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新理论如何构建及评价?聚焦现象,解释预测,中医理论由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中篇Ⅴ)

已有 2521 次阅读 2022-1-28 13:3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乔明琦,魏盛,王少莲,李霞,辛荣荣. 新理论如何构建及评价?聚焦现象,解释预测,中医理论由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中篇Ⅴ).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4):751-762

摘要: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已是共识。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理论,远无共识。本文在总结出科学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基础上,尝试给出有望形成共识基础的回答。首先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应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作用和价值的趋向;其次证明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属于传统医学及理论,指出传统医学及其中医学和理论的局限;其后揭示出传统医学及中医学和中医理论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向;逻辑得出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必然选择;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步骤,发现其共性的五步曲规律;提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三原则和五步骤,论证其由传统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理论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发展必然趋势下中医理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

“理论如何确认及评价”是中篇主题“如何创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要研究并回答的第五个,即最后一个问题。本文从新理论构建及评价角度,做出阐述。

为何要提出并回答这一问题?理由和意义有二:

一、题中之意,中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系列研究上篇主题是研究并回答“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什么?”前期 3 篇论文已从概念、学科和理论 3 个角度,初步勾画出其概貌,做出基本回答;中篇主题就是研究并回答“怎样构建,为什么这样构建”的问题,前 4 篇论文已分别从“新理念、学术规范、概念转变以及假说检验和评价”角度做出回答,本文从理论角度做出最后回答。

二、时代的呼唤,中医现代化必须回答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中医现代化政策及纲要,已经提出建立现代中医理论。问题是如何建立,为什么建立,迄今尚未取得明确的共识!之所以如此,尽管有种种原因和理由,但根本性原由是缺少新理论构建及评价的共性标准。本文尝试从国内外大量理论构建研究中,抽提出这一共性标准,从而为取得共识奠定基础。

为阐述清楚这一问题,本文依据权威资料证据,采用确定理论前提,进行逻辑论证方法,首先探讨中医学及中医理论是一什么性质和水平的医学及理论;明确中医学及理论属于传统医学及理论之后,探讨并揭示国内外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向;确定中医理论必然走向现代中医理论的必然趋向后,探讨新理论及中医理论的构建及评价,抽提出新理论构建及评价的共性标准;随后,顺理成章地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原则及评价,并以现代中基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展示其具体内涵和意义。

1  理论有何作用和价值,中医学理论如何借鉴

理论,在科学语境中指科学理论,是国际学术界惯用的简称。循此,除另有说明,本文“理论”“新理论”均指称“科学理论”。

前期论文“新理论:桥梁原理,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Ⅱ)”[1]对理论及相关概念已作阐述,但若干问题需围绕本文主题进一步明确:理论概念的准确定义应是什么?理论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是什么?搞清楚这些问题,这对认识中医理论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参照价值,并为下面中医新理论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1.1  理论、医学理论与中医学理论是什么

1.1.1  理论:概念及定义

需要说明,此处使用“科学理论”,以便识别出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国内外文献对此论述很多,概括众多文献及工具书对科学理论不同论述的共同点,本文得出如下定义:科学理论,是获得重复检验支持的系统化的科学假说,对现实世界现象的系统解释,由概念、命题和原理及其逻辑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对概念的准确定义,就是揭示其本质及鉴别特征。以上定义揭示出科学理论的 3 大特征:首先是“科学假说”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标明科学理论必须经受科学检验,而且符合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检验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的论断[2];符合科学

理论不断发展更新的特征。举凡引人关注的脑科学理论、记忆可操纵新认识等,无不如此。详参下“3.3.1”、“3.3.2”标题及内容。正因如此,国际著名的《哈佛词典》、《牛津词典》、重要论著《科学理论》(“Theory of Science”)*均是如此定义。其次是“系统解释”与“逻辑论证”的鉴别特征。由此,可与其它理论如人文理论等相区别。有关该鉴别特征的论述,可参任定成“科学理论的发展”[3]、林定夷“科学理论的结构”[4]。

由以上定义可一眼得知:科学理论就是具有特定条件的科学假说、系统解释和知识体系,并由其特定条件,与假说和解释及知识的概念相区别。

该定义是对前期论文“新理论”中科学理论定义的修正,当以此为准。

1.1.2  医学理论:概念及定义

医学理论的定义,国内外文献较少论述。需首先明白医学的概念及定义,而后逻辑地引出其初步定义。

医学的概念:医学是一统称,涵盖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及补充和结合医学的统一称谓。详见下标题“2”及其论述。

医学概念的定义:国内外词典及文献有关医学的定义,大同小异:“医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及改善和保持健康的科学和实践(又称技艺)”(《牛津词典》)。医学技艺的英文是“Art of Medicine”,现代医学论文中常见该术语,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禅和儿科保健的艺术”[5]。“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技术词典》)。“医学,狭义可视为医学科学的同义语,广义则应理解为医学科学和医疗保健事业的综合称谓”(《自然科学学科辞典》)。

由此,可得出医学科学和实践的两种内涵的定义:医学科学,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知识体系;医学技艺,以诊疗疾病和促进健康为目的的实践。

医学理论的概念及定义:狭义医学,指 19 世纪中后期路易斯·巴斯德发现细菌以来的现代医学科学的理论。初步定义:关于疾病的原因、诊断与防治机制的科学假说及其系统解释和知识体系。

以上定义参阅保罗·萨卡德专著《医学理论是什么?》[6] 及上述医学概念而得出。该定义具有其上位概念科学理论的“假说”的本质特征,又有医学本身及与同级种概念相区别的特征。因此,是一符合科学名词定义要求的初步定义。

无疑这一定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修订。但通过该定义至少得知:医学理论是一聚焦于疾病发病诊断和防治机制的科学假说。如同科学理论,将其定位于关于疾病的科学假说,昭示着医学理论借助科学检验而不断发展更新。详参下面标题“3.3”及论述。

1.1.3  中医学理论:概念及定义

明确中医学理论的概念,需搞清中医学的概念及定义。详参下标题“2.2”及论述。

中医学理论的概念:概括有关文献论述可知,其是一集合概念,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理论的统称。《中医基础理论术语》(2006 年发布,以下简称《中基术语》)的定义为,由中医学的概念、原理和逻辑结论等要素构成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这一定义,有违科技名词的定义规则。详参下标题“2.1”,“2.2”及内容。

