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新概念:理论前提,揭示概念内涵、朝向现代科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Ⅰ)

已有 2147 次阅读 2022-1-26 10:1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乔明琦,魏盛,王海军,孙鹏,张惠云. 新概念:理论前提,揭示概念内涵、朝向现代科学——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2):216-224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现代化迫切需求现代中医理论。然而,关于现代中医理论应当如何建立,以及应当建立起什么样的理论一直是国内外中医药同行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为引领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本期"专论"栏目特设"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专题讨论,分别以上、中、下三个篇幅连续展开深入系统地论述。其中,上篇包含新概念、新理论、新学科三篇文章;中篇包含新理念、新规范、怎样明确概念、如何检验假说、为何评价理论5篇文章;下篇包含整体观念更新、辨证论治发展、脏象学说创新、病因、发病、病机、预防、治则、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专题探讨、展望5年前景12篇文章。本期刊发的是上篇"新概念"第一篇文章。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新概念层面,借鉴国际学术界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从概念的标签、理论定义和操作性定义三方面,阐述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论证理论前提对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的必要性,说明走向现代科学的必然趋向。全文立义深刻,有一定突破创新。希望由此引发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理论是行动的向导和依据;缺少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中医现代化自提出和启动进程,迄今已经 17 个年头,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的出现,这已是国家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共识。但现代中医理论应是一什么样理论,如何创建,建立起来后会有产生什么影响并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探讨建立现代中医理论的需要研究回答的 3 大问题,对此远未取得共识且无实质性理论进展。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北京举行的2012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医药学术发展缓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中医药一些传统的优势领域受到了严峻挑战。这些都无疑对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形成了‘倒逼态势’。”***无疑,建立现代中医理论,已是摆在整个中医药学界面前不可回避,且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此前,我们已经提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变革”[1]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创建与其学科分化探索”[2]。以此为基础,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见解,本文正式提出创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形成上中下 3 个篇章:上篇“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什么”,中篇“如何构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下篇“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主体构架及其阐释”。每一篇章,将主题切分为各个分题,逐一进行专题探讨。从而为中医现代化及其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急需的理论依据和向导。本文为上篇第一篇,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全新概念,借鉴国际学术界有关认识,阐述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从而奠定其后论文的理论基础。

如何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争鸣和论争,均属必要。纵观有关中医现代化及现代中医理论如何建立的诸多论文,大都各论其事,少有在一共同前提下的深入探讨。为避免歧义并取得共识,本文首先确立 3 大理论前提,其后系列论文都是该理论前提下展开并进行。期待同行加入探讨并欢迎争鸣评判。

1  背景及依据

1.1  政府部门关于中医现代化与现代中医理论的阐述

中医现代化正式提出始于 1997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提出:“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9 年发布《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试行)(1999-2015)》,提出:“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提出的‘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号召……特制定未来十五年 《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在其“六、重点任务”中提出“规划各学科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探索构建分化完全、结构合理的基础学科群。初步建立起现代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200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 年)》提出:“到 2010 年,在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专业术语统一,理论层次明确的基础框架……到 2020 年,初步完成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和诠释,阐明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起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和中药研发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1.2  有关中医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问题根源的论述

以上中医现代化的目标已经明确,对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问题根源,有如下论述。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认为:“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1.3  学术界对中医现代化中现代中医理论的认识

以上政府部门的文件及其论述,引发中医药学界对中医现代化的热烈探讨和争鸣,对中医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见仁见智,但对中医现代化首先需要中医理论现代化,基本认同。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重大课题,组织专家研究论证,提出“从经典中医学初步完善为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3]。

我们于 1998 年提出“中医药理论实质上‘是一尚未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的直观描述性理论假说’。因此,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是:摆脱自然哲学形态,向科学理论转化;由整体层次的直观描述向更深微观层次的本质阐明迈进”[4]。2004 年提出:“实现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飞跃,由传统理论向向本质阐明的变革”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1]。

