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69):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

已有 2375 次阅读 2020-9-8 15:27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传染病学史: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正在申报出版计划,编辑要去了这些资料。

(一)内容简介

瘟疫一直伴随着人类。本书从神灵医学、自然医学、实证医学等三种医学形态,探讨了中外疫病学的演变历程,中西疫病学在当代的交汇、冲突和互补,思考了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的未来走向和研究出路。本书不仅回顾和研讨了中西医疫病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当代中西医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观点,可作为中西医传染病医师重要工具书,也是广大医药工作者、医学生,以及医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编写计划:本书总字数600千字左右,插图100幅左右,部分彩图,16开本,书中正文用宋体字。定价100元左右,首次印刷5000册。

(二)作者简介

聂广,主任医师,教授。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2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20年,担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至2019年退休。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个人专著3部,主编专著9部,领导撰写”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指南”6部(已经发表),指导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硕士研究生18名。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4-6届理事(1995-201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2015)、主任委员(2015-2018)、名誉主任委员(201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5-)、《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名誉主委(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00-2012)、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顾问(2015-),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委员(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等10余家杂志编委、审稿专家。

(三)编写大纲

自序:这一张旧船票

导论:话说医学(120千字)

一、轴心时代与科学时代

(一)什么是轴心时代

(二)古文明的差异与同一

(三)拷问大自然的三种意识形态

(四)科学喷薄的坎坷历程

(五)引领人类进步的精神力量

二、共同起源的巫术医学

(一)关于医学起源

(二)理论与技艺的源头

(三)巫术医学何以获效

(四)“巫医分家”与范式之争

(五)古老医学的枯树新芽

三、自然医学与实证医学

(一)五花八门的传统医学

(二)形形色色的自然哲学

(三)经验与理论的“拉郎配”

(四)留给实证医学的机遇

(五)批判性观察何以重要

(六)实证与操作

四、差之毫厘的抽象思维

(一)思维与思维形式

1. 什么是思维

2. 抽象思维

3. 形象思维

4. 灵感思维

(二)轴心时代的思维特征

1. 引言: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

2. “欧洲中心主义”的“原始思维”

3. 早期人类的思维差距不在“心智”

4. “野性的思维”

(三)自然医学如何构建

1. 何谓取象比类

2. 如何取象比类

3. 取象比类与概念隐喻

4. 取象比类与类比推理

5. 从形象到意象:脏腑学说的实质

(四)自然医学的逻辑缺陷

1. 概念与命名

2. 划分与分类

3. 类比与归纳

五、三个层面看医学

(一)本体论

(二)认识论

(三)方法论

六、两种不同的知识构成

(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二)异军突起的基础医学

(三)现代医学的知识构成

七、别样的发展动力学效应

(一)医学演化的生物学模型

(二)两个循环圈

(三)基础与应用的互动效应

上篇  中华疫病学源流(180千字)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疫病学

第一节  传说中的医学

一、传说的医学家

二、传奇的断生死故事

三、治疗的神话

第二节  疫病命名与特征描述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二、前《黄帝内经》疫病名称

三、古人的命名规则

四、疫病特征的描述

第三节  鬼神作祟的疫病学

一、从毛主席《送瘟神》说起

二、由来已久的神灵崇拜

三、疫病发生的“鬼神说”

四、疫病防治的“祝由术”

