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简介

已有 2436 次阅读 2021-12-16 17:24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9年6月,董洁林博士的著作《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对传统的科技创新编年史重新解构的作品。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技创新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对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述中,作者把人类科技创新分为重大创新与微创新,又把人类的科技创新分为6个不同的层级重新梳理其发展脉络,既回答了人类创新的动力所在,也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现状及未来做了把脉,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二、作者简介

董洁林,现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以及多家科技公司董事会成员,近期研究及教学重点为科技创新史及企业创新方法论。

她通过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赴美留学,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前,曾长期在美国金融界和高科技公司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在高科技产品研发管理、企业收购和兼并、市场和销售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对创新既有实践积累,也有系统性研究。

三、著作目录

序言一 人类创新历史长河中的一叶轻舟

序言二 思想谱系里珍贵的少数派声音

序言三 人类为什么要创新

前言

开篇 欲望与创新

必需篇 生存与温饱

第1章 走向全球的创客

第2章 农业革命的陷阱

第3章 吃货的创新世界

第4章 丝绸之路上的阴谋与传奇

刚需篇 安全与健康

第5章 传统医学的兴起

第6章 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创新

第7章 从遮风避雨到艺术史诗

第8章 黑火药时代的中国与欧洲

情感篇 交流与娱乐

第9章 文字与文明

第10章 享受性爱与追求娱乐

第11章 数的奇妙之旅与计算革命

第12章 从烽烟四起到全球互联

希望篇 机动与灵活

第13章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恩怨情仇

第14章 水上活动的科技力量

第15章 滚动的车轮:为便利和速度赋能

第16章 放飞人类的集体梦想

奢望篇 效率与利用

第17章 青铜王国、铁血帝国和炼金术士的华丽转身

第18章 能源更替与增长的极限

第19章 动力飞跃:叛逆者的礼物

第20章 便宜革命和GDP 增长的秘密

梦想篇 探索与超越

第21章 认知跃迁:从巫术到科学

第22章 科学和技术:缘起千年终相遇

第23章 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第24章 制度是创新的动力还是阻力

结语 科技如何书写历史、开创未来

附录

参考阅读

四、编辑推荐

1.理论创新,历史介绍:本书具有理论创新性,作者把人们耳熟能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对人类科技创新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分析中,以崭新的理论视角解构人类的发展历史,内容上是大众喜爱的故事,又有了全新的理论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2.内容翔实,材料丰富:本书内容涵盖人类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和历史阶段,作者走访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和古迹,亲自拍摄了大量相关图片

3.作者具有跨学科背景,近年专注研究科技史之外曾在商业活跃,对创新既有实践积累,也有系统性研究,对于希望藉由阅读此书启发创新的读者,尤其具有指导性。

五、媒体评论

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世界——这句话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如果不是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电脑革命等一系列革命,地球景观会截然不同,人类会怎样就难说了。董洁林教授多年致力于科技史研究,这部著作以通俗鲜活的语言和生活化故事讲解一次次科技创新,让你了解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么来的,是谁带来的。

——陈志武,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董洁林教授以物理学博士和企业管理学家的双重眼光,以人的需求为历史经线,以科技史的数据分析为逻辑纬线,透视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别具一格,值得关注!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这本书研究的是中国视角下的世界科技发展史。其中我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科技是从哪儿开始落后的,欧洲科技是从哪儿开始强大的。这本书使用量化分析的科学方法、扎实的论证,给了我很好的答案。如果你是一个爱国者,本书的答案可能不会增加你的自豪感——但如果你是真正的爱国者,这恰恰是你一定要正视的答案。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六、孙小淳序:人类为什么要创新

思考如此宏大的问题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董洁林巧妙地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视需求与欲望为人类创新的力量源泉,这是这本书的主线。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最终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人类的技术创新,都是在满足某一种或多种需求。

我与董洁林教授相识于现代科技创新的成果——微信。大约三年前,我在科学史同行微信群中偶然注意到,有一位群成员经常询问科学史的问题,并与群友进行辩论。有时我也加入,虽然看法不完全相同,却为她的执着和见识所吸引。后来,我在随意的交谈中了解到她更多的情况。

董洁林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20世纪80年代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毕业后从事过写作,做过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特约撰稿人,曾任苏州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我还得知她使用科学计量的方法做了一份关于世界科技发明创造的年表,我觉得像她这样的学术和工作背景的学者来做科学史,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于是,我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名义邀请她到北京做了一次学术报告,题目是《回顾一万年,科技发展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大致是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释人类的科技发明。与会者或许并不完全同意她得出的结论,但董洁林关于世界科技发明创造的计量工作,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科技作为人类文明中最具进步性的事业,应该可以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

