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来源: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2022-04-26 15:19
广东北部横亘着南岭山脉。南岭又称五岭,由五条主要的山岭组成。“岭南”就是五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历史上曾经也包括越南北部。南岭阻隔了南下的冷空气,南部广阔的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水汽。这样的地形,造就了岭南广东独特的气候。
南岭天堑,分隔开两种自然环境,也分隔出两种文化气质。中原地区,华夏文明早早发展,春秋战国时已是泱泱黄钟大吕,诗书礼乐完备;而岭南的百越族,还在披发纹身,穿林越岭,逍遥山海之间。
岭南医药学开山之祖——郑安期
秦末,方士郑安期云游至南粤白云山并隐居此地,某年,瘟疫流行,为拯救民众,他在山上采仙草九节菖蒲时失足坠崖,驾鹤成仙 。出于对郑安期的感激和敬仰,人们在其飞升处建了“郑仙祠”,又以飞升之日为“郑仙诞”,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登山拜祭,同时采集菖蒲、涧中沐浴、祈求身体强健,这些活动逐步演化成广州地区的一个重要民俗。
晋唐医家初扬名——支法存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始终动荡不安,多次发生战乱,从晋朝王室的“八王之乱”到五胡十六国逐鹿中原的“五胡乱华”,群雄混战、生灵涂炭。人口大量南迁避乱,为岭南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技术。南越蛮荒之地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医学史上也首次出现了一批著名人物,如支法存。
岭南医祖——葛洪
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展现的是葛洪为避乱,携家带口,从中原移居广东的情景。画中的葛洪骑在牛背上,身穿道袍,神情专注于手中的书卷,边走边看。虽一路要经过崇山峻岭,备尝艰辛,牛背上的葛洪却怡然自得,沉浸在对生命大道的思考与追寻中。
葛 洪
开启了改变岭南瘴地气质的篇章。栖隐罗浮山的18年间,他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至今仍保存的有《神仙传》《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他带来的中医药文化,在岭南生根破土,萌芽成长。
葛洪是将中原医药学全面、系统引入岭南的第一人,堪称“岭南医祖”。
登上殿堂的岭南医家
历代入粤人士或出于自身健康考虑,或出于社会责任驱动,将先进的中原医学带入岭南,推动了岭南医学的发展,明代以前,岭南有全国影响的医家,确实仅有寥寥数人,如宋代的陈昭遇,明代的盛端明等。
01 陈昭遇:得赐金紫
陈昭遇,字归明,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医学世家,精通医学。北宋开宝初年,游于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军中士兵患病者甚多,昭遇日治百人,风、劳、气、冷诸疾治疗无不愈者,医名日盛。《宋史》记载:“昭遇本岭南人,医术尤精验,初为医官,领温水主簿,后加光䘵寺丞,赐金紫。”金紫,指的是紫衣与金鱼袋,是三品以上官员的服制。医官中得赐金紫的人,被称为金紫医官,这是最高的荣誉。世人称之为神医。他潜心研究医术,重视临床实践,医术造诣很高。参与了两项国家级的大型编撰出版工程——《开宝新详定本草》和《太平圣惠方》编修,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盛端明:《程斋医抄撮要》
盛端明(1476-1556),字希道,号程斋,明代潮州府海阳县滦洲都大麻人。弘治十五年(1502),参加会试中进士,再殿试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其后,授任翰林院仕读。历经多次擢升,对国务贡献甚大。
盛端明对医学情有独钟,其纂修医学秘法书籍,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据饶宗颐《潮州志·艺文志·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附记载:其历官三十余年,走南窜北,注意收集奇方秘法,择其精要,编成《程斋医抄撮要》,他希望“穷乡僻壤中得此亦可以疗疾也”。
岭南儿科一脉相承
01 刘昉《幼幼新书》:宋代儿科集大成者
刘昉,潮州海阳县人,宋代官吏,知医。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历任多个官职,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世人因此称之为刘龙图。因见小儿疾苦甚深,而世又无儿科全书以救济之,便广泛收集前贤关于儿科之论述,命干办公事王历及乡贡进士王湜共同编集,汇成巨帙,名《幼幼新书》,共四十卷。此书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故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
02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