200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 年)》采用了我们提出的“建立起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中医理论体系”;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中医药学科发展研讨会上,专家提出 5 年中医药学科发展目标,再次采用“建立起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中医理论体系”☆。表明这是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基本共识。

以上表明,中医现代化的目标:建立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已是学术界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共识。但对这一目标使用的不同概念,如:“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现代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及“中医理论体系”。这些概念其各自的确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未见阐述和界定;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建立现代中医理论,实现该目标的标志及其标准是什么,尚未见明确的论述。

为此,本文首先需要界定上述不同概念称谓。然后,展开相关问题的论述。

2  需要明确的概念

2.1  明确概念的前提:准确把握概念和术语

2.1.1  概念及其定义,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这是在哲学含义上的一般定义,指明两点:一是靠人脑的抽象反映事物共同本质特性,二是思维形式,即思维的起点和归结,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为规范表达和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237.1-2000 把概念定义为“通过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指明,概念是知识的最小单位。由此奠定把握知识及其理论的基石。

术语学则进一步指出“概念是客体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术语学所指的客体,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 的事物(具体的如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想象产生的事物(如神话人物)。概念是人们根据客体特性概括而得到的心理构想。对个别客体形成的概念称为个别概念,用名称来指称(如李白、中国科学院、地球)。术语学主要是研究若干客体根据其共有特性抽象形成的一般概念,这些形成概念的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特征,其指称名为术语。这个抽象化过程称为概念化过程。任一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这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特征又分为本质特征与区别特征:在某个专业领域中,反映客 体根本特性 的特征,称为 本质特征;据以区分该概念和他概念的特征,这种特征为区别特特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两种定义都说明,概念来自对事物的反映,对特征的组合。术语学则进一步做阐述了概念的来源和生成。因此,概念的发展,是靠对其所表达对象的深入探索,而不是对概念本身的溯源。正因为如此,才有下面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别。

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经验及辨别学习而掌握的概念。科学概念,则是指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单元,是通过科学实证研究获得并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和认可的概念。日常概念,受个人生活范围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其内涵往往包含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错误。科学概念,则因通过科学研究而获得,因此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日常概念通常认为火是热的,冰是寒的;但在科学概念中,冰同样包含热量,其热量是由其分子运动所产生并能够检测出来。还有,日常概念通常用自然语言来表达,科学概念则通过科学术语来规范表述。

2.1.2  科学概念与术语和科技名词及其定义

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术语工作、词汇(第1部分):理论与应用》将其定义为“在特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该词语指称的概念,是“通过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特定领域指“专业知识领域”。指称,定义为“概念的表达方式”。对概念的表达方式,通过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来显示。内涵定义是“用上位概念和区别特征描述概念内涵的定义”*。因此,欲准确定义概念,一定要揭示概念在其专业领域内概念体系中的位置。

表达概念的词语一般为名词,科学概念通常包含技术概念,称为科技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印发的 《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手册》中称:“这里所说的名词,也叫术语,本质上是一种语言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方面,一般用名称代替能指,用概念代替所指。名称是名词的外部语言形式,也是概念的代表。因此,名词具备两种功能,一是指示事物的名称,二是反映概念的内涵。通过名词,我们能理解概念,认识事物。科学而规范的名词,有助于概念的表达和知识的获得”*。为规范科技名词,该《手册》对名词的定名和定义,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具体内容详见该手册。

以上表明科学概念通过名词来表达,称为科技名词;在各专业知识领域中,称为术语;术语则是对专业领域中概念的指称,即对概念的准确命名及其定义。正因为概念、术语和科技名词三者之间是这种表达、专业定名及其定义的关系,从而为准确理解概念进而深入认识概念所表达的事物,提供知识认知的框架。同时为理解并明确以下概念,提供参照标准。