1.2  理论的作用和价值,到达何种程度

理论的作用,国内文献多称为理论的功能。国际文献少见“Function of Theory”,多 以“Roles of Theory”来表达理论的“角色或作用”,这更符合理论的身份。本文用此。

前期论文“新理论”对理论的作用,参照国内外研究概括为“解释、预测和应用三大作用”[1],把“应用”视为“作用”混淆了应用与作用的含义,当属谬误。本文特作更正!并做出如下进一步阐明。

1.2.1  作用:解释日趋深刻,预测日趋精确理论的解释,又称为说明,英文均为“Explanation”。理论的解释包含三要素,代表着解释的 3 种水平:①解释其说明的现象是什么;②说明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即原因何在;③如何产生,即产生现象的机制是怎样的。国外学者弗兰克斯将其称为理论解释由浅入深的 3 种水平[7]。

当前理论的解释,日趋深刻。主要表现为理论的解释日趋在第 2 和第 3 种水平的进展上面。近年《科学》和《自然》杂志发表的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述评,代表当今医学科学理论解释日趋深刻的最新水平。具体可参约翰·哈迪等“阿尔茨海默病的淀粉样蛋白假说”[8],艾瑞克·卡伦等“阿尔茨海默病的淀粉样蛋白折叠假说”[9]。

理论的预测作用,指其具有预测到其所说明的现象尚未被发现的具有可检验性事实;预测到新的发现可能具有的重要价值。科学发展史已表明科学理论预测引导科技进步的重大作用。与以往相比,当前理论的预测作用突出表现如下。

当前理论的预测日趋精确,主要表现为对尚未发现的事实和将要取得新发现的价值的预测,更加具有量化的精确。昭示这一趋向的是,“新首创:精确医学”。今年(2015年)刚刚过去的 2月,奥巴马宣布:“启动一个新的首创:精确医学。这将带给我们所有人需要保持我们自己和家人更好健康的个体化信息;将能够选择适合的药物,以适合的剂量,应用于适合的患者”[10]。3 个“适合”,何等的精确!

以上足以证明:当今理论解释日趋深刻,理论预测日趋精确。

1.2.2  价值:理解日趋深入

理论的价值,指其对人们认识事物的积极导向作用。这一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人们对事物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理解,简言之就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关理论的价值,国内学者论述较为宽泛,具体可参李醒民“科学价值概论”*。

当前理论的价值,理解日趋深入,主要表现为深化对已知事物或曰现象的内在机制的理解。简言之,就是引导探究明白事物的“所以然”。显示这一趋向的是美国开展的“脑首创”研究:目前已知脑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生物学结构,人们对脑如何工作仅仅知其表面**。

2013年4月,奥巴马宣布美国启动“脑首创”研究,称该研究将转变人们对脑如何工作的认识;转变人们对脑如何思考、学习和记忆的理解[11]。

2014 年 5 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发布《脑 2025:一个科学的愿景》称,理论在我们努力理解脑动力学和功能方面,真实理解脑功能机制”中发挥 4 个关键作用***。

以上表明,理论引导认识日趋深入的价值,日益凸显。

1.3  中医学理论借鉴什么

以上展示的理论作用和价值的新趋向,对中医学理论的作用指向,具有“以铜为鉴,可正衣冠”的价值。最值得借鉴的是:理论的作用和价值,不是指导实践,而是有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理解和研究。以下 3 方面,也值得借鉴思考:①理论解释具有 3 种水平,中医学理论的解释处在什么水平,该如何深化其解释水平?②理论预测已趋于精确,中医学理论的预测达到何种程度,该怎样发展其预测能力?③理论深化对事物理解的价值日益凸显,中医学理论对深化人们理解病证诊疗及心身保健方面价值有多大?该怎样发展中医理论的理解价值?

以上3条,需要同行专家学者探讨。对本文来讲,奠定了下面的理论基础。

2  中医学与中基理论:何种性质,态势如何

中基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简称,中医学的下位概念和学科。探讨中基的性质和态势,需要搞清中医学的性质及态势。国际文献论述中医学的为多,涉及中基理论的较少。故本标题下面标题均将中医学与中基理论并列。

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性质,指相对于现代医学,属于哪种类型的医学和理论;其态势指其目前的状态和势头。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探讨中医学新理论构建的首要前提。因为只有搞清楚这一问题,才能搞明白中医学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向。明白其必然趋向,才能明确中医新理论构建的目标。搞明白这两个问题并非难事,但国内中医学术界迄今未有统一明确的认识。根本原由在于未有公认的标准。下面,从国内外权威组织的认识两大视角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2.1  中医学是综合性科学,还是传统医学

国内,《中医药学名词》的定义: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2]。《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的医学科学*。

国际,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定义:中医学,起源于中国以整体论和辨证论治为特征的传统医学。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基于本土理论、信仰和经验代代相传下来的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整体关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东洋医学、汉方医学、韩医学和越医学,以及藏医、蒙医和维医学,均属于传统医学[13]。

以上对中医学的定义和评价,国内与国际权威组织的认识迥异。国内认为中医学是“综合性科学”、“医学科学”;国际则认为是“传统医学”。如何认定,标准有二。

一是术语学标准,因为对中医学及中基的定义国内和国际都是“术语”定义。术语定义的原则国际与国内是共同一致的。

国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2005年发布“术语政策指南”[14],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2009 年发布“术语工作 - 原则与方法”**及国际著名术语学家芬兰 Heidi Suonuuti 的“术语指南”均重视:“定义,必须明确被定义概念在其概念系统中的排序(定位)”。“内涵定义总应落脚于被定义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15]。

国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Termsin Sciencesand Technologies,CNCTST)2012 年发布《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手册》明确要求:“给科技名词下定义时,必须选择与所定义的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来下定义,不得越级”***。

参照上述国际和国内标准,WHO 的定义符合“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定义原则,是一标准定义!因为,WHO此前已经明确医学分为“常规医学(Conventional Medicine)和非常规医学(Nonconventional Medicine)”;后者命名为“传统医学”,是包括中医学、印度韦达和阿拉伯尤纳尼医学及各种本土医学的统称(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2002-2005.1)。 其后在《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中指明:传统医学,相对于常规医学(指现代医学或曰主流医学)是“非常规医学”,还可称为“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CM)”(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2014-2023.7)。

