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

已有 2690 次阅读 2022-1-28 09:3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乔明琦,张惠云.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5):740-746

摘要:中医临床与基础近10年研究进展显示,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现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各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甚或日趋萎缩,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远未建立,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现。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表明,中医学是尚未摆脱古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整体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主要放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应借鉴遵循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理论发展的途径,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突破。因此,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着力做好两大研究:研究脏象的活体结构与功能机制,追踪最新科技发展及时用于脏象研究,并重视病、证、尤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起中医基础理论的三级学科群。

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医学包括从基础到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与核心。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核心系指各学科均需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与说明。由此表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代表或曰集中体现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现代化大方向早已确立但在如何实现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的标志等重大问题上见解不一。我们认为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是其历史必然的发展方向。这一结论是由以下事实数据、科学技术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轨迹以及逻辑论证得出的。

一、中医临床与基础近年研究进展与分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 年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科学研究继承与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在人类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照迄今当以完成的这一规划以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主要数据、事实说明取得的进展。

1. 中医临床诊疗及疾病的能力互科技支撑的进展

首先参看摘自卫生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近8年的一组相关数据见表1-5。

1.png

为直观显示上述2002-2008年的数据变化以柱状图1、图3和曲线图2表示。图3依据2008年《公报》“卫生机构数”表及其数据制成见表6。

2.png

3.png

上述表图清楚表明代表中医临床诊疗服务能力、中医基础与临床综合实力的的诊疗人次数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呈现差距逐年拉大的现状与趋势。图 1显示两者差距日显的现状图2显示两者差距呈喇叭口状日显增大的趋势。

承担临床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相比,2000-2007年呈现差距增大现状年略有缩小但该年度诊疗人次数两者相比差距未缩小反而增大表明中医临床医疗服务能力下降。

以上数据如果按照“纯中医”、“坚持中医自我发展”观点来核算则综合医院应减去其中医科的诊疗人数中医医院减去西医科室即靠现代医学(诊疗技术和西医药治疗)的诊疗人数。由于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未公布这方面数据依据现代医药约占中医医院的50%中医药约占综合医院5%-10%推算上述图表将会显示更大的差距。

有关支撑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并反映其科技含量的诊疗设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推荐中医诊疗设备名单》(表7)可清晰显示中医药科技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限的科技支撑。

2. 中医基础研究的主要进展

《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试行)(1999-2015)》提出:“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人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对以藏象、经络、气血为核心的中医生理、病理理论进行深人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证候科学评价系统。规范和完善以四诊为主的诊查方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的中医药诊疗体系”。

参照上述要点从以下4个方面回顾与分析。

(1)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资助支持基础研究的最主要机构其下生命科学部医学类的学科设置代表着基础研究领域的划分和进展。2009年生命科学部分化出医学科学部现代医药学由原4个处扩展至7个处原有的5大学科扩展至现在的近10个系统20余个学科的系统学科群,而中医学中药学依然如故未有任何扩展。

两相对照清楚表明面对现代医药学研究领域的迅猛分化与扩展中医药的基础研究领域未能取得应有的分化与扩展。

(2)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

纵观近年研究进展继肾藏象研究探查下丘脑与靶腺轴生理病理联系脾藏象与消化电生理和免疫等机制之后肝藏象主疏泄与神经中枢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也取得初步有前景的进展。理论探讨颇多从精气阴阳到病因防治提出若干不同认识和观点理论体系也日渐丰富。

尽管从现代研究到理论探讨取得若干进展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代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下的五脏六腑、营气卫气、内生五邪等概念内涵远未清晰;藏象、经络等科学内涵远未揭示;个体化诊疗体系仅见端倪远未建立与规范。

(3)基础学科的发展

《提纲》(同上)提出:“规划各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探索构建分化完全、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初步建立起现代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学科分化、新的二级学科尤其是三级学科群的建立是学科乃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途径和标志。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建设近年有长足进步国家和国家局以及各省重点学科均以确立研究方向围绕各自研究方向开展系统深入研究,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并产出一批有代表性研究成果。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体质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基学科肝藏象与情志致病研究、上海中医大中基实验大鼠体质辩证研究、广州和辽宁中基学科肾藏象系统研究等。中医体质学、中医情志学等新兴学科初步建立。

但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下的三级学科群迄今未能建立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度出现的代表中基学科群构架的“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防治学 ”分化出来不久又重回合。其中经验教训迄今尚未认真总结。