第四节  天人相应的疫病学

一、瞩目自然的病因学

二、基于现实的治病术

三、天人相应的防疫术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疫病学

第一节  疫病辨析、分类及演变

一、伤寒、温病与热病辨析

二、古代病名与现代传染病的关联性

三、疫病的正名与别名

四、“五疫”与疫病分类学

五、今人对中医疫病病名的分类尝试

第二节  疫病病因学

一、疫鬼伤人

二、动物传染源

三、气候因素

四、天地疠气

第三节  疫病发病与传变学说

一、“天”的因素:气交失守

二、“人”的因素:脏虚与神失守位

三、“邪”的因素:毒邪尸鬼

四、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

第四节  “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热病与感冒、“伤寒”的关联

二、“六经分证”与“伤寒”证论

三、《素问·热论》的其他假说及其影响

第五节  疫病治疗学

一、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大法

四、治疗手段

第三章  《伤寒论》的疫病辨治体系

第一节  “建安大疫”与《伤寒论》

一、惨痛的“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首推流感的三大原因

四、流感有寒温之别

第二节  六经与六经辨证

一、六经涵义的后世演绎

二、六经辨证的历史贡献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第三节  外感病诊疗体系

一、《伤寒论》的逻辑学基础

二、描述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

三、概括六经传变的理想模型

四、荟萃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

第四节  六经辨证模型的短板

一、从张仲景的贡献说起

二、构建理想模型的不同对策

三、六经辨证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反差

四、“六经辨证”的自身缺陷

第四章  惯性时代的疫病学

第一节  晋隋唐时期的疫病学

一、四大体系论疫病

二、病因探讨谱新曲

三、病机认识添新篇

四、疫病传染的途径与强度

五、辨治模式缺乏新意

六、“急黄”的因机证治

第二节  宋代医学及疫病学

一、宋代医药价值观

二、儒家治学方式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伤寒补亡”的求实风格

四、疫病病因认识

五、疫病病机

第三节  金元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

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金元五大家与河间、易水学派

三、金元医家有关伤寒、温病的认识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五、金元医家论燥

第四节  明清疫情与伤寒学的异化

一、明末大疫与清代疫情

二、伤寒学的历史渊源

三、伤寒学派的分野

四、经学传统与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

第五节  温病学的突破与传承

一、温病学的崛起

(一)“小冰河期”与寒温学派

(二)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戾气学说的来龙去脉

(四)卫气营血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五)三焦辨证的源流与得失

二、温疫学派的理论建树

(一)吴又可与《温疫论》

(二)杨栗山与《伤寒瘟疫条辨》

(三)余霖与《疫疹一得》

(四)戴天章与《广瘟疫论》

(五)刘奎与《松峰说疫》

三、第三节  温热学派的传承

(一)叶桂与《温热论》

(二)薛生白与《湿热病篇》

(三)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

四、伏气温病学派及相关名著

(一)伏气学说发展简述

(二)柳宝诒的《温热逢源》

(三)雷丰的《时病论》

(四)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

(五)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中篇  西方疫病学变迁(200千字)

第五章  西方传统疫病学(1860年前)

第一节  历史上的大瘟疫

一、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

二、“安东尼瘟疫”(公元164-180年)

三、查士丁尼瘟疫(541-542)

四、黑死病(1347-1351)

五、美洲瘟疫(16世纪)

六、米兰大瘟疫(1629-1631)

七、伦敦大瘟疫(1665-1666)

八、莫斯科黑死病(1771年)

九、马赛大瘟疫(1720-1722)

十、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

第二节  西方医典中的疫病学

一、《希波克拉底全集》中的疫病学

二、《盖伦全集》中的疫病学

三、阿维森纳《医典》的疫病学

四、《内科新说》中的疫病学

第六章  追求实证的疫病学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翻身仗

一、渐行渐远“1号病”

二、不在话下的“2号病”

三、全球消灭“天花”

四、攻克“脊髓灰质炎”

五、即将告别“疟疾”

六、曾经的“流行性出血热”

七、携手阻击“埃博拉”

八、消灭“三大疾病”倒计时

九、防控“新冠病毒病”的“中国经验”

第二节  基础医学的萌生与互动

一、病原微生物学诞生

(一)显微镜下的新生物

(二)19世纪的细菌学

(三)20世纪的病毒学

(四)几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史

二、百年诺贝尔奖与免疫学渊源

(一)从17项彪记史册研究成果说起

(二)开创时期的经验免疫学

(三)发展时期的经典免疫学

(四)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转型

(五)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免疫学

三、其他相关学科进展

(一)病理生理学的支撑

(二)药理学与新药研发

(三)分子生物学的促进作用

四、硕果累累的应用研究

(一)疫苗的发展历程

(二)雨后春笋的抗生素

(三)抗病毒药物的诞生

(四)化学与生物学治疗

五、学科与理论构建的逻辑规则

第三节  循证的预防与临床医学

一、传染病流行简史

二、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三、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与精准医学

下篇  当今疫病学的冲突与互补(100千字)

第七章  寒温之争与寒温合一

第一节  寒温之争的理论交锋

一、气候因素与寒温之争

二、临床经验与寒温之争

三、“伤寒有五”与寒温之争

四、《温病明理》与寒温之争

第二节  寒温合一的不同声音

一、俞根初与《通俗伤寒论》

二、吴坤安《伤寒指掌》

三、杨栗山的《寒温条辨》

四、雷少逸的《时病论》

五、丁甘仁的《丁氏医案》

六、何廉臣的《重订广温热论》

七、蒲辅周的《蒲辅周医疗经验》

八、万友生的《寒温统一论》

九、熊魁梧的《中医热病论》

十、刘兰林的三维辨证

十一、难以统一的辨证纲领

第八章  中西医冲突与互补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二、从细菌学到传染病学

三、医院的发展与立体化防控体系

四、中医疫病学的淡出与复归

第二节  中西汇通的各家学说

一、专病与专著的产生

(一)天花及麻疹专著

(二)霍乱专著

(三)白喉专著

(四)猩红热专著

(五)鼠疫专著

(六)痢疾专著

(七)疟疾专著

二、张锡纯的“衷中参西”