国内上述两个定义都错了。错在“综合性科学”、“医学科学”不是被定义概念中医学的“最邻近的属概念”,且与下面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定和作为不相符。

二是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定和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英文名称“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标明的就是“传统中医学”;国家中管局代表中国政府参与的 2008年WHO 传统医学大会“北京宣言”;王国强会见 WHO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执行我局与世卫签订的传统医学合作协议”;WHO“ICD-11决定将传统医学纳入其中”,“国家中管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举全国中医药专家之力”参与*。表明国家主管部门认定中医学是传统医学。

以上证明,中医学是传统医学,确定无疑。同时佐证,《中医药学名词》《中基术语》对中医学的定义与国家主管部门的认定和作为不符,有待修订。

2.2  中基理论是科学知识体系,还是传统医学的分支

WHO 的定义:中医基础理论,有关基本概念、理论、规则和原则的传统中医学的分支[13]。《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定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

参照上述评价术语定义的两个标准;WHO 的定义符合术语定义原则,反映中基理论概念本质特征,且与国家中管局参与(主导)“ICD-11 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的作为相符,因此是一准确定义。相反,《中基术语》的定义违背这两项标准,是一有待修订的定义。

还需说明,WHO 的定义符合术语定义规则,但把中基的研究对象定位于“有关基本概念、理论、规则和原则”分支学科,则是错误的。因为,有关学科概念、理论等研究,属于语言学、逻辑学的研究范畴[16]。正确的定位,详参本文前期论文“新学科”[17]。

2.3  中医学与中基理论,尚未超越传统医学的缺陷

传统医学对世界各国卫生保健体系的补充作用,不可低估。但传统医学的缺陷,中医学及中基理论必须面对,并需要创新超越。否则,只能停留于传统医学对于常规医学的补充地位。

1.png

图 1 传统医学种类、特征及局限

经历近 50 年发展,中医学及中基理论,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医学及知识。但整体来讲,尚未超出传统医学的局限。参照上述并结合相关文献论述,评析如下:

2.3.1  传统医学的缺陷

“认识直观,理论笼统,诊疗不清,机制不明”,是传统医学共有的缺陷。这一缺陷,是其产生时代所造就的先天性缺陷。传统医学大多产生于 2000 年前的古代,古代有限的科学认知水平及方法,造就上述缺陷。

传统医学虽然有发展,但“基于本土理论、信仰和经验代代相传下来”;未能变革观念,树立科学理念和采用现代科学认识方法。因此未能摆脱其缺陷。

以上缺陷的具体分析,详参 Jong Yeol Kim 等“韩国体质医学、中医和印度韦达医学的比较”[18];详见下标题“3.1.1”、“3.1.2”相关论述及参引文献。

2.3.2  中医学及中基理论的缺陷

传统思维,司外而揣内。可参张登本、孙理君“传统思维阻碍中医发展”*。藏象学说,以象而测脏。众所周知推测所得的认识,局限性有多大。四诊合参,难以探查病证机制。证候及病证结合的现代研究与进展,足以证明传统诊断方式的缺陷。经验传承,证据可靠性有限。详参 WHO“传统医学研究与评价的方法学准则”[19]。

2.4  遵循自身规律发展,无法超越传统医学局限

“中医药发展,遵循自身规律”,是近年一种主流性思潮。需要提出质疑的是:“遵循自身规律”是否应当有一前提,服从学科发展共性规律这一前提?

舍弃前提,单讲自身规律,是否有违“个性与共性相统一”这一基本原理?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分析。提出疑问,期待探讨。

再者,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是什么,少见明确阐述。检索有关文献,代表性的主要有:“文化根基,经典传承,学派争鸣”[20],“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21],“来自临床,回归临床”[22]。严格讲,上述诸论少有搞明白规律的表现分为轨迹和趋向,多把轨迹和趋向混为一谈。详见下面两大问题的分析。

“中医发展遵循自身规律”的代表性成果:传统医学疾病分类进入 WHO ICD-11;中医标准国际化,名词术语、临床诊疗与疗效标准及中医教育管理等标准国际化**[23]。无疑,这是中医及中基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但以下两大问题需要搞明白:

2.4.1  中医学自身规律及发展趋向是什么

正确认识中医学自身规律,首先需要明白规律概念的确切内涵。规律,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由此可知,规律具有内部构成和外在表现两种含义。内部构成已经清楚;外部表现当分为已经发展过来的轨迹和今后发展的趋向。

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是先于人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其规律总是从其过去探查其未来走向。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轨迹和朝向的关键,是事物之间的要素及其本质联系,变化还是未变。事物的发展,因事物的内外因素改变而变化。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共性规律,并且已为中外科学史、医学史发展所证明。因此,认识事物规律的关键是,透过现象“事物发展的轨迹”看本质“内在本质联系未变,还是变了”。由此判断其趋向:内在本质联系未变,轨迹依旧;变了,趋向就要改变。

同理,认识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也是如此。上述对中医学自身规律的认识,实际是指中医学已经历的发展轨迹。决定这一轨迹的是,当时中医学本身学术观念与临床实践两大要素及中医学所处历史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再看发展趋向,决定这一趋向的当今中医学的自身构成与所处环境,已大为改变(详见下面标题“4”及分析)。已经处于“变也变,不变也变”的局面[24]。因此,再坚持原有的“规律”实为原有发展轨迹,能够代表今后发展的趋向吗?