陈复正,字飞霞,惠州府人,生于清康干年间。他曾随一道士在罗浮山修炼,尽得道士卓越医技,然后下山济世,竹杖芒鞋,四海云游,人称飞霞道士,所至之处,救死扶伤,沉疴立起,尤其擅长儿科。行医四十年,治愈患者无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在此基础上,采集前人有关儿科文献。
03 近代岭南儿科双璧:程康圃、杨鹤龄
程康圃,名德恒,高明人。为清代道光至光绪间人,出身中医世家。程氏自言:“余幼读书,年才弱冠,即专业医门。惟凭祖训,今五十年来,所取信于人者,首以小儿之症。”又曰:“我家六代业医,幼科最良。”可见程氏祖辈,在当地是颇有名望的小儿科医生。而程康圃本人,行医达半个世纪,学验俱丰,但直至晚年才敢著书立说,把祖传六代的儿科经验及自己临证所得,传于后人。故其《儿科秘要》又名《小儿科家传秘录》。书中确立了儿科八证即风热、急惊、慢惊、慢脾风、脾虚、疳证、燥火、咳嗽,还总结了治法六字即平肝、补脾、泻心的学说,也奠定了程康圃在中医儿科学上的学术地位。
杨鹤龄,大埔人,医学世家出身。杨鹤龄自幼即随父研读医书,年仅十七岁就考取前清官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鹤龄年三十二岁,任广州东山育婴堂儿科医生职六年。育婴堂内收养婴幼共分七栅,其中一栅住危重患者,鹤龄把握病机,细心诊治,任职期内,积累了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民国初年育婴堂停办,杨氏乃于广州旧仓巷(现中山四咯一内街)十七号设“杨吉祥堂“悬壶五十多年,因医术精湛,名传遐迩,每日踵门求诊者甚多,着手成春者无算。晚年他应学生邹复初之请,将五十年之儿科经验加以整理写成《儿科经验述要》一书。这本书是概括性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是儿科的重要书籍。
岭南生草药学医家
岭南地区草木蕃盛,可为药用者不少,岭南医家运用草药治病有悠久的历史,在运用本地生草药防治疾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一批生草药医学著述,包括了:明末清初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清朝赵寅谷的《本草求原》,近代肖步丹的《岭南采药录》和胡真的《山草药指南》等。
何克谏,名其言,番禺人,少时业儒致仕,明亡后随父兄隐居故里,采药于青萝峰,号为“青萝山人”。他留心农村使用草药的经验,于清康熙辛卯(1711年)年撰写《生草药性备要》两卷。系统的岭南草药学专著,就是从何克谏的这部《生草药性备要》开始的。该书总结明代以前岭南医家运用生草药防治疾病经验,全书体现鲜明地方特色,即:专门记载岭南生长的草药、记述岭南草药防治疾病经验、岭南草药运用与中医药理论相合的三大特征,奠定后世岭南草药学发展基础,对岭南草药学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何克谏还与其侄儿何省轩编辑成《增注备载食物本草》,对各类食物进行分类并附有食治方进行食疗。
赵寅谷,名其光,冈州(广东新会)人,清道光28年(1848年)著《本草求原》27卷。《本草求原》几易其稿,七越冬夏而书始成。《本草求原》是赵寅谷与其子赵迁椿、侄儿赵迁芬共同校订而成的,全书记载中药草药共962种,中药部分,求原于刘(潜江)徐(灵胎)叶(天士)陈(修园)四家:草药部分则以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为基础,予以阐述发挥。
肖步丹,南海人,出身医学世家。《南海县志·艺文志》有载。父亲肖巽平,数十年采集生草药为人治病,积累经验所得,传授给肖步丹。步丹居乡时,遇村民有疾苦,就到山里采回草药,煎成药液,或捣成薄贴,药到病除。他说:“生草药性亦医者所不可轻视也。”1932年7月,他搜集两粤出产之岭南中药480味,成书《岭南采药录》一册,1936年再版时增补200余味,使得该书更充实更具实用性。《岭南采药录》对草药的分类采用“平、上、去、入”四声相从的方法,与其他一般的药书截然不同,也方便读者查阅。该书流传较广。
胡真,字莞瀹,东莞人,自幼习儒,才气过人,毕业于两广高级师范学校,后从事中医教学医疗行政管理,历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学监,广东中医院筹建委员会委员,上海全国中医代表大会秘书,广东仁慈医院董事等职。胡真对生草药研究多年,确知其治病有特殊效能,所谓“往往一二味,应验如神,令人不可思议”。1942年著《山草药指南》,该书特点是按人体部位、临床病症对药物进行分类,把岭南草药分为头面部药,口舌部药、胃部药、跌打药、疟疾药等65类,对指导草药的具体运用有一定帮助。
何克谏、赵寅谷、肖步丹、胡真四位岭南生草药学医家,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将岭南本土的生草药同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起来论述,成为岭南草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明珠
释继洪,金代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僧人。他的著作《岭南卫生方》——在岭南卫生史上留下重要一笔,成为明清两代岭南医学崛起的基础之一。在云游期间,释继洪对岭南瘴疟盛行、虫蛊为害,且严重缺医少药、病死者常十之八九的惨景深表同情,于是他便义务为群众治病防病。由于他医术精湛,而且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作指导,根据人(禀赋、思想、劳逸、性别、性情)、地(岭南、朔北、沙漠、海边)、病、时等不同条件而精心诊断、审慎用药,所以能起死回生,疗效如神,深受岭南及浙赣人民的爱戴。