(4)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贡献的进展

当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基础医学的突破。100多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的颁奖历史表明医学及生理学研究突破的重点从临床转向基础医学研究:前30年以临床为主中30年临床与基础各半近30年以基础为主。

4.png

基础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对临床医诊疗水平发挥显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其作用不胜枚举。例如肿瘤易感基因的发现已经成为临床早期筛查肿瘤患者的诊断方法细胞端粒酶及其作用机制的发现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肿瘤等疾病新的靶标;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在机体稳态平衡中的作用的基础研究成果业已成为临床诊疗的理论向导。

面对现代基础医学研究对其临床诊疗水平的巨大带动和推进作用中医基础研究对其临床的贡献相形见拙。其中原由首先与中医基础研究本身进展迟缓有关但是,“来自临床回归临床”的主流观点与导向是否是其更为深层的甚至是更为主要的原因。

由以上研究回顾表明相对于现代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迅猛发展中医临床服务领域日趋萎缩;中医基础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远未建立;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现。

以上问题的原因何在发展的方向何处?明确以下问题当是探寻原因找出方向的前提。

二、科学技术发展轨迹与中医学的科学水平

1. 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

科学技术史表明人类科学技术诞生到当今经历3大阶段:古代科学技术由史前至公元16世纪朴素笼统的“整体论”与“自然哲学”的科学形态是其主体特征;近代科学技术由16世纪至19世纪末科学与哲学(神学)分离各学科研究深人分析为其主要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由20世纪初至今深入分析与高度综合及科学技术一体化为其主要特征。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显示笼统整体、深入分析、分析与综合统一的发展轨迹。

2. 中医学及其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水平

中医学术界公认: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框架确立于2000余年前《内经》时代;研究对象与理论建立的基本方法是“直观观察”与“司外揣内”;自理论体系建立历代医家代有发展但其方法与体系一直一脉相传;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中医现代研究与中西医结合传统中医一脉相传的局面才有改观近年方有学者提出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分野以及概念之说但现代中医学迄今未有建立。

因此分析上述科技发展三大阶段的发展轨迹可以确认中医学是尚未摆脱古代科学技术特征的整体医学王永炎院士直称为“古代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 “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对该论断论证如下:

中医基础理论的“自然哲学形态 ”。科学与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自然科学所认识到的现象、事实赖哲学思辨给出解释称为自然哲学。它是15世纪前世界各国自然科学的基本形态。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认识尚未达到深人事物内部的程度无法对所观察认识到的现象、事实背后的本质做出科学的说明只有借助哲学的思辨给出解释。作为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迄今还与中医理论结合在一起尚未分化出去足以表明该理论尚处于 “自然哲学形态”。

中医基础理论的“直观描述性假说”。

(1)理论建立年代

以《内经 》、《本草经 》理论形成约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这一历史时期也是世界各国古代科学理论的创立发展时期。古希腊医学继希波克拉底 (约前460-377年)的“四液学说”之后盖伦(12-199年)为解释他在解剖生理、病理的治疗研究中新发现的事实提出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灵气”分别位于消化、吸收、神经系统的新假说。对照中医学的元气学说、阴阳失调发病说等可以发现两大医学理论诸多相似之处均属自然哲学形态的理论假说。

(2)方法与观点

“基本上是依赖人的感官直观观察的方式”。观察的对象自然是与人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人们面前人类与自然界同质和不可分割因而形成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朴素的“整体论”和中国中医学为代表的“整体观念”这样基本观点。

(3)理论思维与表述

“以象测脏”与“援物比类”形象说明中医药理论哲学思辨与自然语言表述的特点。中医药学所观察认识到的,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及药物治疗的各种征象;产生征象的内在脏器组织及功能变化是由象揣测的。因而其表述语言是自然性的比喻式的。象是真实的脏及其活动是推测的,药物功效是可靠的功效机理是推测的。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是理论假说的基本特征。因此其理论假说的定性是成立的。

(4)发展历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古代自然哲学形态的科学经历近代科技革命即实验分析时代的“炼狱”而走向现代科学水平。科学理论也从自然哲学形态进化到经验自然科学形态进而到达理论科学形态。

这是各门科学包括医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唯一达到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的新阶段”。古代医学中“灵气”、“活力”、“热力”等哲学思辨让位于代谢、能量等医学本身的概念。虽然它因此留下某些还原和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但这些片面观点正被科学本身的发展所纠正。与上不同中医药理论未经历这一 “炼狱”它的理论假说性质没有变;阴阳五行依然作为框架与说理工具千年一贯制存在于理论之中它的自然哲学形态未有根本性改变;依赖感官的直观观察方法直至20世纪60年代仍作为主要手段因此它的理论直观描述水平也没有变。

