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传染病及发病机制的一些基础知识

已有 983 次阅读 2024-10-18 11:13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概念

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以后,会引起感染性的疾病,如果是这种感染性的疾病有传染性,就称作传染病。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者是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二)病原体的致病能力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有四个方面: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其中毒力包括毒素和毒力因素,毒素中比较重要的是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G-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SP)成分,在菌体自溶或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 释放出来,主要是集合人体的单核巨嗜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造成感染性的休克。

外毒素:细菌在对数生长期泌出的毒素,能够与靶器官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发挥。

(三)病原体感染后的结果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和机体防御能力达到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共生,是指的相互有利,共同存活。

2. 寄生,主要是利于病原体,机体功能受损。

3. 机会性感染,所谓机会性感染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力或者抵抗力的下降,或者病原菌寄生的部位的改变使得病原体和人体的共生状态遭到破坏,并导致宿主的损伤。

(四)病原体感染的表现形式

1. 首发感染:初次感染1种病原体。

2. 重复感染:已有1/1次感染基础,再感染同一病原体。

3. 重叠感染:已有1种感染基础,再感染另一病原体。

4. 混合感染:同时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体。

(五)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我们机体以后,由于我们机体的免疫功能比较强,病原体就得到彻底从体内的清除。

2. 隐性感染:所谓隐性感染是指的病原体进入我们机体以后,我们不出现,临床表现,没有损伤或者只有轻微损伤,生物化学也没有明显改变,但是我们通过免疫系统手段,能够检测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叫他隐性感染。大多数的呼吸道、肠道以及部分的虫类传播疾病是以隐性感染的主。

3. 显性感染:所谓显性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以后,引发了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且对我们机体造成的病理损伤出现了相应的临床表现,麻疹、水痘、天花和鼠疫,主要表现为显性感染。

4. 携带状态:病原体携带状态根据所携带的病原不同,可以分为带菌者,带毒者或者是带虫者。根据疾病的期限不同,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或者恢复期携带者。

5. 潜伏性感染:所谓潜伏性的感染概念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以后,机体能够把病原体局限,但是又不足以把病原体清除。一旦当我们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显性感染,比如说结核杆菌的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感染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很明显病原携带状态,他是携带病原的,所以他要排病原体,而潜伏性感染他是不排病原体。

感染他有一个互相转化,比如说显性感染,感染以后,如果病原体没有彻底清除,在恢复其以后,他可以成为携带者,也可以随着时间的延长,成为慢性的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者和显性感染者,都可能排出病原体,所以都可以成为传染源。

(六)宿主对感染的应答

机体在病原体入侵以后,会作出免疫应答。主要分为:

1. 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主要是变态反应,分为1型和4型。

2)体液免疫,有两种重要的抗体IgGIgAIgA是病原体侵入机体以后产生的,出现的早,消失的也早,所以我们往往用来做早期诊断。而IgG的是机体被病原菌感染以后,留下的一个痕迹,所以他更多的用来流行病学的调查,当然IgG如果我们恢复期的血清的IgG滴度比极性期高4度以上,对疾病的诊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 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能够对病原体进行非特异性的清除。

1)天然屏障,比如说机体的黏膜,胃酸。

2)吞噬因子。

3)体液因子。

二、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病原体的入侵门户与定位

入侵门户与定位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地点。一般病原体均有严格的入侵门户,并需在宿主体内具有特殊的定位进行生长、繁殖,故又称为特异性定位。特异性定位由特异的侵入门户与传入途径所决定,特异性定位又决定着病原体排出途径。不同病原体有其不同的特异性定位,病原体在体内通过三种形式扩散:

1. 直接扩散:病原体由原入侵部位直接向近处或远处组织细胞扩散。

2. 血流扩散:大部分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血液扩散。

3. 淋巴管扩散: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借助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再由淋巴结进入血流,扩散于各组织细胞。绝大部分病原体通过此种形式扩散。

(二)病原体对机体的造成损伤。

从总体的来讲,病原体对机体的造成损伤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1. 直接侵犯。比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对我们的心脏就有损伤的作用。

2. 毒素的作用。病原体可以分泌毒素,有的病原菌既能产生外毒素,又能产生内毒素,对机体造成损伤。

3. 免疫机制。免疫对机体的损伤,在很多的传染病里面,都能够见到。

病原体对组织造成损伤以后,会引起一些重要的生理变化,我们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毒血症状等。一般而言,发病机制中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致吻合,但是伤寒例外。

(三)人群易感性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点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群体免疫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

1.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有:新生人口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等。

2. 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55880.html

上一篇:[转载]探索我国医工人才培育的“斯坦福模式”:高校-医院双PI制的深圳实践
下一篇:曾小平:中医馆管理经验和体会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2 孙颉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