2.2  待明确的几个概念

2.2.1  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

这两个概念出自祝世讷的论文“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冯前进的论文“经典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的分野”和陈大舜的论文“论‘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祝氏在论文指称“所谓‘经典中医学’,是指到 19 世纪末叶为止的中国医学,即通常所称‘传统中医学’”。“所谓‘现代中医学’,是指在继承‘经典中医学’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人体和疾病,主要揭示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认识的新规律而建立的新的理论和理论体系”[5]。冯氏未给出具体论证。陈氏认为“所谓经‘经典中医学’是指基本没有受西医学的影响也基本没有受现代科技发展影响的‘纯中医学’即指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现代中医学是在清朝末期以后至今的历史进程中在经典中医学的内容基础上吸取不同程度的现代科技知识(含现代医学知识)而逐渐形成的”[6]。

提出新的概念是学科知识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概念得到认可并广为应用则是知识进步的表现。以上论点的学术价值在于前后提出“经典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这两个重要概念。但是,该概念未能得到相应的认可和应用。对照上述概念、科学概念和术语的标准来看,该两个新概念至少未能揭示其与上位概念和临近概念的区别特征。因此,难以得到认可和应用。

2.2.2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与现代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WHO发布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明确定义为:“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that originated in China,and is characterized by holism and treatment based 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即起源于中国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征的传统医学[7]。这一定义之所以为国际认可,最根本的是符合术语内涵定义的规则,即用上位概念和区别特征描述概念内涵。其上位概念是医学,下位概念是传统医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因此,与其他传统医学的区别特征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由此,也显示上述有关经典中医学概念论述的不足。

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广为应用,但迄今未见给出应有的定义。本文将其定义为:传统中医学各学科知识体系的集合。对这一定义逐一说明:首先,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再者,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医学其下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外妇儿等各学科**。因此,此处中医学是上位概念,下位概念是各学科;该《目录与代码》把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各学科知识体系的集合,是其区别特征。

同理,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则应定义为现代中医学各学科知识体系的集合。现代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则是现代中医学和中药学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的集合。现代中医学该如何定义,作者认为具体如下。

2.2.3  现代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对现代中医学这一概念,很难给出确切定义。主要困难是现代中医学作为相对于传统中医学的新学科尚未呈现,概念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面对尚未呈现的现代中医学,难以反映并揭示其本质属性。尽管如此,尝试给出初步可能的定义:脱胎于传统中医学,以现代科学理念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并阐明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防治规律的具有现代科学理论特征,并能与现代科学包括现代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相通的成长中新兴中医学科。

具体说明如下 :现代中医学是一相对于传统中医学的新兴学科,它是传统中医学的飞跃和质变,因此称为“脱胎于”而不是“发展于”;区别于后者的主要特征,一是现代科学理念,二是其学科知识具有科学理论特征并能与现代科学及其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相沟通;另外,它的上位概念是医学,即当前规范称谓的现代医学,下位相邻概念是传统中医学。无疑,现代中医学的走向是融入现代医学,成为新具备中医学精髓的现代新医学。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现代中医学下的二级学科。世界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科学变革总是从某一具体学科开始。如上面开篇所言,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具备新兴学科概貌,它将引导中医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因此,能够给出应有的定义。

3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论前提

3.1  理论前提的含义及作用

前提,逻辑学名词。在推理上可以推出另一个判断的判断,如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又称为推理中可以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原始判断。在一般语言中,指事物的先决因素,犹言先决条件。理论前提,未见有专门研究报道。概括有关社会学、教育学研究涉及理论前提的报道,如“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等[8]。本文认为,当指立论的理论基础及其逻辑判断。

具备理论基础公认,逻辑判断可靠的理论前提,是保障研究探讨及表达的可信的基础,更是不同意见见解讨论争鸣的范围和条件。舍此,极易陷入理解和讨论对象条件不一致的无用之地。

3.2  本文及其后续系列论文的 3 个理论前提

3.2.1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探讨、阐述及论证,要置身于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背景之下,按照科学理论的共同标准来探讨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之上,它的理论根植于现代科学相关原理的沃土。因此,提出第一条就是要置身于现代科学体系之中;它对理论原理的阐述、对概念内涵的揭示,都是基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研究的发现和证据,按照科学理论及科学概念的规则和标准做出的。由此做出按照科学理论的共同标准来探讨评价的逻辑判断。其逻辑大前提就是科学理论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共同价值标准。