概括上述,中医学的发展规律应当是:遵循学科发展变化的共性规律前提下,顺应中医学内外环境因素已经改变的态势,其发展趋向变为朝向现代科学的中医学的方向发展。

2.4.2  坚持自身规律,中医学国内外趋向及结局将会怎样

需要说明,“自身规律”是指上述中医学以往的发展轨迹。“坚持自身规律”实际是依旧沿着这一轨迹发展。其趋向和结局必定如下:

国际:科学检验,证明安全有效,中医学及中基理论被改变,进入国际结合卫生保健系统。国内:现代科学技术化,中医学及中基理论自身变革,走向现代结合医学体系。同时,另一种可能的局面,坚持自身规律发展,中医学传统模式不变,制度化存在一定时期。

以上结论,详参下标题“3”及内容;同时表明:“坚持自身规律发展”,中医学难以超越传统医学的局限。

2.5  中医学与中基理论:现代已经交织传统,创新正在渐变传统

经历近 50 年发展,中医学及中基理论,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医学及知识。“现代交织传统,创新渐变传统”,是笔者对当下中医学及中基理论现状与势头的刻画。“现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简称,“传统”则为传统中医学和中基理论简称。意指当下中医学及中基已经不是“纯中医,纯中医理论”,而是现代科技已经进入中医领域并与传统中医交织为一体的现状,创新正在改变着中医的观念思想和认知的势头。用“交织”而不用“交融”一词,表达两者并存尚未融合的概念。用“渐变”而不用“量变”,针对中医学量化概念及指标不足的现状,表达中医学及中基正处于逐渐变化尚未获得突破的态势。这两个判断,是对当下中医教育、医院及科研的现实概括。

2.5.1  现代已经交织传统

中医院校高等教育,现代科学医学课程与传统中医课程并存。统计网上可检索到的山东、浙江等5 所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课程设置:7 年制中医学专业课程比值为:科学技术 20.85%,现代医学 40.5%,中医中药 42.2%;5 年制中医学专业课程比值:现代医学 31.75%,中医中药 68.25%。

中医医院科室设置,现代医学科室与中医科室并存。统计网上检索到的广东、山东、辽宁等 7所省级中医院科室设置:现代医学科室约占 30%-40%,中医学科室约为 60%-70%。唯需提示的是,没有现代医学科室,各级中医医院恐难以为业。

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现代科技与传统方法并用。国家科技部、基金委资助的中医学各类研究计划项目,无不如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相对于传统方法研究,所占比例更大。

以上表明,从中医学高等教育,到省级中医医院,再到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代已经交织传统”。

2.5.2  创新正在渐变传统

科学理念,正在改变传统观念。详参本文前期论文“新理念:‘质疑、检验、公认’,凸显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中篇 I)”[25]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学术规范专家初步共识”[26]。

逻辑思维,正在改变传统思维。上述国家资助中医学项目研究,无一不采用现代逻辑思维。离开逻辑思维,项目难以立项,立项难以结题。

研究发现,正在更新传统知识。自上世纪 60 年开始的肾本质的研究,到近年杂志期刊涌泉般发表的中医学各种新概念、新假说,无一不是在更新着中医学和中基理论的传统认识。

以上表明,中医学与中基理论正处于全面渐变之中。

3  中医学与中基理论:国内外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什么

中医学在国内,正面向现代化;在国际,正在走向世界。但中医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国内学术界迄今争论不休;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向是什么,国内中医学术界远非清楚!导致这一困境的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有关论文探讨,忽略理论前提,忽略国内外权威组织、学术机构重要文献,忽略逻辑论证。从而导致各说各异。这一现状,可参看“中医现代化 = 中医现代科学化 ?”[27],“构建中医现代化的‘医’‘教’‘研’新体系”[28],“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现状与展望”[29],“中医药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现状(上)”[30]。

国内有关国家现代化的政策方针,国际 WHO、国立补充和结合卫生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NCCIH,NCCAM 2014 年 12 月更名为 NCCIH)及后基因组时代中医药良好实践研究协作组织(The Good Practi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 the Post-genomic Era consortium,GP-TCM)有关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文件与重要论著,代表着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下面参此做出逻辑论证,从而为中医学新理论构建提供第 2 个理论前提。

2.png

图 2 中医学与中医理论的现状与势头

3.1  国际必然趋向:经历科学检验,中医及理论被改变,整合进医学卫生体系标题所展示的中医学和中基理论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剖析如下国际权威资料得出的逻辑结论。需要说明,国际文献多以“传统医学或补充和替代及结合医学”涵盖中医学及中基理论。因此,下面标题涵盖中医学及中基。

3.1.1  WHO 战略:整合传统医学,科学检验证明

安全有效,进入卫生保健服务体系“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2014-2023”提出:通过整合传统医学进入卫生保健服务,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传统医学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支撑传统医学有效利用的证据质量和数量问题。“传统医学缺乏研究和创新进入其形式之中”,“其研究应采用评价卫生保健普遍接受的方法”*。二是传统医学应用的安全和有效问题。“对于大多数传统医学来说,支持其治疗作用的科学证据很少或几乎没有”。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创新应当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创新和知识产权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GSPOA)》进一步开展。该《计划》“旨在促进创新思维”**。

以上表明,传统医学及中医学通过整合,科学检验证明安全有效,进入 WHO 成员国卫生保健体系,是其发展进程和必然趋向;但面临问题是缺乏创新,缺乏科学证据;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促进创新思维,采用评价卫生保健普遍接受的科学检验的方法。经受科学检验的中医学,必将发生由传统迈向现代中医学的变革。

3.1.2  NCCAM 战略:严格科学调研,明确补充和替代医疗法有效安全,中医及理论被改变美国国立补充替代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NCCAM)2011 年 2月发布《第三战略计划2011-2015:探索补充和替代医学的科学》,总体目标“提高补充和替代医学处理健康问题和改善健康状态的科学证据”***。

NCCAM 2013 年发布“传统中医学简介”,在美国,人们应用中医学主要作为一种补充健康的方式,中草药是作为“膳食添加剂”销售和使用。中医学基于信仰的概念和理论,如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及气,对理解中医学的历史令人感兴趣。但 NCCAM支持的有关中医学研究,不关心这些观念;相反,它检验选定的中医学实践,从科学角度看对躯体的效果和是否有助于改善症状。强调“结合医学仅使用高质量科学证据证明安全有效的补充疗法”△。

以上表明,在美国官方的研究,中医疗效及机制,将被科学揭示和解释;中基理论的观念、概念已被搁置,面临着被迫变革。

3.1.3  GP-TCM 中医学现代化:“整体、结合和创新”,“未来医学”改变中医理论

GP-TCM 是“后基因组时代传统中医学研究中好的实践”的首字母缩写,2010 年获得欧盟资助设立“Framework Programme”简称“框架项目(FP7)”[31],2012年成立“GP-TCM研究联盟”。该联盟提出:中医学现代化要求“整体、结合和创新”的三大规则。强调中医学现代化需要现代科学的激发、现代科学基础和现代中医理论,从而在形成“未来的医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2]。

