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道街位于武昌花园山与胭脂山之间,清末时东起云架桥街,西至青龙巷、得胜桥相交处,长约1300米,因清时朝廷在此街设立“粮道署”,故此街取名为“粮道街”。粮道署俗称“粮道衙门”,主要管湖北省粮食的收缴、漕运,旧址在今武昌文华中学。清末,武昌粮道署撤裁。1912年,北洋政府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将粮道署拨发给中华大学作校址,1951年,中华大学主要院系与华中大学合并为华中师范学院。而原在昙华林的武昌文华中学则搬迁到中华大学校址,即原粮道衙门旧址。前几年几个老朋友在一起喝酒时常常争论:清朝的道台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其实道台大约相当于今天的省厅厅长,粮道署的道台就是管湖北省粮食的“厅长”。
清代粮道衙门旧址,大门八字朝南开,正中间带尖顶的两层楼叫钟楼,门前的石板路是旧时武昌特有的麻条石铺成的石板路
清朝末年,粮道街分为两段:
得胜桥口至今胭脂路名粮道街,胭脂路至云架桥街称巡道岭,因胭脂山南麓有巡抚衙门而得名,解放后两段合并,统称粮道街。
在中华路打通之前,粮道街走到西头要么向左经青龙巷到司门口长街,要么向右经得胜桥武胜门往大堤口沿江码头,或沿和平大道往三层楼到青山。
1936年后,粮道街向东修通到了中山路。
1967年因修建中华路使粮道街可直达江边中华路码头因而改名为中华路,1972年又恢复原名粮道街。
粮道街历史悠久,明清以来一直是书香文墨之地。在粮道街东头、武汉中学老校园是明朝创办的“江汉书院”旧址”。在江汉书院对面的朱家巷,有一所“勺庭书院”,该书院创办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勺庭书院规模不大,但威望很高,这与它聘请名师有关。1852年,一代书法宗师张裕钊受聘于勺庭书院,专心于教育、文学、书法研究。其书法独辟蹊径,熔北碑南帖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大家。清末民初,粮道街周边有以文华书院为代表的教会学校和张之洞所办新学共有近30所。1912年,黄陂人陈时父子在粮道署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中华大学,与天津南开大学齐名。1920年,董必武在涵三宫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今天粮道街地区有文华中学、武汉中学、湖北省实验中学、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等五所中学,其中,四所百年老校,三所是湖北省重点高中。还有湖北美术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武昌神哲学院三所大学以及数所知名小学。这种教育密集的街区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粮道街也是清末民初的商业老街,20世纪20年代初,粮道街西段,糖果点心铺、麻花铺、发糕店,油条米粉馆、豆腐作坊、理发店、五金店,参药店、杂货店、棉花铺、绱鞋铺、照相馆,寿木铺等五六十家生意小门面散布在不到300多米的街面上。在粮道街与胭脂路交叉口处,有百年老店“伍亿丰”,为光绪九年(1883年)武汉人伍家模创办,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家杂货店,迄今已有135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的五亿丰
五亿丰西边不远履坦巷口有一家“万家粉馆”,经营品种是武汉地方名小吃“糊汤粉加油条”。
粉馆为一层楼的平房,百来平米的大堂,十来张八仙桌。
万家的糊汤粉独具一格,先是用新鲜的鲫鱼熬汤,鱼熬化了以后,用滤网把渣滓捞干净,再倒入米粉、胡椒等作料熬成糊汤,吃时把细米粉放到滚烫的锅里烫一会,放入用碗盛好的糊汤中,上面撒上葱花,再来两根刚出油锅的热油条,撕开掐断,放入糊汤中与米粉一起吃,其味咸、辣、鲜,香,美味无比。
糊汤粉的辣,不是辣椒的辣,而是胡椒的辣味。
现如今,很少遇到用新鲜鲫鱼熬汤的糊汤粉了。
粮道街61号的孔宅
1934年,伍亿丰旁的尚书巷,曾发生过一起“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粮道街的掘金案。
粮道街尚书巷1号的原主人叫刘维桢,黄冈人,原是太平军将领,后投降清廷为官。
刘在战乱中搜刮了大批金银珠宝,其中有一部分埋藏在尚书巷1号,由于刘维桢突然亡故,后辈并不知道此地藏有大量珠宝,将老宅卖给他人。
与尚书巷1号紧邻的粮道街61号是国民党辛亥元老孔庚的私宅(万家粉馆就是在其旧址上兴建的)。
孔庚是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后来在国民政府担任过军政要职,并授陆军上将衔。
孔宅背后紧隔壁是彭幼南住宅。
1934年端午节是个大雨天,孔庚家忙着过节做寿,家中热闹异常。
彭幼南兄弟也从汉口回家过节。
入夜,彭出门小解,看见孔家屋后坡岸被雨水冲塌,塌陷处的泥土中混杂着闪闪发光的一块块小银锭,彭立即约其弟彭石荪动手挖掘。
彭家兄弟将挖出的金银珠宝装满20个肥皂箱,连夜运往汉口。
到了汉阳门码头,遇到正在此执勤的武汉警备司令部少校副官李某。
李副官见他们形迹可疑,上前盘问,得知这些东西是从粮道街运来的。
李副官是孔庚老部下,怀疑孔家被盗,一方面要士兵扣下彭氏兄弟,一边到办公室打电话向孔家报信。
彭氏兄弟见状,立即拿出很大一笔银两贿赂士兵,迅速将二十余箱珍宝抬到曾家巷码头,花重金雇木船过江而去。
孔家闻讯,满宅查找,在打开尚书巷1号大门后,发现靠自家墙边挖了一个大坑,坑边还散落有不少小银锭,足有二筐。
孔家以此屋自己有所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彭氏兄弟一面将十余箱金银珠宝转运到上海的租界区密藏,一面用剩下的金银珠宝大肆贿赂相关人员,以求息事宁人。
由于孔家找不到人证物证,双方在湖北省法院僵持不下。
于是孔庚上告到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群处,张群同意按孔庚的要求处理此案,但是彭氏兄弟闻讯已经逃到上海,并将十箱珍宝转运到香港。
孔庚为此专程赴南京 ,找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请其帮忙断案。
居正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武昌掘金调查团”来汉审理此案。
但此时彭氏兄弟又逃往香港,最后只好作被告缺席审判,将彭幼南的粮道街住宅判给孔庚,了此结案。
彭氏兄弟逃到香港以后变卖了十箱珠宝,过起了妻妾成群、佣人数十,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过了六年,1941年12月8日,日军登陆香港,和英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彭家大宅被日军投放的炸弹击中,彭氏兄弟和家人大部分被当场炸死,其家财也被土匪乱民抢劫一空。
1931年的粮道街履坦巷和尚书巷
孔庚于1933年2月出任湖北省府委员,后被免职,不问政事,致力于教育事业。1937年10月,抗战爆发后与孟宪章、邓初名等创办《民族战线》周刊,成立湖北战时乡村工作促进会。抗战胜利后不久即赋闲寓居武昌。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孔庚没有跟随国民党逃往台湾,而是选择留在了武昌,1950年在武昌粮道街61号老宅去世,终年77岁。
作者简介: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