3.2.2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论证,应当也必须遵循演绎逻辑

演绎逻辑一般称为,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也常被称之谓一种必然性推理,或保真性推理。需要这一逻辑前提的理由无需多说,仅举两条:一承上所述,承认置身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背景之下第一前提,自然需要逻辑演绎推理这第二前提;二科学概念的创造,需要该演绎逻辑。对此《Creating Scientific Concepts》专著[9],已有无懈可击的论述。

3.2.3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应当置身学科体系之中,遵循科学下各学科共同的发展规律

提出该理论前提,唯一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理由就是学科是专门的学术领域及专业的人员队伍,科学的发展创新及突破,都是在各学科内实现的;各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都是在体现学科共性规律之下展现出来。如同每个人都有其个性,但前提是具有人类共有的人性,才能有其个性。

为什么要确立上述理论前提和逻辑判断?首先表明,为避免歧义,本文及此处所论科学是指现代科学,即 19 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和现代科学“Modern Science”,主要指现代科学中的自然科学 [10,11]。科学共同体有关科学的共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探讨,都是指此;人们日常接触、应用及交流的科学也都是指此。

以上表明,当今科学界和社会认可的科学只有一个现代科学,某些学者所谓的“西方的实证科学”是一虚假概念,给不出任何理论的和实践的证据;所谓的“后现代科学”,仅仅是一科学哲学的概念,找不到现有的任何属于科学领域的研究证据[12]。

科学的概念: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13]。前者主要表现为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后者则为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及其发现创新。这应是当今社会和学术界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共识,或谓对科学概念的总体认识。

分析对科学概念的这一认识可知:科学表现为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但并非所有知识及其体系都是科学知识,例如宗教知识体系,风水算命五行八卦体系等,只有科学研究获得的认识符合科学理论规范才进入并属于科学知识;科学研究及其理论建立都有科学共同体认可并遵守的规范;而这些规范由科学精神及其信念支撑和引导。由此可知,科学是一上位的属概念,下涵科学理论、科学研究、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等若干种概念。明确这些种概念的确切内涵,方能把握科学这一属概念的主要本质及其特征。有关科学理论等下位概念的具体分析论证,详见另文“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Ⅳ:关键科学问题,复合概念的逐层分析及其评价”。

以上表明,该理论前提是可靠可信的,能够得到公认的。无疑,从而保障本文及其后续系列论文,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和演绎逻辑大前提之下。

4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新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4.1  新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新概念指新的科学概念。除另有说明,本文及后续论文均是指此。新概念的提出,源于试图解决特定的科学问题,同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及取得创新成果。这是美国著名认知科学教授 Nancy J.Nersessian 在其名著《Building Scientific Concepts》中总结科学概念发展规律提出的著名论断。详见该书前言及其正文中例证。科学革命及概念发展史证明这一论断。试举两个典型例证,说明如下。

例证一:“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即“禽流感病毒 A(H7N9)所致人类传染病,发现这一病毒所致人类传染病,提出这一新概念。为研究解决该病毒是否传染人类及其致病特征如何这一特定科学问题,世界各国展开大量深入研究。在中国,首次发现该并鉴定该疾病是 2013年 2 月;2014 年 1 月随即报道其流行病学特征:139例该病毒所致传染病伴有严重程度较低的呼吸道疾患,与疾病流行不相关;但是,都有暴露于家禽的历史;其中 4 个家庭成员中,该病毒在是否人与人之间传染,尚未确定但不能排除[14]。

例证二:引起国际医学界关注的“Precision Medicine”,即“精确医学”,这一新概念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2011年提出[15],The Lancet 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随即相应发表社论和展望文章。前者在其社论中称:“Toward precision medicine was released by the 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n Nov 2. Precision medicine would define diseases by underlying molecular causes and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signs and symptoms”[16]。