由此表明,走向现代科学、形成“未来医学”是中医学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国际进程中的必然趋向。

3.png

图 3 中医学进入世界卫生保健系统的可能结局

4.png

图 4 中医学与中基国内外发展趋向

3.1.4  中医全球化的趋向及可能的结局:进入卫生保健系统,分解、制度化、异质再生2000 年“The Lancet”发表论文,做出上述预测[33]。

本文引证 2000 年之后权威文献,证明其预测基本成真,成为基本现实。下面简析这一预测。

趋向:现代医学整合中医学,进入现有世界范围的卫生保健体系。“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2014-2023”已经给出佐证。

种可能的结局:①中医学作为独立的医学传统被分解,现代医学吸收同化某些技术方法,如针刺、推拿和某些药物;但抛弃其核心概念和实践,如气物质的影响、脏腑内脏的功能系统。NCCAM 介绍传统中医学:不关心中医学概念、观念,科学评价中医疗法效果;NCCIH2014 财政年度资助项目:聚焦身心干预疼痛的脑和外周神经机制(NCCIH's FY 2014 Funding Priorities and Research Focus)已给出证明。②中医学可能被制度化,伴随着中国模式的存在而存在。尚未有国际资料证明,国内有关中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佐证。③中医学异质再生,远离政治和经济权力力量的干扰,经科学研究证明临床疗效,发展成异质的有活力的医学。GP-TCM 中医学现代化:“整体、结合和创新”,“未来医学”改变中医理论,也给出佐证。

涵盖上述 4 条分析表明:中基理论在国际的发展,面临被改变的趋向!构建现代中医理论,已历史性的摆在中基学者面前。

3.2  国内必然趋向:现代科学化,中医及理论主动变,走向现代结合医学体系

标题所示中医学和中基国内发展的必然趋向,是概括如下国内权威资料得出的逻辑结论。

3.2.1  国家方针政策: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作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015 年《科技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启动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提出:“5. 支撑引领人口健康发展的重点研发任务,…中医药现代化”***。

由上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化乃国家方针。中医学及中基理论现代科学理论化,乃服从国家方针之必然。

3.2.2  中医现代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化

国家科技奖励无一不是现代科学技术化,提升中医及理论现代科学水平。中医药所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足以证明。国家科技项目无一不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化,提升中医及理论现代科学水平。国家“973 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各主要项目成果足以证明。

3.3  科学突破与脑首创研究,警示中基理论要变革

3.3.1  科学突破:老年可年轻化?记忆可操纵?

美国科学杂志 2014 年评选出 10 大科学突破△,其中两项对中医理论具有强烈警示意义:①年轻鼠血清可使老龄鼠“返老还童”:增强老龄鼠肌肉,促进脑神经元生长。该发现已引入临床试验,年轻志愿者血清治疗老年痴呆研究[34]。②大鼠记忆可操纵: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植入大鼠脑,“科学家已开始抓住和修补记忆的物质基础”,能够删除大鼠已有记忆和产生虚假记忆,以及快乐和恐惧感觉[35]。

面对以上科学突破,中医学“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心有所忆谓之意”,“心在志为喜,肾在志为恐”之说,不急需要理论变革吗!

3.3.2  脑首创、精确医学新首创:将变革知识,更新理解

美国总统奥巴马 2013 年 4 月宣布“脑首创研究”,将提供科学家创新工具去获得脑运转的动态图景,提供人们更好理解我们如何思考、学习和记忆。从而令我们的知识产生变革[11]。

2015 年 2 月,奥巴马又宣布:“启动一个新的首创:精确医学”,将给我们所有人需要保持我们自己和家人更好健康的个体化信息;更新我们对疾病起源和发病机制的理解△△。

以上,脑首创将改变现有的有关脑思考、学习和记忆的理论认识;精确医学新首创,将更新对疾病的理论理解。这不警醒我们中医学“心主神志”、“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理论需要变革吗?

3.4  中医新理论构建,历史性摆在面前

以上国内外中医学与中基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向表明:构建中医新理论,是中医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因为:

3.4.1  外部环境“倒逼”构建新理论

国际发展趋向,“倒逼”中医理论变革:WHO 科学检验中医药安全有效;NCCIH 严格科学调研,明确中医药有效与安全性;GP-TCM“完整、结合、创新;形成“未来医学”,这都将改变中医理论。国内,国家大政方针“现代化关键是现代科学技术化”,要求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

3.4.2  中医自身“构成”要求理论变革

如同上述,中医高等教育、中医医院科室设置、中医科研方式方法,无一不是现代与传统交织并存。中医学及中基从教育到临床,再到科研,本身这种双重“构成”必然要求理论变革。

【以下为:乔明琦,魏盛,王少莲,李霞,辛荣荣. 新理论如何构建及评价?聚焦现象,解释预测,中医理论由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中篇Ⅴ)(二).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6):1119-1126】

4  新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及评价标准是什么

标题所提这两大问题,严格讲当属于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研讨的范畴。国内外有关研究论著,以此为多。但从自然科学的报道,如生物学及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科学管理角度的研究,如产品、运营与科学管理学科的研究,也为数不少。下面分别从科学管理、人类资源学科和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三类学科层面,进行探析。随后抽提出各学科理论构建的共性规律与评价标准。从而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提供不可或缺的借鉴和参照。

4.1  什么是理论构建及评价

4.1.1  理论构建的概念及定义

理论构建的概念,未检索到明确定义。这一概念在中英文中含义有所差异。

中文,一般指提出或建立理论体系及过程。如“国家治理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36],“中西医解剖学史比较与中西医理论体系建构”[37],均是显示这一含义。

英文“Theory-building”or“Building Theory”,包含新理论的构建方法与过程及构建后新理论的评价。代表性论著,如发表后他引率高达 28 700 余次的凯思林的论著“从个案学习研究构建理论”[38],又如广为引用的约翰·瓦克尔的“理论的定义:不同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指导原则”[39] 以及苏珊·琳娜莫的“应用学科的理论构建研究的一般方法”[40],均是上述含义。

