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

已有 3856 次阅读 2020-10-12 09:2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古代, 卫生事业 |文章来源:转载

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周礼》、《仪礼》和《诗经》中有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和撒灰等方法来除虫灭鼠。《左传》中有“国人逐瘛狗”以防止狂犬病发生的记载。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名“都厕”)、洒水车(名“翻走渴鸟”)等城市卫生设施。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中国早期的公共卫生是从环境卫生开始的。

远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有预防医学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的预防保健思想。《淮南子》中提出:“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古代名医扁鹊提出了“信巫不信医者等‘六不治’”主张。他提倡破除迷信、预防疾病。随俗为医。

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汉马王堆3号墓帛画《得引图》中。有44个各种姿态、模仿各种鸟兽动作的图象。这反映了当时健身活动的实情。后汉三国时的外科名医华佗创作了“五禽戏”健身操,后来又从五禽戏演化出五禽拳、五禽气功图各个流派,发展了我国医疗体育保健事业。

二、医事制度

奴隶社会中社会分工逐渐趋向专业化,并开始出现中国早期的医事管理制度。我国在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出现了宫廷医生。据《周礼》记载,当时医生已分科,分为食医(管理王室的饮食)、疾医(内科)、疡医(外伤)及兽医四种。以医师为“众医之长,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可见,当时医师是总管医药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下设士、府、史、徒等职。管理上制订一套考核制度,即“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即俸给),十全(治愈)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的规定,根据医生的医术水平定待遇高低。这时已有医案制度,称为“医籍”。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医事组织更集中地为宫廷服务,规模逐渐伸到宫廷之外。我国古代的医事体制时有变更。秦有太医令、丞主医药。西汉太医令,丞有二,一属太常(如后来的太医院),一属少府(如后来的御药房),并设太医令、太医监、太医丞、药丞、方丞等官职,分别承担医、药、方等职责。东汉时,沿用这个制度。那时,已出现了女医生,即女侍医(乳医)。晋代、南北朝均沿用这个制度。

在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医令祖秦丞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北魏太和四年(公元480年)设置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开始。

隋唐时,“太医令掌医疗之法,”对所属官医,“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录用如国子监(当时主管教育机关)之法”(见《旧唐书职官》)。可见,医政、医教已融为一体。隋唐时期的医药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所加强。公元624年,唐代的太医署,由令、丞、医监、医正组成,所属的医师、针师、药师、咒禁师,“皆教以博士”,“业成者为师”。还有府、史、医工、医生、针工、针生、按摩工等职称与编制。唐代的医政管理体制已初具规模。

宋代的医药管理机构,在中央分为四个部门,对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更为重视。还从民间选拔精良医生为医官,充实“翰林医官院”(后改称“医官局”),掌医事政令。1076年,“太医署”改称“太医局”。1113年,置“医学(校)”为医学教育和选用人才的最高机构,全国各州县也开办各级“医学(校)”,规定考试制度,逐级选拔。1078—1085年间,医学分科渐细,由唐代的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包括针灸、按摩)等五科发展为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咽喉、针灸、金镞兼书禁等九科,到元代增加到十三科。

元、明、清几代的中央医药管理机构,均取消了署、局建制,医政和医教统一由太医院管理。改太医局为太医院。

明清太医院均设院使(为太医院的最高负责人),并设左右院判,共掌医之政令。1671年(康熙十年)清代开始独立设置医政体制,直属中央。医药管理的法令亦逐渐规范化,对民间医生的检定、医律的修饰均有明文规定。医学教育分内教习和外教习,采取考试而定等第与录用。清代还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全书共520卷,收载历代著名医药文献及医家事迹,相当于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中外医药的交流

自古以来的中外医药卫生方面交流是相互的。国外医药卫生方面的传入有利中国医学的发展,中国医药卫生对外交流,对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古代传染病流行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大疫。”此后历代的史籍都有记载。传染病预防的手段,主要是设坊(场所)隔离。16世纪后,防治传染病的重点是痘疹。这一时期有关痘疹的著作有50多种,特设了痘疹专科,从事诊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方法以预防天花。清代的《医宗全鉴》记载说,宋真宗时(998—1022年),峨嵋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但宋、元的医书未见记载。清代张琰《种痘新书》(约1681年)称:“余祖丞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聂久吾是17世纪初年人。清代的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1737年)中说:“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人痘接种法不久就远传海外。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到北京来学习种痘法。由此,种痘法传人土耳其和欧洲,1717年传入美国,18世纪中叶已传遍欧亚。人痘接种法为后来的英国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奠定了基础。所以,人痘接种法是中国医药学对世界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之一,而且在预防医学史上具有世界意义。

西汉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前115年),开辟了东西交通建立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医药的交流。唐代经济繁荣,内外交通发达,进一步扩大了中外医药交流。汉唐以来,中国炼丹术多次传人阿拉伯各地,并传到了欧洲,对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有了一定贡献。此外,中国与印度、阿拉伯国家、阿富汗、尼泊尔以及东南亚各国、非洲的医药交流也日益频繁。

自西汉中叶后,就有西方医药传入,到唐宋时交往更多。明代后期,在欧洲天主教输入“西学”的同时,也传入西洋医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54055.html

上一篇:[转载]程剑,盛荣建: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关系探讨
下一篇:[转载]余凤高:为科学而献身的人——传染鼠疫的实验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