后者在其“Perspective”文章中称:“This scenarioil-lustrates the fundamental idea behind personalized medicine:coupling established clinical–pathological indexes with state-of-the-art molecular profiling to create diagnostic,prognostic,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precisely tailored to each patient’s require-ments-hence the term‘precision medicine’。”[17]

以上表明,提出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无论是事关某一病毒及其疾病的具体概念,还是事关整个医学的理论概念,无疑,都引导一全新的研究,取得新的科学认识,并带来医学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进步。

同时提示,中医的病因,如“戾气”这一本应导致重要科学发现的概念;“现代中医学”这一本应引导中医现代化并有可能带来中医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概念,如果也能象“Avian influenza A(H7N9)virus”、“Precision Medicine”这样开展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缓慢”、“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及困境,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吗?!

4.2  提出新概念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新概念,是为试图解决中医现代化进程急需的现代中医理论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而提出;该概念将这一科学问题进一步限定为如何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问题。如何开展研究并进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解析这一新概念外延和内涵,进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借鉴国际科学哲学和科学经验主义关于科学概念由 3部分构成的认识“A scientific concept real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a label,a theoretical definition, an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即“一个科学概念由标签(意指分类及及其概貌)、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3 部分构成”[18],做出如下阐述。

4.2.1  概念标签,本概念的归类及其范围

概念标签意指概念的称谓及归类。概念的称谓说明其身份来源,归类则限定其范围。“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概念,是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变革,是对现代科学水平上的中医基础理论称谓。该称谓表明,它是一个新学科的概念,脱胎于传统中医理论,由传统理论的现象描述迈向本质阐明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新兴学科;是尚未成型的现代中医学的下二级学科,具有上述现代中医学的主要特征,并凸显共性特征下的自身特征。这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学科概念的学科归类,并由此限定在现代中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范围内。

之所以将其限定在二级学科范围内,一是上面有待明确的几个概念中已说明,中医理论是涵盖中医药学各学科的理论,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上位概念,需要中医学和中药学各学科人员参与并共同提出。二是目前现实情况下,传统中医理论的突破与变革,只能是首先由某一学科的理论变革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医学和中药学各学科的理论基础。从它开始变革,更具有基础理论变革,进而带动整个中医理论变革的引领作用。

4.2.2  理论定义,本概念的词义及其特征

理论定义,指概念的言语及词汇的意义。由此,勾画出概念的特征。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一复合概念,由现代中医和基础理论两个概念构成。进一步解析:“现代”修饰限定“中医”,“现代中医”修饰“基础理论”;现代,此指现代科学;现代中医,指现代科学水平上的中医学;无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是现代科学水平上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这是本概念的基本词义。

由基本词义可知,它应当而且一定要能够与现代科学沟通交融。怎样才能做到与现代科学沟通和交融?这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理论,它具有什么作用。简要讲,理论就是对现实世界事物及其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是对其抽象概括对象的解释、说明及预测(详见本系列论文下一篇“现代中医理论 II 新理论”)。晓此,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首先应当解释说明的对象就是,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及其功能机制、病因发病及病机转变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原则的原理机制。概括讲,就是自《内经》时代 2 000年以来的“以象测脏”所推测的内脏到底是什么;“司外揣内”所揣测的人体体内,从生理到病理再到治疗,到底发生什么的变化。

概括以上,揭示内脏结构及其生理病理及防治机制,由此与现代科学沟通,是本概念词义所表达出的特征。

要具体揭示出这一特征,需要架起一座沟通现代中医与现代科学的桥梁,这就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桥梁原理(详见下一篇论文“新理论,桥梁原理”)。

4.2.3  操作性定义,本概念的科学内涵及观测评价

操作性定义简要讲涉及 3方面:①一个科学概念必须能够被任何人明确而客观的观察到,观察包括直观观察和借助仪器观察;②它一定能够被测量,而且要有不同的水平的定量测量,以便于他人的评价;③它同时与上述理论定义以及其它科学概念相互联系说明。符合这 3 条,表明是一科学概念,且显示出其科学内涵。这为科学界所公认。

