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华小诗公众号,2020-05-15 19:11
1910年5月16日,在文华大学校内创办的文华公书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放典礼,深寓 “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成立。
文华公书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在近代中国文化事业、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近代武汉教育和文化中的突出贡献与作用,对于华师人来说,它流淌在图书馆的文化血脉中,也镌刻在百年华大深厚的历史底蕴上。
在文华公书林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透过这些泛黄的照片,抹去历史的封尘,追思、致敬公书林的那些人、那些事!
造福武汉三镇的公共图书馆
韦棣华1900年5月16日到武昌之时,恰逢文华书院急需教员。于是,在韦德生的推荐下,韦棣华进入文华书院,担任教职。在教学中,韦棣华发现学校书籍极为缺乏,出于曾任职图书馆的职业本能,她觉得应该建立一所图书馆来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难题。
于是,授课之余她便在校园内称为“八角亭”的一间小屋内陈列她所能搜集到的外文报章杂志供学生阅览。当时学生称它为“报房”,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
1903年,文华书院成立了大学部,学校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韦棣华的“报房”也已扩大到两大间。在致力于文华书院藏书室建设的同时,她很快又发现,全中国没有一所真正可以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施。尽管藏书阁、藏书楼等具有图书馆性质的建筑早已有之,但其都为皇室或私人拥有,服务对象也只限于特定的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于是,她产生了建立一所不仅供学生用也供大众用的图书馆的念头。
1906年底,韦棣华回到美国,开始了她为中国筹建图书馆的准备工作。她奔走各大学游说,同时不断发表文章、演说,希望可以得到资助。在募捐的过程中,韦棣华在纽约出版了一本书,叫《文华书院》。提供《文华书院》保存本的武汉市政府参事陈勇介绍道:“这本书见证了韦棣华的募捐过程,在这本书里写了要建图书馆的原因,包括中国孩子很喜欢读书,很聪明,但是条件有限,我们已经创办了公书林,但是条件简陋,图书馆不够用的情况。”在韦棣华的努力下,筹得了约一万美元的筹款和大量图书。
1908年,韦棣华返回武昌,着手图书馆的建设。1910年春,图书馆终于落成,正式取名为文华公书林。当时刚毕业于文华大学的沈祖荣描述他眼中的文华公书林为“崇楼杰阁,馆址颇为壮观;中西书籍,虽不敢说搜罗宏富,也可算规模粗具”。文华公书林在当时更有“十万元建筑,三万册之图书”之说。
随着来馆读者日见增多,公书林的影响也开始传至武汉三镇。由于三镇范围广大,两江分割,不方便读者直接来馆借阅,于是文华公书林开始设立流动图书馆,同时还举办各种演讲会、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1914年至1916年,文华公书林还在上海、南京、杭州、开封、太原等城市组织巡回演讲,向民众普及图书馆知识。此举引起了文化界特别是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蔡元培先生因此称文华公书林“弥孚众望”。
1920年,由于读者的需要和藏书的不断增多,文华公书林开始向国内外筹款,准备扩充计划。1922 年,扩充改造工程峻工。改造扩充之后的文华公书林比原来扩大了三分之一。其后于1924 年间还经过一次再整修,是在文华公书林内添设阁楼,并加做内部装修。经过两次修整后的公书林,一楼设办公室、专用学习室、教室、藏书室、普通阅览室、参考书和期刊阅览室。楼上设有公共阅览室、两间展厅、一间名为“司徒纪念厅”的可容纳一千人就座的礼堂。
1924年9月8日,在武昌原文华大学的校址上,华中大学正式成立。文华公书林亦成为华中大学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虽依托华中大学建立,但韦棣华始终坚持文华公书林的公共图书馆性质。从1926年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决议庚款每年给予文华图书馆约万元的年度拔款,这笔钱除用于文华图书馆学校的发展外,还用于图书馆的扩建和设备、书籍的购置。
1931年,韦棣华因病在武昌逝世,沈祖荣被任命为图书馆主任。韦棣化在去世前都牵挂着文华公书林,她所立的四项遗嘱中,第一项便强调“文华公书林不作为华中大学(1924年文华大学改组为华中大学)图书馆,必须保持独立,为民众服务”。
直到抗战前,公书林的中外藏书已达44560册,其中中文书籍为11300 册,外文(主要为英文)书籍33260 册,基本流通的中英文书籍达30080 册。此外还建有若干特藏,其中“韦氏参考书专藏”、“罗公瑟士纪念室西文汉学专藏”以及“孙公纪念室商学专藏”等,这在远东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图书馆学专业籍包括中文书籍700 册,英文和其他外文书籍达18000册,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
文华公书林全景图
文华公书林奠基礼
开馆仪式出席者合影
文华公书林正厅
文华公书林参考室内景
文华公书林罗公瑟士纪念室
文华公书林图书出纳部(流通部)
文华大学学生在公书林内阅览图书
文华公书林期刊阅览室
文华公书林人物
韦棣华(Mary Elizabeth Wood,1861.08.22~1931.05.01)
