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传染病辨证体系规范化实践》即将出版发行,是一场艰难的等待,不过总算没有白费力。六年来,思想又向前走了许多,只能让人深深地体会它的滞后。但是,出书都免不了这样的遗憾......
前 言
导论:从个体化技艺到标准化技术——传染病辨证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证候模型:“阶段论”与“随机论”
二、传变模式:菽麦不辨的笼统学说
三、分型辨证:标准化浪潮下的实用理性
四、分期辨证:传染病证治的新构想
总论:外感病学说梳理
第一章 《黄帝内经》时代的疫病(外感病)学说
第一节 《黄帝内经》时代的疫病(外感病)命名、分类及演变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名称
二、《黄帝内经》成书之前疫病名称
三、古人对外感病(疫病)的命名
四、《黄帝内经》中的伤寒、温病与热病辨析
五、古代病名与现代传染病的关联性
六、疫病的正名与别名
七、《黄帝内经》中的“五疫”与中医疫病分类学
八、今人对中医疫病病名的分类尝试
第二节 《黄帝内经》时代的外感病病因学说
一、疫鬼伤人
二、动物传染源
三、气候因素
四、天地疠气
第三节 《黄帝内经》时代的疫病(外感病)发病学说
一、“天”的因素:气交失守
二、“人”的因素:脏虚与神失守位
三、“邪”的因素:毒邪尸鬼
第四节 《黄帝内经》时代的疾病传变学说
一、内伤疾病的传变方式
二、外感疾病的传变方式
第五节 《黄帝内经》的“六经分证”及对《伤寒论》的影响
一、《黄帝内经》的热病与感冒、“伤寒”的关联
二、“六经分证”奠定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基础
三、《素问·热论》的其他假说及其影响
第六节 《黄帝内经》时代的治疗观
一、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
三、治疗大法
四、治疗手段
第二章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第一节 《伤寒论》成书背景
一、东汉末年建安大疫
二、“伤寒”是什么病
三、首推流感的三大原因
四、流感有寒温之别
第二节 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
一、广狭义伤寒来自温病学家与伤寒学家的门户之争
二、伤寒学家:广义伤寒等于外感病
三、温病学家:伤寒无广义
第三节 六经与六经辨证
一、六经涵义的后世演绎
二、六经辨证的历史贡献
三、方证对应的崛起与辨病模式的弱化
第四节 外感病诊疗体系
一、《伤寒论》的逻辑学基础
二、描述临床特征的概念体系
三、概括六经传变的理想模型
四、荟萃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六经辨证模型的短板
一、从张仲景的贡献说起
二、构建理想模型的不同对策
三、六经辨证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反差
四、“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自身缺陷
附:追问《伤寒论》相关逻辑研究文献的意义
一、物理、逻辑演绎的尝试
二、定量、量化思维与实证
三、文本阅读的尝试
第三章 过渡时期疫病(外感病)学说
第一节 晋隋唐时期的疫病(外感病)认识
一、四大体系论疫病(外感病)
二、病因探讨谱新曲
三、病机认识添新篇
四、疫病传染的途径与强度
五、辨治模式缺乏新意
六、从“非时邪气致疫说”的变迁看定义与分类规则缺失
七、“急黄”的因机证治
第二节 宋代医学及疫病研究
一、宋代医药价值观
二、儒家治学方式对《伤寒论》的研究
三、“伤寒补亡”的求实风格
四、疫病病因认识
五、疫病病机
第三节 金元时期医学门派及疫病学说
一、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二、金元五大家与河间、易水学派
三、金元医家有关伤寒、温病的认识
四、金元医家论湿热为病
五、金元医家论燥
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伤寒学门派
一、伤寒学的历史渊源
二、伤寒学派的分野
三、经学传统与医学研究对象的异化
第五节 温病学派及辨证体系
一、“小冰河期”与寒温学派
二、温病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温疫学派的理论建树
四、叶天士的《温热论》与新感温病学说
五、伏气温病学派及相关名著
六、常见温病的传变(辨证)模式