何梦瑶,字报之,清代广东南海人,早年中进士,在文化界很有名。出任过州县之官。辞官后先后主持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学识渊博,对中医学有深入研究,并积极招徒习医和赠方施药。著有《医碥》《医方全书》《人子须知》等,后人称之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医学上力纠温补之弊,继承发展河间、丹溪之学。
岭南骨伤科
岭南骨伤科享有崇高的威望,它以精确的理伤手法和独特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都武林出身,清末民初骨伤科名医有何竹林、蔡忠等。
何竹林,南海九江乡人,八岁起即随广州光孝寺一老和尚(属少林派)习武学医,十七岁炼就一身功夫,体格魁梧,膂力过人。十八岁外出离家,沿途卖药行医,历时三年,行程二万里,学识视野大为开阔。二十一岁起在广州长寿路开设医馆,救治外伤病人无数,甚至被枪械贯通切裂的危重患者亦能使之痊愈,故有“破腹穿肠能活命”美誉。何氏从事骨伤医疗六十年,学术上重视身体素质基本功训练,认为强健的体魄是施行骨科手法的力量基础。其常用的外治手法有“牵导”、“屈伸”、“旋转”、“推挤”等,并善于运用物理力学原理。家传验方秘方甚多,计有驳骨散、生肌膏、驱风散、消毒水、百灵膏等,其中“何竹林跌打风湿霜”,临床上用于骨折脱位、软组织挫伤、腰腿劳损、风湿痹痛等症疗效显著。何氏建国后历任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等职,主编教材有《中医骨伤科学讲义》。
蔡忠,又名高佬忠,原籍雷州半岛海康县人,少年师从少林派武师锦新学艺。据伍阳仁先生回忆,由于少林派弟子遭清廷所忌,锦新为躲避清廷缉捕,曾隐姓埋名逃入佛山琼花会馆避难,久而为清廷所侦知,再难立足,于是逃亡海外,蔡忠亦远涉南洋新加波,创制跌打刀伤万花油。民国初年,蔡忠返回广州,在西关越秀南设跌打骨科医馆,号名“普生园”,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为民初西关一带有名骨科医生。
岭南妇科
在现存的清代岭南妇科学著作中,以南海何守愚《广嗣金丹》影响较大;而岭南著名妇科学医家,近代有鹤山吕楚白、南海谢泽霖、现代有南海罗元恺、澄海蔡仰高等。
何守愚,字芥园,南海人,生平喜欢岐黄之术,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辑著《广嗣金丹》二卷。《广嗣金丹》是一部以妇科为主的妇儿科学专门著作,各编内容以汇辑前人文献为主,略加评述,起画龙点睛之作用。其汇辑文献,取材广博而又不失其精要,体现了何氏妇科学的理论水平及临床治疗经验。
吕楚白,名绍珩,鹤山县人,民国二年(1913年)学课于广州医学卫生社,后为广州卫生局注册中医师。临症治病,善于将地方草药与中药同用,诊治病人以妇儿科为多,认为学医之道,其本在乎望闻问切以识病,其要在乎寒热虚实以处方,其中有至简至易之捷径,惟在得其要旨矣。故编撰之教材,多有“要旨”两字,如《幼科要旨讲义》、《妇科要旨讲义》等。
谢泽霖,南海县狮山乡人,编撰教材《妇科学讲义》二册。谢氏《妇科学讲义》,全书分为四大篇,经事门、胎孕门、产子门及杂治门,囊括了妇科的经孕胎产及杂病等。谢氏《妇科学讲义》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最早使用的妇科教材,书印成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如同是书绪言所说:“兹集诸家学说,弃瑕录瑜,务求证候备而治法详,意理深而词旨显,俾学者按图索骥,固可事半功倍,忘筌得鱼,亦可超神入化矣。”
罗元恺,字世弘,出身于书香之家。罗元恺学术造诣很深,他认为研究中医学理论,应着重阴阳,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尤其推崇张景岳学说,对妇科疾病治疗从“肾”着手,在不孕症、先兆流产、痛经等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取得显著效果。罗元恺论著颇丰,科研成果丰硕,着作有《罗元恺医著选》《注释妇人规》《常见妇科病的中医疗法》《活血化瘀法对妇科疾病的运用》等,主编教材工具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妇科学分册》,研制成功的中成药有“滋肾育胎丸”、“田七痛经散”。
蔡仰高,澄海人,出身医学世家,到蔡仰高已是第十三代,蔡仰高幼承庭训,及长继承父业,行医六十余年,擅长中医妇科,验方甚多,尤喜用潮汕地区野生草药,例如治崩漏证之“补中固经汤”,就是由草药与中药组成,临床疗效颇佳,被选辑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他还把祖传13代的秘方献给国家。主要论著有《带下病论治》《妊娠脉法和妊娠病疗法》等。
清朝后期,满清王朝国势江河日下,至十八世纪上半叶,地大物博的中国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销商品和贩卖鸦片的市场。广东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到了朝廷的重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医家,随着官员从中原江浙等地南下入粤,促进了近代广东文化事业的建设,使岭南成为人才荟萃的地方。另一方面,广东因有广阔海岸线及优良港湾,从海外又传入大量西洋医学文化。在十九世纪产生了新的中医学术流派——中西医汇通派,其中有不少是岭南医家,如邱熺、陈定泰、陈珍阁、朱沛文等。其中最杰出者为“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的朱沛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