依据上述,本文给出理论构建概念的初步定义:指构建新理论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构建后新理论的评价及标准。该定义采用外延定义,因为理论构建概念是一单独概念,没有种差。定义指明,理论构建的对象是新理论,构建的手段是过程和方法。至于构建后新理论的评价及标准,是为新理论构建提供佐证,故作为辅助条件置于定义句末。这符合英文论著和部分中文论著的实际情况(详参下“4.2.1”标题下内容),是一反映出概念外延的定义。

还需说明,中英文中的新理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而是属于新的科学假说。上面标题“1”关于科学理论的定义可以佐证。但国内外文献通常把新提出的科学假说称为新理论,这尤其是理论构建中通常的用法。故本文循此。

4.1.2  新理论评价的概念

检索国内文献,未见有报道。国际文献,较多论述。参照国际文献,阐述如下:新理论的评价,指对构建方法和构建出的新理论与原有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定。评价的内容主要分为:新理论本身的评价和新理论与原有理论的比较评价。具体评价要点及标准,详见下面标题“2.3”及内容。

4.2  新理论如何构建

检索有关理论构建的国内文献较少,国际英文文献颇多。浏览众多文献论述发现,各学科领域的理论构建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比较其不同特点后发现,理论构建具有共性规律。特分述如下。

4.2.1  不同学科领域理论构建的特点

依据国际及国内文献,简析以下 3 大学科领域理论构建的特点。

4.2.1.1  产品、运营与科学管理的论理论构建

发现新现象,或发现异常现象;提出新概念,定义这一新现象或异常现象;局限该现象学科领域,建立其内外关系的论述;对异常现象做出新的分类,给出因果机制的理论解释;对新现象提出理论预测,获得经验证据;建立该理论解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以上详参约翰·瓦克尔“理论的定义:不同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指导原则”[39],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构建颠覆性理论的过程”[41]。

4.2.1.2  人类资源学科:理论构建的普遍方法

面对新的现象,发展一概念;现实环境中检验概念;应用这一获得检验的概念,改进认识;形成更好的理论。以上详参苏珊·琳娜莫的“应用学科的理论构建研究的一般方法”[40]。

4.2.1.3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

现代医学:近邻环境与产后抑郁症和适度诊疗的理论构建及方法 , 关注新现象“近邻环境与产后抑郁症”、“过度诊疗”;分析影响因素,选择相应研究方法,提出概念和理论模型,运用逻辑推理方法论证;阐述新概念和理论模型的应用意义。

以上详参约翰·易斯威特“社会流行病学的解释性理论构建方法:近邻环境与产后抑郁的混合方法多层级研究的草案”[42],游小留“适度诊疗:基于医学伦理学原则的理论构建”[43]。

中医学:络病理论、脏象理论和公理化的理论构建。3 种研究分别针对“络病未有理论体系”,“脏象学说未有学科地位”,“中医尚无公理基础”的现象和事实;提出相应的理论构架;论证构建的理论对中医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详参吴以岭“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科学价值”[44]、王琦“论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45]、王瑞祥等“从循证医学看中医理论公理化体系的构建”[46]。

4.2.2  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的共性规律:五步曲定律

以上不同新理论的构建,都显示出需要经历一个长短不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理论构建的轨迹及趋向。因此,寻找其轨迹,分析其内在因素联系,有望发现理论构建的共性规律。透视以上各学科的理论构建过程,发现如下共性规律。

4.2.2.1  聚焦新现象,寻求新解释

发现新现象,寻求对新现象的定义描述。这是理论构建的起点,表明理论构建的关键是求新。

4.2.2.2  提出新概念假说,描述解释现象

为界定解释新现象,提出新概念假说。这是理论构建的第二步,表明理论构建的关键是产生新概念新假说,发展新理论。

4.2.2.3  论证概念假说,力求相容详洽

逻辑论证新概念假说,取得概念假说自身及其与相关学科概念假说的逻辑一致。这是理论构建的第三步,表明理论构建的要求是理论上经得起推敲。

4.2.2.4  检验概念假说,获取证据支持

所提概念假说,具备科学可检验性且已有检验证据支持,但还需要更多研究和证据。这是理论构建的第四步,表明构建的理论是科学的,还需检验和发展。

4.2.2.5  预测未知事实,推进理论应用

构建的新理论预测未知事实,引导对新现象的深入研究。这是理论构建的第五步,表明新理论走向应用。无疑,构建的新理论真正成为科学理论,即获得重复检验支持的概括化的科学假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说明,未把构建后新理论的评价及标准列入以上五步规律,只因它是新理论构建的佐证条件,不是其内在必然联系。

以上表明,不同学科的新理论构建过程共同遵循这五大步骤。因此,是新理论构建的共性规律。本文将其命名为“五步曲定律”。定律是对规律的论断。本论断勾画出新理论构建的发展轨迹和今后趋向。因此,是一经得起推敲、但须进一步检验证明的定律。

4.3  构建的新理论,评价及标准如何

概括以上及相关研究,提出主要评价及标准如下:

4.3.1  新理论本身的评价及标准

应符合理论评价的标准,逻辑一致,内部详洽,外部相容;具有可检验性;具备解释和预测功能。详参本文前期论文“新理论”[1]。

4.3.2  理论比较的评价及标准

①新理论应具有独特性。相比原有理论,新理论指能够与其它理论显著区别开来。这是首要的标准。②具备更深水平的解释作用。③更明确的预测作用。④更深刻的理解力。可参约翰·瓦尔克“理论的定义:不同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指导原则”[39]。

5  现代中基理论,如何构建及评价

具有上面已经分析论证的理论基础和两大理论前提,尤其总结出新理论构建共性规律及评价标准,现代中基理论的构建及评价,当顺理成章。在前期系列论文深厚基础之上,提出如下构建原则、方法及评价。

5.1  构建原则

现代中基理论的构建,是中医理论的变革。需要相应的构建原则给予指引和保障。以下 3 条原则,是现代中基构建的理论向导和方法的保障。循此,构建起来的现代中基理论能够站得住脚,经得起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的质疑推敲。保障中医理论实现“由现象描述迈向本质阐明的变革”[47]。反之,则否。

