生活物资,他的美籍夫人万素之女士则自制小孩衣衫拿到市上出售来获利补贴家用。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境况更有甚于此。由于宿舍漏雨,一些学生常年睡在潮湿的被窝里,遇到夜间大雨,则蜷缩一角入睡;后期,由于粮食紧张,学生一日三餐都是吃稀饭。为此,有学生在诗中写到“粗粝戎装度此生,难忘最是绝粮情,去年此时此时节,一片师生唱粥声”。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努力工作学习,钻研医学,练就了一身本领,制造了若干医用物资支援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七、为军为民,悬壶济世
军医学校因军队而建,服务军队为其宗旨,而办学地安顺的百姓也受益良多。
1、积极投身抗战医疗
学校除将合格的医学毕业生送上前线外,还组织有实力的医学专家深入部队一线,考察部队卫生健康、外伤救治等工作,实地指导部队卫生健康、外伤救治、军队营养、传染病防治等,解决了当时国民党军中遇到的卫生健康问题。1943年,学校为解决中国远征军急需的军医人员问题,由医疗专家带队,组织医疗队开赴前线。医疗队在云南蒲缥医治了一批伤员后,又开赴怒江腾冲展开对从缅甸战场上送来的伤员的救治,次年奉命返回安顺,历时八个月。1943年,为增援远征军作战,学校医科32期奉命提前三个月毕业,赶到昆明受训后,全体同学分配到远征军各军部医院工作,部分人员随军队深入缅甸,有的则到达印度,有的直接参与松山战役救治工作(松山战役,日军对我军造成八千余人死亡、伤者过万,可知当时医务人员救治工作的强度之大)。由于学校培养的学生医学素质好,参与此次远征军医疗救治的同学均获得上级嘉许,而苏寿泜、方克家在1944年冬晋升三等军医证。
2、服务地方医疗卫生
《民国安顺县政府重要文件汇编》载有1942年《安顺县<临时防疫委员会组织通则>》等几篇关于卫生防疫的文件。结合老人们的回忆,1941年、1942年、1943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安顺确实发生了严重传染病流行事件,主要是伤寒、斑疹、回归热、霍乱等。对于安顺的这次防疫工作,军医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料显示,当时军医学校从血清制造研究所取出霍乱、伤寒疫苗对全县市民施行预防注射,使用西方刚发明不久的先进药物DDT给市民进行灭虱防止人体寄生虫传播疾病,在县城开展传染病防疫知识宣传等。这些防疫措施的开展,避免了一场传染性疾病在安顺的大流行。而此次学校投入防治工作,导致教务处长于少卿博士的长子于载刚因感染传染病引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3、安顺士绅筹建教学医院
医学教学不能没有教学医院,而学校搬迁到安顺初期,只在东门坡租借了一处祠堂设立门诊(按丁武光先生著《安顺名校志》二的描述,此门诊设立在轩辕宫,即后来的职工之家处)为军民看病。第十二重伤医院由桂林迁到安顺后,学校又承担了重伤医院伤员的救治工作,病人的突然增加,学校不得不考虑扩大医院规模。然而,资金及场地则是扩建医院的难题。为此学校邀请安顺县长及地方士绅、乐于慈善者商议建院事宜,明确建设教学医院的宗旨“为给学生实习,以提高临床医学教育之水平;为地方民众提供医疗服务、造福百姓”后,获得安顺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1941年前后,在黄尧丞先生的组织下,安顺士绅们积极承担了建院经费,配合学校将东门坡外的孔庙大成殿及其附属建筑(即现在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顺县文庙大成殿、大成门及学宫部分)改造成了教学医院。改造后的教学医院有100余张病床,设有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牙科、皮肤花柳科、传染病科等,X光科、化验室、药局一应俱全,集医生办公、教学、休息、手术、消毒、挂号、更衣室等为一体。教学医院、校本部,后来成为了抗战中军医的主要培养地。教学医院的扩建,更提高了安顺人民的医疗条件。
4、悬壶济世