七、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现代传染病中的应用
第六节 从“寒温之争”到“寒温统一”与“中西融合”
一、风起云涌的寒温之争
二、顺理成章的统一呼声
三、难以取舍的辨证纲领
四、拿来主义的中西汇通
五、“分型辨证”的兴起与流弊
六、“分期辨证”的构建与前提
附1:中西医疫病学史比较研究
附2: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各论:分期辨证体系构建
第四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
第一节 病邪与病位
一、毒与疫毒
二、络脉与肝络
第二节 发病学特点
一、“新感入络”与“伏气温病”
二、“毒损肝络”与“瘀阻成积”
第三节 病机枢纽
一、疫毒致瘀
二、“毒损肝络”的基本病机
第四节 演变过程
一、毒伏肝络期
二、毒损肝络期
三、肝络瘀阻期
四、毒瘀阻络(突变生癌)期
五、变证丛生期(毒瘀逆传)
第五节 辨证要点
一、辨病征
二、辨病程
三、辨病情
四、辨兼夹
五、辨坏证
第六节 辨证模式
一、慢性HBV携带者
二、慢性乙型肝炎
三、乙型肝炎肝硬化
四、慢性重型肝炎
第七节 论治原则
一、基本治法
二、分期治疗
三、兼夹证治疗
第五章 艾滋病
第一节 中医思考
一、思考与“发笑”
二、思考者反思
三、思考再出发
第二节 病邪与病位
一、病毒特性
二、艾毒的概念
三、艾毒伤元假说
第三节 发病学特点
一、“伏气温病”特征
二、“正气”与“疫毒”
三、“艾毒伤元”内涵
第四节 病机枢纽
一、“艾毒”与虚实病机
二、“伤元”与免疫受损
第五节 演变过程
一、艾毒入络期
二、艾毒伏络期
三、艾毒伤元期
四、毒邪两感期
五、艾毒竭元期
六、毒衰元复期
第六节 证治概要
一、辨证论治
二、对症治疗
三、实验研究
四、临床研究
第六章 肺结核
第一节 病种区划
一、肺痨的内伤杂病性质
二、肺痨的临床辨证模式
三、肺痨融入外感病体系的途径
第二节 病邪性质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性
二、关于痨虫学说
三、“痨毒损肺”假说
第三节 发病学特点
一、感邪门户
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三、“痨毒”的泛嗜性
四、“肺络受损”的多样性
五、毒损肺络假说中的正邪关系与转归
第四节 疾病过程与病机演变
一、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型肺结核
二、病变活动性分期
三、病机演变过程
四、病机枢纽
五、疾病分型
第五节 证候学调查
一、化疗前
二、化疗中
三、化疗后
四、证素分析
第六节 辨证论治
一、分期论治
二、辨证要点
三、干预途径
第七章 流行性感冒
第一节 概念及区分
一、流行性感冒
二、普通感冒
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四、临床鉴别
第二节 病邪性质
一、病毒分类
二、病毒变异
三、六淫学说的起点
第三节 发病特点
一、感邪门户
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三、顺证与逆证
四、跨种传播
第四节 证候特点
一、发病年龄
二、流行季节
三、特殊人群的临床表现
四、重症患者病机演变特点
五、不同基础病流感患者的病机特点
第五节 流行病学调查
一、表证期症状、体征的表达频数
二、里证期症状、体征的表达频数
三、恢复期症状、体征的表达频数
四、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
五、小结
第六节 辨证论治
一、分期论治
二、重症患者立法思路
三、我院中西医治疗禽流感经验
第八章 手足口病
第一节 病邪性质
一、肠道病毒的特性
二、审证求因
三、问卷调查
四、理论分析
第二节 感邪途径
一、肠道病毒的传播途径
二、感邪门户
第三节 传变规律
一、肠道病毒的泛嗜性
二、皮疹的病位问题
三、不传、顺传与逆传
四、“湿热动风”与“逆传心肝”
第四节 证候特点
一、发病年龄
二、流行季节
三、区域演变
四、重症分布
五、气象关系
第五节 临床分期
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
二、神经系统受累期(神经症状-脑膜脑炎)
三、心肺衰竭期
四、生命体征稳定期(逐渐恢复-神经系统后遗症)
第六节 证候学调查
一、表证期
二、里证期
三、坏证期
四、恢复期
第七节 辨证模式
一、分期论治
二、常用治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