5.1.1  确立科学理念

理念,指引认识和行为。科学理念,已为科学研究确证并能指引科学探索的理性信念。“质疑、探索、公认”是现代中基的科学理念的核心[25]。确立这一理念,才能开展现代中基理论的构建。试想,如反之“遵古循经”,如何着手新理论构建。

5.1.2  符合桥梁原理

桥梁原理,指支撑一门学科的基础学科的理论原理;沟通该学科理论与相关基础学科理论相容。现代中基的桥梁原理,已在“新理论:桥梁原理,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Ⅱ)”[1] 一文中明确阐述,并提出五大桥梁原理与一门逻辑保障。遵循这一原则,保障构建的现代中基理论体系完整,即构建起揭示中医五脏从人体系统、器官到组织细胞及分子四大水平的功能结构。实现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化,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

5.1.3  遵守学术规范

遵守学术规范,才能保障学术研究避免重复,提高研究水平。这已是国际学术界同行的规则。在我们提出中基研究学术规范和该规范的专家初步共识之前[26,48],中医学界一直未有学术规范。遵守这一原则,对中医学界及现代中基理论构建具有特殊意义,方能保障现代中基的理论构建。

5.2  构建步骤与方法

借鉴上述新理论构建共性规律的五步曲,提出如下步骤与方法。

5.2.1  聚焦已知人体生理和病理之象,探查未知内在结构和机制

与上述五步曲定律(以下简称“上述”)的“聚焦新现象”不同,现代中基理论构建面对的是“已知生理、病理及药物作用人体表现之象,未知产生表现之象的内在结构与功能和作用机制”。举凡中医脏象、经络、气血津液及病因发病病机及治则诸学说,均依赖“以象测脏,司外揣内”而形成及发展。

现代中基理论构建,要把“揣测”变革为揭示。依据已有研究发现,揭示出内在结构及功能作用机制。近 30 年肾脏象和肝脏象现代研究、国家“973 计划中医专项”、基金委中医药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项目等,无一不是旨在探查内在结构和机制的研究。新理论构建,就是把探查到的发现揭示出来。

5.2.2  概念转变新提假说,解释内在结构和机制

与上述“提出新概念”不同,现代中基构建更需要的是对原有概念认识的转变,转变为科学概念。具体详参前期论文“概念转变”[49]。提出新假说,要遵循科学假说建立方式和要求,可参前期论文“假说评价与检验”[50];解释,就是在现代科学水平上做出新的说明。说明需符合前期论文“新理论“所提五大桥梁原理。详参该文[1]。

5.2.3  论证概念假说,保障内部详洽与外部相容

论证概念,须采用归纳与演绎逻辑推理方法,并需符合《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手册》关于“概念体系中关系和类型”的要求;论证假说,需符合上述“桥梁原理”。如此,方能保障构建的现代中基理论,内部自身详洽,外部与相关学科原理相容。

5.2.4  科学检验假说概念,获取高质量科学证据

对这一步的要求,如同上述“4.2.2.4”。同时,可参阅前期论文“新理论”[1]和“新学科”[17]相关阐述。

5.2.5  预测功能机制靶点,导向精确诊疗

与上述“预测未知事实,导向深入研究”不同,现代中基理论构建第五步的目标更明确,经历近 50 年中基及中药现代研究,脏象经络功能机制及代表性复方中药作用机制基本揭示。因此,预测的着眼点是机制中的靶点,从而引导辨证论治朝向精确诊疗。

如上面“3.3.2 脑首创、精确医学新首创”所述,精确诊疗是当今医学最新趋向。中国科技部已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将在 2015 下半年或明年启动*。因此,现代中基理论构建需要瞄准国家目标。

5.3  例证及论证

5.3.1  例证

依据我们前期研究和国内外中基现代研究发现,提出构建现代中基理论的例证如下。以简图示之(图 5)。

5.png

图 5 例证

5.3.2  论证及意义

首先说明,上述例证每一概念和原理下的阐释,都是依据中基现代研究发现的科学证据,按照概念和原理阐释规则而写出。限于篇幅,省略证据。简洁论证如下:

5.3.2.1  揭示结构与机制,概念和假说内外相融洽

以上例证,从整体观念直到肝疏泄太过与不及及其肝气逆 / 郁两证,无一不初步揭示出其内在脏腑器官及其细胞分子的结构是什么,该结构的功能活动与其功能改变的机制如何发生和改变。揭示出内在结构和机制的观念与概念和假说,无一不逻辑关系一致而自身详洽;而且符合“桥梁原理”与现代生理与心理、病理与药物相关学科原理一致而外部相容。

5.3.2.2  预测机制靶点,导向精确诊疗

以上例证,从脑调控五脏适应内外环境的新整体观念,到肝疏泄太过与不及所致肝气逆 / 郁两证的病理机制,已经初步点明机制的靶点。引导辨证需要明确病理改变,论治须知方药作用到靶点。从而在当今精确医学大趋势中显示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价值。

5.3.2.3  解释趋于明确,理解引向深入

由标题“1”及其阐述可知,科学理论的作用和价值在于解释明确与理解深入。上述例证,明确说明脏象内在结构是什么,功能活动如何发挥作用。改变原有脏象学说的推测性笼统说明。由此引导人们对脏象生理病理的深入理解。展示出现代中基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价值,如同科学理论,现代中基理论将会真正为现代社会广泛接受从而发挥中医理论应有的重要影响。

6  结论与局限,问题及展望

6.1  结论与局限

6.1.1  结论

6.1.1.1  科学理论是获得检验支持的系统化假说,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中医学理论急需借鉴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为获得科学检验支持的系统化假说。这是国际权威词典和论著的基本界定。本文给出科学理论概念的新定义,纠正前期论文“新理论”中定义之缪。

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日趋深刻和精确”,引导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日趋深入”。中医学理论要发挥作用凸显价值,迫切需要借鉴科学理论的作用指向。

6.1.1.2  国内有关中医学、中医学理论和中医基础理论概念的定义,亟待修订

《中医药学名词》对中医学定义为“综合性科学”;《中基术语》对中医学理论定义为“系统化的科学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为“科学知识体系”。这 3个定义,有违国内外术语定义的共同规则:“被定义概念应落脚于最邻近的属概念”;而且与国家主管部门的英文名称和作为不符。需要作出修订。