三、恽铁樵的中西医汇通

四、吴锡璜的《中西温热串解》

五、祝味菊的《伤寒质难》

六、陆渊雷的《伤寒论概要》

七、时逸人的汇通思想

八、赵洪钧的中西医结合观

九、经方医学的现代浪潮

第三节  新时代的中西医结合疫病学

一、新冠疫情下的思考

(一)各显神通的诊疗方案

(二)来自一线的临床思考

(三)构建新时代的疫病学

二、辨证纲领的推陈出新

(一)疫病诊断的三个单元

(二)辨证与辨病的逻辑关系

(三)“分型辨证”的兴衰得失

(三)“分期辨证”的临床模式

三、理论融合的目标与任务

(一)脏腑辨证与系统定位

(二)病因辨证与病理生理学状态

(三)三阳经病变、风温与呼吸道疾病

(四)湿温、太阴病与消化道疾病

(五)营血分辨证与凝血功能障碍

(六)痉病、逆传心包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七)心悸怔忡与心血管系统感染

(八)黄疸与肝胆胰感染

(九)出疹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十)下焦病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十一)少阴、厥阴病与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

(十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辨证论治

(十三)虚实辨证与免疫、体质学说

(十四)中药药理学的实践与创新

(十五)复方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四)自序:这一张旧船票(待修改)

1981年,我刚上完大学三年级就想写一部中国医学思想史,因为正读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和余云岫的《医学革命论》(三卷)。1982年,在《中华医史杂志》第1期,我发表的第一篇中医文章是《要注重中医发展的规律性研究》。那时候迷上了医学史,我考研究生的志愿也填的是它。但年轻人的激情来得快去的也快,1983年毕业时没有考上,后来就换成《温病学》,这就走入一辈子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的职业生涯。

退休后,突然感觉自己面临一段生命的“黄金岁月”。做些什么呢?不久,读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名誉所长李经纬研究员领衔主编的《中医学思想史》,曾经的“少年轻狂”仿佛又飘然而至,缠绕的让人难以释怀。因为当年我报考的导师就是李经纬老师,还跟他写过信。这次得知,他的这本书写的相当艰辛。从1996年元月接受主编任务,到2006年4月1日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历经10年,数易其稿(其中撰写提纲的过程就经过了整整2年),但仍然感觉“远未达成理论上所提出的要求”。

我觉得,他们最困难的事情应该是中医学定义,必须依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即“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为中医学,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并在中国古代文化——天时、地理、物候以及阴阳五行等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门科学。”那个时候,正是他们单位申请改名之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1年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2月举行五十周年院庆时,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因此中医学必须是一门科学。而且,他们接受的任务是中国科学院院长牵头的丛书——《学科思想史文库》之一。

事实上,诞生于轴心时代的与自然哲学融为一体的“中医学”并非是一门科学,因为它在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成熟。爱因斯坦早在回复“中国无科学问题”讨论会意见时就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的周昌忠先生认为,先秦“名辩学”是先秦诸子中独具科学气质的文脉,它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知性层面上的语言分析哲学和逻辑学框架。中医学体系构建时期恰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辩学”被扔进了历史的角落,从而没有机会发展成一种促进科学诞生的逻辑学体系。《黄帝内经》明显打上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烙印,中医学和农学、天文学、地学、算学等等一起,包含在自然哲学的母体之中,严重缺乏逻辑学规范。至今,我们仍然为其客观化、规范化等绞尽脑汁而难以突围。想想看,难道还有缺乏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科学体系?

当代中医问题争议很大,截然相反的观点针锋相对,甚至你死我活。2002年夏天,台湾语言历史研究所李建民造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建民. 中国医学史における核心问题. 内经(日本),2003,151:16-36】,他带着长久以来的一个疑惑而去:为何中医教育过程必须阅读古典?当时,他把这个问题就教该校某教授。对方反问:“谁说中医一定要念古典?读这本教科书已经够了。”然后递过印会河的《中医基础理论》来。然而,当他把相同问题请教另一位教授时,回答是:经典教育当然是中医的根本;现代人所编的教材质量越来越差,不值一读。接着,这位教授送给他几篇近年“救救中医吧”的论战文章。

李先生说:“这些论战的内容相当具有震撼力。报导中引用大陆代表性的老中医、研究者,对中医的现况、教育方式做了极为激烈的攻击。这些文章如‘一百年后,还会有中医吗?’、‘病入膏肓的中医,病根在哪里?’、‘中医还有药可医吗?’。从这些标题来看,不难想见中医的危机感;相对过去中医来自政治力的压制,这一波批评来自中医内部本身。而论战最后提出自救的政策之一竟是:‘强化中医经典的地位和作用’。”