上述论据论证表明中医基础理论是位于现代科学理论之前的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以上论断为我们寻找突破的途径提供了前提性认识。

3. 理论的发展与变革

真正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途径还需对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有一明确认识。这是明确中医基础理论发展方向的第3个前提。

理论是经过实践尤其是科学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系统说明是由一定的科学概念、原理、范畴及对其概念、原理、范畴理论论证所组成的知识体系。按照这一共识的定义理论实际包括知识体系本身和对所反映说明的对象即“自然现象”两部分。

物理学中原子结构理论分子生物学中双螺旋结构理论医学中免疫理论心理学中认知理论以及中医学中藏象理论等都是如此。

前者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表明任何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理论的突破无一不是对其理论表达对象的深人研究而取得的如双螺旋结构理论由“中心法则”到 “反向转录”等突破;免疫理论由细胞免疫到体液免疫的进展。认知理论的发展更是依赖脑认知的研究所取得。

反观藏象理论多年来大部分精力放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这对藏象理论发展有意义但绝非是藏象理论突破的根本途径。只有借鉴遵循上述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理论发展突破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及其藏象理论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突破。

三、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

《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初步完成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和诊释阐明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起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和中药研发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实现以上目标的途径需要着力做好以下两大研究。

1. 脏象的活体结构与功能机制

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机体自身完整及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中医分析病证治疗用药的理论依据是中医药学基础的基础。没有脏象研究的突破中医中药基础以至临床、应用各学科都难以取得真正中医意义土的突破。

研究脏象,目标是揭示构成其生理病理征象的内在结构与功能机制。脏是由象推测而来,因此,必须打开“黑箱”,揭示脏的活体结构。强调活体结构,区别西医学的解剖器官,体现中医学人体结构观。脏的生理功能是籍病理表现抽象而成,因此,必须具体揭示其功能机制,即揭示各脏功能是通过何种组织、物质的何种活动而表现出该功能作用。如肝主疏泄调畅情志,通过哪些器官、组织及活性物质的变化而保持心情舒畅的。若实现这一目标,就能够从现代科学水平上用各门科学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阐明脏象实质,为中医临床、中药应用研究提供概念清晰、理论明确的科学认识。中医脏象的深刻科学内涵将发展成现代形态的科学理论。

研究途径,以往“由证探脏”方式仍可运用但移植现代科学最新技术开展脏象生理研究更为必要。例如认知心理学与脑科学合作核磁共振与电脑遥感技术联机能够将人的认知活动以图谱形式展现在屏幕上。为探索认知过程中以往无法观测的大脑功能变化打开一条通道。如将该技术移植于肝调畅情志、心主神志功能机理研究极有可能会取得重要发现。另外电脑人体构象可不可加以发展用于脏象结构研究 追踪最新科技发展及时用于脏象研究是不可忽视的基本途径。

动物实验是脏象研究的重要手段。医学对人体研究的限制性决定动物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这已成为现代医学全部进展的重要来源。中医脏象研究将大量依赖动物实验的结果。因此病、证、尤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以及脏象特征模型研究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以上不同研究方式都需要按“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进行都必须对研究结果从结构与功能统一上概括阐发。依据研究发现的事实说明宏观脏象可能存在的微观结构与功能机理应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

2. 中医基丝理里论三级学科群

《提纲》(同上)提出:“规划各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探索构建分化完全、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初步建立起现代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开展上述藏象结构及其功能机制以及病因发病及其防治原则的现代深人研究将会取得大量重要新的发现对新发现尤其是宏微观机制的发现做出新的理论概括,“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飞跃”的理论变革就会实现。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群才具备真正分化和建立的条件能够阐明整体表现内在机制的现代中医藏象学、现代中医病因发病学、现代中医病机学以及现代中医防治学届时将会应运而生。

致谢:文中柱状图系由窦学俊博士所绘制特此呜谢!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3039.html

上一篇:[转载]假说评价与检验:“科学检验,验前与验后评价”,引领中医学假说进入科学假说——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中篇Ⅳ)
下一篇:[转载]新理论如何构建及评价?聚焦现象,解释预测,中医理论由现象描述迈向机制阐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中篇Ⅴ)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