6.1.1.3  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尚未摆脱传统医学的缺陷

“中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国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传统医学”;“传统医学,基于本土理论、信仰和经验代代相传下来的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整体关怀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的总和。这是 WHO 的认定,也是中国官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和作为。“认识直观,理论笼统,诊疗不清,机制不明”,是传统医学及中医学的先天性缺陷。这一缺陷,是其产生时代的缺陷。不变革观念,树立科学理念和采用现代科学认识方法,无法摆脱其缺陷。

6.1.1.4  “中医学发展,遵循自身规律”,难以超越传统医学的缺陷,改变补充医学的定位

任何事物及学科,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具有共性,是彰显个性的前提;服从学科发展共性规律,是遵循学科自身规律的前提。

“经典传承,学派争鸣”,“来自临床,回归临床”,是中医学发展轨迹的历史写照;不是当今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发展规律及趋向。

坚持以往的发展轨迹,传统医学的缺陷难以纠正;中医学及中医理论科学价值难以彰显,补充医学的地位无从改变。

6.1.1.5  当今中医学与中医理论:“现代交织传统;创新渐变传统”

现代科技和医学内容的课程,已占中医学高等教育课程近 40%;现代医学科室的设置,已占中医医院科室近 30%;表明现代科技已经交织医学传统。

现代科学研究,已是中医学和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式方法;没有科学数据及证据,中医学和中医理论论文国际杂志无从发表;中医学和中医理论国家科技奖励授予的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创新发现正在渐变传统认识。

6.1.1.6  国际发展必然趋势: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医

理论,被改变进入结合卫生保健体系科学检验,证明安全有效并揭示其机制,中医学及中医理论被改变;进入结合卫生保健体系。这是国际官方和科学界对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应用的要求,中医学及中医理论国际发展现状的现实状况,标志着其发展的必然趋向。WHO“传统医学战略”、美国 NCCAM 战略以及欧盟资助 GP-TCM 中医学现代化,均显示这一状况,指明这一必然趋势。

6.1.1.7  国内现代化必然趋势:中医学与中医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化,自身变革朝向现代中医学“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中医学和中医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化,当是不二选择和目标。

中医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973 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国家科技部、基金委中医重大和重点研究专项,均表明中医学和中医理论正在现代科学技术化;正在发生自我变革,朝向现代中医学。

6.1.1.8  中医学和中医理论全球化的可能结局:分解、制度化、异质再生

2000 年《柳叶刀》论文“中国医学全球化”预测中医学和中医药理论全球化过程中可能的 3 种结局:分解、制度化、异质再生。2000 年之后的发展,显示其预测基本成真。

经历科学研究中医理论异质再生,警示构建现代中医理论,刻不容缓。

6.1.1.9  国内外发展趋势的呼唤: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和中医理论面临:国际发展中被改变,国内发展中自身变;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已是必然要的趋向和要求。唯此,现代中医学才有可能。

6.1.1.10  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的共性规律:五步曲定律

发现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的共性规律,概括为五步曲定律:“聚焦新现象,提出新假说,论证需融洽,检验要支持,预测待探究”。

该定律是对科学管理和人类资源学和医学中医学新理论构建过程共性规律的论断,具有文献支持和理论依据,尚需更多研究证明。适用于上述学科领域新理论构建研究。为现代中医理论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模型及参照标准。

6.1.1.11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构建:三原则与五步曲

借鉴上述模型及参照,提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

三原则:科学理念、桥梁原理、学术规范;五步曲:聚焦已知之象,揭示未知机制;概念转变新提假说,说明新机制;理论自身相洽,外与科学理论相容;检验获更多证据支持,解释趋于深入;预测机制环节靶点,导向诊疗日趋精确。

如上原则和步骤,勾画出现代中基理论构建路线图。有待构建过程检验证实科学可行。

6.1.1.12  现代中基理论:由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

文中展示“新整体观念”及脏象、肝脏象、肝主疏泄、疏泄太过与不及五级概念及原理的科学内涵。初步揭示产生“已知之象”的内在结构和功能作用机制。论证其朝向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意义。

6.1.2  局限

6.1.2.1  研究及结论的局限

对“中医基础理论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分析,缺少国际权威文献的直接证据,结论的可靠可信程度受限。对“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与方法,总结出的“五步曲规律”,尚待更多学科尤其是医学和中医学新理论构建的验证。

尽管本文试图依据国内外权威文献,采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得出经得起质疑的研究结论。但研究结论是否可信,有待相关科学检验和证实。

6.1.2.2  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以上结论,适用于学术探讨争鸣的范围。尽管涉及政策和学科发展问题,如“中医学发展,遵循自身规律”等,对此类问题的结论,作为学者的观点,仅供有关部门领导科学决策时参考。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文中每一标题及内容,都有待深入探讨论证。主要问题有二:①“遵循学科自身规律发展”是否需要必须的前提:服从学科发展共性规律这一前提?舍弃前提,单讲自身,是否有违“个性与共性相统一”这一基本原理?是否是现代医学对中医药发展形成“倒逼态势”的重要根源?②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构成中医学及中医理论自身规律的内在必然联系是什么?其发展的必然趋向指向何方?

以上问题,本文依据权威可信文献,运用理论逻辑论证方法,做出初步探讨。确切答案,有待专家学者深入考察论证。

6.2.2  展望

建立中医学和现代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术界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共同追求与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术界达成符合科学理论共性标准,具有充分科学依据,凸显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专家共识。

共识需要基本文本,本文提供文本基础。

期待探讨争鸣,朝向专家共识。

致谢:本文及其后续系列论文,均由乔明琦执笔完成,有何问题由本人担责;魏盛博士编排论文及引文格式 , 制备图表并翻译摘要英文;王少莲、李霞、辛蓉蓉检索国内外中英文相关资料付出艰辛努力;本文凝聚着山东省“情志病证研究优秀创新团队”全体人员的智慧结晶,得力于中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及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全体人员的支撑配合,藉此表达由 衷谢忱!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3089.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
下一篇:赵洪钧:亨小与小亨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