参照以上公认的科学概念操作性定义的要点,给出本概念的操作性定义:现代中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在现代科学水平上概括中医现代研究最新发现及认识,研究并阐明中医学有关人体结构与其功能机制、病因发病病理机制及其防治原则作用原理机制的知识体系。

论证与说明:首先,这一概念及其所涵盖的各具体概念,可明确而客观的观察到。它所表达的人体结构及其构成,它涵盖的各脏结构等概念都能够被观察到。例如,我们此前提出的“肝藏血主疏泄中枢调控关键部位主要在边缘前脑及相关脑区,经特定神经体液途径调节相应效应器官”[19],众所周知的沈自尹教授肾脏象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肾虚与下丘脑及肾上腺和性腺靶腺轴的关系等[20],无一不能够被观察到。

再者,它一定能够被测量到,而且能够在不同水平上被定量测量到。上面所举例证,无论在器官及细胞水平,还是在分子水平,无疑都能够被测量而且被定量测量到。也正是这一点,科学研究才不断深入,认识及概念不断发展。

第三,该概念定义能够与其上理论定义,尤其能与现代科学相关概念相互联系和说明。前者,对照上述概念的词义特征可知其联系和说明;后者,其“知识体系”说明各概念之间联系;上述例证,无一不说明与现代科学的“边缘前脑、神经体液途径”及“下丘脑、肾上腺和性腺靶腺轴”等概念相互联系且相互说明。

以上表明,该概念的操作性定义符合了科学概念操作性定义的要求条件,能够接受检验和评价;是一科学概念且显示出其科学内涵。

4.3  本文新概念的意义,朝向现代科学

在科学知识日益普及的当今社会,中医理论及其概念如不变革,升华成与现代科学可以沟通,人人能够听懂明白的的现代中医理论,中医难以为现代社会普遍理解的现象,还将日益加重。质疑中医及针砭中医的现象,将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绝非危言耸听。

本文提出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新概念,为破解这一尴尬局面打开窗口,它将中医基础理论朝向现代科学,并与现代科学相沟通。上面所举例证,已证明其与现代科学的相关概念相互沟通。这是本文所提出新概念的意义所在。其后系列论文,将朝向现代科学更加迈进,把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率先融入现代科学体系,实现“凤凰涅槃”,在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中展示出其蕴涵的科学价值。

限于作者水平及时间和篇幅,以上观点及论述,存在诸多缺陷及问题,期盼指正。

5  结论

中医现代化迫切需要现代中医理论的产生。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有望率先创建起来,从而为中医现代化提供急需的理论依据和向导。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建立需要 3个理论前提,根植于现代科学体系,遵守科学理论的共同标准,是其不可须臾或缺的理论前提。

科学是指现代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因此,科学只有一个,无西方实证科学、东方思维科学之分。

概念由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之分。后者是指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单元。表明,中医学中的概念,要成为科学概念,需要通过实证研究,进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

一个科学概念由概念标签、理论定义及操作性定义 3 部分构成。由此明确其外延和内涵。由此得知,以往对概念尤其科学概念的认识及其定义,是不全面的。

本文提出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这一新概念,给出其上述 3 方面的定义。由此显示其科学内涵,同时论证其朝向现代科学的意义。

6  展望

如何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重大理论问题,涉及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由此论述理论建立及其评价诸多问题。尽管其后系列论文将逐一探讨,但更为需要的是同行参与研讨及论证!本文中若干论述和此处结论,均有若干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正和同行质疑争鸣。

说明与致谢:本文及其后续系列论文,均由乔明琦执笔完成,有何问题由本人担责;凝聚着山东省“情志病证研究优秀创新团队”全体人员的智慧结晶,得力于中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及其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全体人员的支撑配合,藉此表达由衷的谢忱!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2710.html

上一篇:[转载]乔明琦:一生做的这一件事,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下一篇:[转载]新理论:桥梁原理,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Ⅱ)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