岁月如梭,微信群中的讨论常常进行,有时争论还非常激烈。我注意到董洁林在讨论中除了对科学进步性的坚持,还越来越多地关注科学的社会和文化层面,话题中增加了原始思维、人类学、巫术、宗教、马林诺夫斯基、库恩等词语。我能感觉到,董洁林在所有的交谈中,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质疑、反驳与考证,对科学史的看法也与之前有所不同。

有一天,董洁林在群里宣布,她正在写一本关于人类创新史的书,而且接近尾声。她还告诉我们,为了写这本书,她参观访问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实地考察了许多古代遗址,并建立了“人类重大科技成就数据库”。这让我对她的作品有了一些期待。

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董洁林的电话,邀请我为她即将出版的这本《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新书作序。我很高兴看到她的写作计划变成了现实,想先睹为快,加上董洁林盛情难却,便答应下来。

人类为什么要创新?为什么要发明新技术?这是董洁林想要回答的问题,她是通过对人类创新历史的考察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这本书思考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从远古时代走来,是什么特性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是群居动物,必须组成社会和建立政府,人类是“政治人”(Homo politicus);人类可以随时做爱,没有像动物那样的发情期,人类是“性爱人”(Homo sexualis);人类会思考,是“智慧人”(Homo sapiens);人类还会制造工具,创造新事物,人类也是“制作人”(Homo faber)。使用工具控制、操纵、利用、征服地球,是人类标志性的特征。这就是技术,技术是人类生活的事实。没有技术的创新,就没有人类生活。

思考如此宏大的问题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董洁林巧妙地运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视需求与欲望为人类创新的力量源泉,这是这本书的主线。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最终还有自我超越需求。人类的技术创新,都是在满足某一种或多种需求。

全书六篇大致就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展开的,用“需求”这一清晰的线索贯穿起人类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技术创新历史。坦白地讲,将每一项技术创新归属于满足人类的哪一层次的需求,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做法。但董洁林在这本书中的归类显然不是随意的,而是凝聚了她对科技创新与人类社会的思考。单看她为这本书搭建的“人类重大科技成就数据库”,就明白她付出的殷殷心血。她用心思和情感写成了这本书。

阅读这本书的书稿是一种愉快的经历,每每还有惊喜。董洁林常常以技术使用者的角度,观察和体验人类技术的发明创造历史,令人感到真切且耳目一新。比如,在《吃货的创新世界》一章,她把农业发明、陶瓷、食物加工、厨艺、酒、酱油、奶酪、维生素C等跨越万年、覆盖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串成一线,展现出一幅“万众创新”的历史画面,颇有新意。再比如在《便宜革命》一章,她认为新产品的发明激发乃至制造了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而随后的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和价格,满足了大范围的需求,由此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按照这个思路,她把产品组合、生产管理、电力普及、标准化及自动化的一些技术创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勾勒出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图景。这些技术发明成了叙述人类文明史的物质元件,如此一来,技术史就可以从科学、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维度展开。我们看到的也就不是单个技术发明的细节,而是每一项技术在人类需求力场中的位置。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平时在微信群中讨论的问题,竟然也反映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有些话题,比如巫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李约瑟问题”等,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辩论有时非常激烈。可以看到,董洁林认真听取了不同的见解,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感觉她的观点已经不像最初那般锋芒毕露,而是变得更加圆润。就巫术与科学的关系,巫术不再被简单地视为科学的对立面——迷信,而是远古人类的另一种世界观,另一种思维模式,另一种价值观下的具体“科学”。当我看到这本书引用了人类学家如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埃文斯·普里查德等人的著作时,就知道她已经依据我们平时的争论悄悄地调整了自己的思路,这令我欣慰。她这种善于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自我升华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这本书涉及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极多,几乎覆盖了人类需求的所有方面。我显然无力对书中涉及的每项技术创新的历史考证作出评价,但这是董洁林用她的思想实验构建的人类创新历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历史本无轨迹,是我们用想象、用思想、用理论构建了有轨迹的历史。这个构建过程可以不断地进行下去。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来自《中国科学报》2019-08-09 第7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6873.html

上一篇:[转载]董洁林:李约瑟难题:一场历史的误会
下一篇:[转载]金寿山的名老中医之路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1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