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的倡导者。1861年8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00年来华,在文华书院担任英语教师。1910年,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1920年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图书专科学校——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31年5月1日韦棣华女士因心脏病病逝于武昌,享年69岁。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中华民国第二任总统黎元洪称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文华公书林与韦棣华
蔡元培先生为纪念韦棣华女士来华三十周年而作
沈祖荣(1884.9.11-1977.2.1)
字绍期,湖北宜昌人,中国图书馆学家,文华公书林第一位中国馆长。1911年毕业于文华大学,1914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留学,是中国留洋攻读图书馆学的第一人。1920年与韦棣华女士共同创办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任教授、校长兼任文华图书馆馆长,1925年发起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建国后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1959年退休,1977年仙逝于江西庐山,享年94岁,著有《仿杜威书目十类法》等奠基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和“中国图书馆学宗师”。
文华图专的教职员与学生
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师生全体合影
战争中的坚守与分离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被迫西迁。华中大学携四五千册文华公书林图书迁往云南大理喜洲,文华图专携两千余册图书迁往重庆,这些幸免于乱的图书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1938年武汉沦陷后,文华公书林被日军所占,未带走的四万余册书刊损失殆尽,馆舍建筑遭到严重破坏。
1945年抗战结束后,华中大学先行一步返汉。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后来于1947年初从重庆返回武昌,落脚于一幢宿舍(建于1934年)和隔壁的一所初级中学。这使得华中大学得到大量教学用房,图书馆也终于完全彻底脱离了文华图专。在华中大学校内,一座专门的大学图书馆开始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华中大学图书馆。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在脱离华中大学后,也开始建设自己独立的图书馆——韦棣华纪念图书馆。至此,无论是华中大学还是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都不再延续使用“文华公书林”之名,文华公书林时代宣告结束。
大慈寺——华中大学西迁在喜洲的校部
文华公书林传承与延续
虽然今天的昙华林,已再难寻觅当年文华公书林的盛况,但它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从昙华林搬迁到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大学,也从未忘怀过这段光荣、曲折、沧桑的历史,文华公书林在桂子山上又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
老图书馆命名:文华公书林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名学者周洪宇教授为文华公书林110周年题词
周洪宇教授著作《不朽的文华》
从1910起,文华公书林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发展、兴衰、复兴之路,她因西方文化输入而兴起,因时势的变化而结束,又在桂子山上焕发新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文华公书林与文华大学图书科、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交织与变迁,也有着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并存的奇特现象。无论怎样,她都在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武汉文化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新图书馆运动的策源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实至名归。
百年已逝,文华公书林,这个属于华师人、属于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依然如此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愿文华公书林所传递的“传播新知,弘扬真理,立德达材,服务大众”的人文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华师人身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