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今昔

已有 2492 次阅读 2022-4-25 20:34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段景珠.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今昔. 医学文选,1994,(6):38-39

在人的一生中,50%的人患过胃炎,10%-20%的人得过消化性溃疡病。上个世纪初,在一个胃穿孔病人身上发现了胃溃疡。经过两代科学家苦苦探索,今天终于看到了治愈溃疡病的曙光。

一、碱性抗酸药时代

可以说没有胃酸就没有溃疡病。1915年,开始用碱性药中和胃酸治疗溃疡病,相继制出氢氧化铝、胃舒平、三硅酸镁、硫糖铝等各种碱性药。治了百十年,疗效总不满意。原因是胃酸太多,尤其夜间源源不绝,很难全被中和。所以,那时严重溃疡病往往开刀切除胃大部。但术后复发和手术后遗症又令人发愁。

能否让胃少分泌些酸液呢?这个难题曾困扰两代科学家。似乎“山穷水尽疑 无路”了。

二、“甲氰咪胍革命”

医学家盯上了胃粘膜里分泌胃酸的壁细胞。近20多年,电子显微镜发现了它泌酸的奥秘:它外膜长着很多结构精妙的凹凹凸凸,专供组织胺前来接洽,称为组织胺受体。组织胺就在这里和壁细胞结合,并刺激壁细胞泌酸。

1976年,科学家找到了和组织胺结构非常相似、足以以假乱真的甲氰咪胍(西米替丁),它能挤掉组织胺,强占受体,让壁细胞真伪难辨,把它迎入“洞房”。但它毕竟是“假冒货”,不能使壁细胞泌酸,从而胃酸大减。甲氰咪胍成了组织胺受体拮抗剂,或组织胺受体阻滞剂。

甲氰咪胍的巨大抑酸作用,使医学家群情振奋,欢呼这一发现是“甲氰咪胍革命”。5年后,又研制出抑酸能力强5倍而毒性仅为西米替丁的十分之一的第三代产品雷尼替丁,最近又推出第三代产品法莫替丁。您看,这可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三、抑酸更上一层楼

专家们公认,连续24小时里,胃酸越低,溃疡越容易愈合;如果有19小时低到酸碱度等于4,那么溃疡愈合率将达100%。要如此降低胃酸,组织胺受体阻滞剂无能为力。因为除了组织胺,还有胃泌素、乙酰胆碱等也能刺激壁细胞泌酸。面对其他众多干扰因素,各种组织胺受体阻滞剂,都阻滞不了它们对壁细胞的骚扰。

科学家知道,壁细胞分泌的胃酸外排时必经微管,若卡住此管,就会有酸难 排,从而出现胃内无酸状态。谁能把关(管)?他们找到了奥美拉唑!它是排酸微管里的“质子泵”阻止剂,它能阻止这种泵的发动, 严把排酸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了,服用它胃酸可低到理想程度。

四、又一次“革命”

1983年,在病人胃粘膜里发现了幽门螺旋菌,几乎所有胃病都有此菌感染为害。这种病菌分泌毒素和水解蛋白酶,破坏粘膜层刺激胃泌素增多,从而胃酸增加。 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世界医学大会上,一致认定它是溃疡病祸根。清除它,病则愈;根治它,则痊愈。这一化时代学说,无疑是又一场革命,给溃疡病的治疗带来无限春光。

国外很快就实验出杀灭此菌的最佳方案胶态铋(即得乐冲剂)120毫克,一日4次,加灭滴灵0.2克,一日3次;加土霉素0.5克,一日4次。国内常用痢特灵0.1克一日3次,取代上方中的胶态铋,共服一周,根治率90%以上。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用饮食疗法和抗酸药的被动局面,使胃溃疡的治疗更上一重天。

五、老药新用防复发

溃疡病治愈后容易复发,是另一难题。最近,有的学者对久被冷落的抗酸药硫糖铝有了新认识:它不单抗酸,而且在溃疡面形成保护层,使粘膜细胞和微循环免遭破坏,尤其喜人的是能抑制幽门螺旋菌生长。每次1克一2日次,维持三年,能免溃疡复发。

看来,硫糖铝可能会东山再起。

六、溃疡病最新组方

针对病情既要杀菌,又要抑酸,还要保胃,兼顾症状治疗,这是组方原则。如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胃炎,可用得乐冲剂和灭滴灵(杀菌),雷尼替丁(抑酸),加服吗叮啉(消胀),疗效就很满意。又如治溃疡合并胆汁返流,常用羟氨苄青霉素和痢特灵,加吗叮啉、硫糖铝,效果不错。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胃萎康15克,一日3次饭前服,加硫糖铝或甘草锌2片一日3次,3月后有效率90%以上。

组方不是凑方,切忌乱点鸳鸯谱。抗酸药能减弱组织胺拮抗剂西米替丁抑酸作用;解痉止痛药能对抗胃动力药吗叮啉的消胀作用。萎缩性胃炎不宜使用抑酸药。

精神愉快、戒烟酒、忌辛辣,无疑有利于溃疡愈合和减少复发,恕不赘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35602.html

上一篇:[转载]消化性溃疡的历史变迁
下一篇:[转载]医脉通消化科:消化性溃疡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