军医学校在安顺办学期间,为地方百姓治病,改变了地方医疗落后的状况。医院为地方百姓治病的两则故事,充分反映出当时军医学校在救治安顺重症病人上所发挥的作用。一是当时还处于“新兴事物”的助产医疗(当时军医学校就开始了男士助产医师的培养)在安顺的出现,降低了安顺妇女生育及胎儿的死亡率。当时安顺城内一布店老板的姨太太因难产险些葬送性命,通过医院派出助产师为其进行注射葡萄糖、导尿、喂食鸡蛋、糖水、注射催产针药等,最后成功保住产妇及胎儿生命。此事促进了助产医护职业在安顺的推广。一是当时军医学校为国民党要员谷氏兄弟的父亲谷三太爷治愈前列腺肥大症一事:一日,谷三太爷突感小便不通,经中医治疗无效后,求治于军医学校,在内科专家张静吾、医学博士于少卿、药理学主任邢文嵘的诊治下,由于诊断准确、救治得当、用药先进,其病在谷氏兄弟赶到家省亲前就得到了康复。此事传开后,当时用于谷三太爷治疗前列腺肥大症的药物一时在国内出现一药难求的状况。
八、困境玄歌
军医学校的学生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生活,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组建各种文艺团体,开展抗日文艺演出活动,激起后方有志青年投身抗战。
1、文艺团体
军医学校非常注重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不仅经常组织开展文娱活动,还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艺术才能,组织文娱团体演出抗日节目。当时学校成立有国风剧社、之风剧社、国之风剧社、二二音乐会、协进音乐会、AMC音乐会等,学校师生还与安顺的音乐爱好者们成立地方音乐社团“珠江音乐社”(该社社长即是拍下民国时安顺多处景点照片、时任县党部秘书的蒋旭英先生,副社长为军医学校教官冯振雄、兽医学校教授梁南波,人数约有四五十人,其前身为安顺 “血花歌咏队”)。这些文化剧团在安顺广泛开展抗日演出活动。如学校在安顺大剧院演出的《夜光杯》轰动安顺,将演出所得余款购买了一个大钟,安装在安顺城中心的大十字路口,市民取名叫“标准钟”(此钟是不是后来安顺城形成的“大十字的钟---群众的观点”的歇后语的由来,不得而知)。还有一次义演收入8000多大洋,军医学校捐献给了国民政府作为购买抗战飞机之用。抗战胜利时,军医学校练习了《春满人间》的新歌,让学生整队在城里齐唱,八月的山城响彻嘹亮的歌声。这些文艺团体举办的演出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激起了安顺人民的抗日热潮,使战时的安顺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军医学校在安顺的数年间,与安顺各校建立了深厚友谊。军医学校东迁上海前夕,1946年5月“珠江音乐社”(军医学校东迁后“珠江音乐社”随之解散)发起组织各校为欢送军医学校东迁在安顺大戏院举办了一次大型演出活动,对外公演了三天,海报内容为“欢送军医学校社员,珠江音乐社举办‘仲夏音乐晚会’”。演出邀请了军医学校“之风剧社”“国风剧社”的一些社员参与。军医学校成员亦借此机会作对安顺告别演出。
2、体育活动
学校还非常关注学生们的身体锻炼,不仅每日要进行早操、跑步等体育锻炼,每年还进行多项体育赛事活动,平时鼓励学生们成立球队进行比赛。学校成立的篮球队有克克篮球队、七七篮球队、协力篮球队。篮球队不仅在校内开展比赛,也常常与地方单位及地方驻军球队进行比赛。学校还有一支足球队,常常在校内自行比赛。估计安顺的足球运动应始于此吧!
九、结 语
军医学校在安顺办学的历史是民国医疗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医学史发展的重要篇章。在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战争状态下,军医学校得以在安顺办学,为抗战输送大批合格医疗人才和医用物资,对抗战取得胜利贡献不可低估;一些医学学科在安顺得以较快发展,也为中国的基础医学奠定了学术和人力基础。安顺作为军医学校抗战时期的办学基地,安顺人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安顺人民为抗战胜利书写的又一光辉篇章。
军医学校在安顺的办学成就不可磨灭,也不应磨灭。在当年军医学校校本部处树立“军医学校总部旧址”标志牌,让后人永远铭记、凭悼这段历史,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资料来源:《文化安顺》 2021年第13期(总610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