早一段,朋友建了个“科学网老友微信群”,大家都是《科学网博客》的博主,有人风趣地说:“人与人之间,谈钱伤感情,谈中医更伤感情。”此火一点就着,马上有人接腔:“谈中医赚钱的事儿,尤其伤感情。”大家七嘴八舌,随即进入高潮,说“骗子”的,说“搅浑水”“忽悠”的不一而足。当然,也有说中医有效,可以治疗许多西医治不好的病。我也不甘寂寞,说自己正在写一本书,打算坐5年冷板凳,在中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把两者的问题说清楚。立马,就有人说我是“捣糨糊”,但最后还算幸运,争论在“尽量自洽,减少自掐”的声音中落下帷幕。

我想,也许正是这一背景,重新梳理这个学科的思想史,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指导,恰如其分地进行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学术定位,可能有助于破解当前的站队思维及其你死我活的纷争。事实上,医无中西,方是化境。在当前中西医并存的大环境下,中西医互相理解,互相借鉴,互补互助,才是“患者至上”的正确选择。否则,门户之见,意气用事,互相诋毁,既是患者的噩耗,也是医者的悲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就是我的初衷,作为“人生从退休开始”的纯公益选择。而且,身在中医界40多年,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应该有个交代。显然,这与40年前的“少年轻狂”不可同日而语。真的是往事唏嘘,当我手捧《中医感悟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的时候,过去的一幕幕恍如昨天。

读研究生期间,我一直比较活跃,除了提出“第三代中医”概念(认为解放前的是第一代中医,1956年以后高等中医院校出来的是第二代中医,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的是第三代中医)、组织编写《第三代中医论丛》(湖北科技出版社1987年9月版)、筹备“现代中医研究会”、编辑《现代中医》之外,还每年发表文章20多篇。无法想象的是,赚取稿费(那时没有版面费)竟然是当时支配我的写作动力。《中医感悟录》主要是我学生时代的论文集(本科期间发表6篇,研究生期间60多篇),包括传统中医学的现代思考、论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内在机制,中医学:经验、理论及其相关性的思考,范式的示范——中医学体系为什么一脉相承?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杂气学说能够发展成现代微生物学吗?藏象学说物质观的哲学思考,中医诊断观及其检验标准琐谈,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证研究探索、抓住良机,迎接挑战——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十大对策,试论中国古代医学与古希腊医学的理论体系,背景与选择:比较中西医学发展史的思考,比较与定位:中西医疫病学史述要,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辨病与辨证的模型差异及其互补,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及其互补,中西医外科学的比较与思考,近代实验医学突飞猛进的启示,从蒲老辨治乙脑经验的实验设想看中西医学思想与方法的互补性,《黄帝内经》外感病概念辨析,庞安时对《伤寒论》证治的补充和发挥,评郭雍与陆九芝论“伤寒有五”,医道繁,贵乎“辨”——试析朱肱研究《伤寒论》的特点,浅析《脾胃论》中的遣药制方特点,“阳常有余”、“阳非有余”辨,《温病明理》贬叶排吴的功过得失——兼与柴中元同志商榷,温病气分病及其多途径治疗,温病论治、不离辨证——兼谈截断疗法和顺应调节,湿温病治法刍议,温病气分证运用透法举要,肺朝百脉及其临床意义,要重视中医发展规律性的研究,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试论《伤寒例》对温病学的孕育作用,宋代的“伤寒补亡”与温病学的产生,《格致余论》与宋元理学,医学新观念的播种者——论吴又可和王清任,试论王清任的治学风格,吴又可戾气学说的学术价值,风温概念的衍变,医史研究的反省,培育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的一点感想,从研究生的培养看中医教育的开放与搞活,中医教育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浅析中医学生的专业思想,为发扬光大祖国医学而努力学习——写给中医学院的同学们,应当重视中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医治学方式的转变,试论中医学的知识结构,祖国医学中的临床心理学思想,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性质、体系和教学设计,病人心理学初探,中医理论的科学美探讨,阳阴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特性,现代中医的五大特征,多媒体技术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发热证治的中医特色,慢阻肺急性发作期辨治中的旁路调节,中医药研究疑难杂病的思路与方法等等。研究生刚刚毕业,又参与《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写作(副主编,大连出版社1990年5月版,50万字),也是一段充满生机的青葱岁月。

再就是退休前后,工作清闲一些,我又开始着眼于宏观中医问题的关注,相继写了几百篇博文(见科学网博客“思想散步”)。这些思考仅限于个人,能否与时代的大潮接轨仍不得知。因此,忐忑之心,有诗为证:

一帘春梦枕至今,两段人生不洗尘,殚精竭虑医中事,留其初心世人评。

     聂广于深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病临床研究中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9753.html

上一篇:砒霜和雄黄的现代故事(四)
下一篇:《中华疫病学源流》札记(70):三个层面看医学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